李彦仙的表情很复杂,欲怒却又有些哭笑不得。尤其是在看到那支破甲穿沙的巨矢时,他也明白,此人缺不得。 “罢了,由他去吧。”李彦仙颇为无奈道,“自古能人有些臭毛病也属平常。” “是何人让李大人如此不淡定,小僧倒是想见识见识。”亥言问道。 “让小师见笑了。”李彦仙道,“此事说来也颇有些意思,在下方才所言能造床弩的正是此人,但他也有个毛病,每日皆要饮酒,而且一饮必醉。” “哦。看来像是个有故事之人。”亥言道,“那此人是何来历?” “只知他是个铁匠,自称关内人氏,在下于关内募兵时,是他毛遂自荐来投。”李彦仙道,“我本以为他就是个平赏的铁匠,可哪知此人打造兵器颇有功夫,所铸刀剑绝非平常铁匠可比。而且他还会铸造各种箭簇,威力各有不同,当真不输军器监的工匠。” “看来李大人将此人当宝贝了。”亥言道,“所以才放纵他喝酒。” “哎,小师父有所不知。”李彦仙感叹道,“如今兵荒马乱,各州都作院的工匠皆四散,汴京又被破,想那军器监亦落入金贼手中,想要寻得一位精通兵器的工匠实属不易啊。” 武松一直没说话。 因为他想起了一个人。但他又觉得不会有如此巧事,毕竟天下姓钟的人何止千万,凑巧也是铁匠亦不足奇。 不过,当他听闻此人精于兵器之道,还颇有些臭毛病时,武松也不由心里一动。 “李大人,你方才说此人可是姓钟?” “正是。”李彦仙回道。 “敢问他全名是?” “他投军时未报全名,只是说他行七,所以众人皆唤他钟老七。” “他可是四十余岁,额上系一根粗布发带?” “大师是如何知道的?”李彦仙有些纳闷。 “哈哈哈,说来说去,此人原是我旧相识。”武松道,“快,烦请李大人引我去见他一见。” “好,大师请。” 钟老七看见武松时,已经有了七分醉意。不过,他还是认出了这位救命恩人。 许是借着酒意,钟老七一把就抱住了武松,话未说上两句,竟然痛哭起来,哭得撕心裂肺,不能自已。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里必定是有什么悲伤的故事。 待钟老七把自己故事讲完,翠荷已经哭得梨花带雨,柳如烟也是潸然泪下,就连武松、亥言和李彦仙也眼噙泪水...... 自从在商州和武松分别之后,钟老七原本打算就此退隐,寻一处避静之地,置几亩薄田,过一种平淡却无忧无虑的生活。 因为他手里有武松相赠的一锭金子。 钟老七离了商州之后,就直奔武关。 武关城外有处小山村,名曰:铁匠村。正是当年师父汤盛收下钟老七师兄弟七人之地。 话说汤盛从军器监退隐之后,就来到此地,开山收徒,并一手建起了这座铁匠村。 不过,自到了铁匠村之后,汤盛就再未亲手打造过兵器,只是将手艺传给了弟子。 而在收下钟老七这个关门弟子之后,汤盛虽就此收山,却从不吝啬将打造普通铁器的经验传授给周围的村民。 汤盛曾对钟老七言,打铁这门手艺本无太多不传之秘,好铁匠靠的是个人的悟性和修行,无论是锻打、淬火还是研磨,皆需要经年累月的专注和积累,并无取巧之道。 所以,铁匠村所打造的铁器表面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时间一长,无论是铁犁、铁锹,还是菜刀、柴斧,就显出经久耐用之长。 就此,凭借着出色的手艺,铁匠村很快声名远扬,不仅是武关周围的客商纷至沓来,就连关中、洛阳等地,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二十余年间,弟子们学艺得成之后纷纷离去,到各地自立门户,开枝散叶。 不过,三年前,得知汤盛过世之后,二徒弟叶良随即举家返回铁匠村,接过师父的衣钵,继续在铁匠村传授打铁的手艺。 在诸位师兄里,叶良资质不算高,但却为人宽厚,秉性纯良。尤其是对钟老七这个小师弟最是关爱。 钟老七刚拜入汤盛门下时,刚过弱冠之年,尚有几分顽劣之性,每次闯祸受到师父责罚,都是二师兄出头,代他受过。 平日里,二师兄对钟老七也是嘘寒问暖,如亲兄长一般照顾这位小师弟。 入门的第四年,钟老七上山取水时,不慎被毒蛇咬伤,多亏叶良冒着中毒的风险,用嘴帮钟老七将伤口的蛇毒吸尽,又守在钟老七榻边两日两夜,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命。 所以,在知道二师兄返回铁匠村之后,钟老七也直奔武关,就是为了投奔叶良。 然而,在钟老七于两月前返回铁匠村时,看到的却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景象。 除了那道村牌依然竖立在村口之外,整个村庄,百余户人家,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横尸四野。 唯一活着的是二师兄叶良的七岁的幼子。他能够幸免,是因为叶良在危急关头将其藏在了一口枯井之中,才躲过这场劫难。 原来,铁匠村不仅远近闻名,连金人也知道了。趁着西北军勤王不成,一路退守潼关的机会,金人特意派出一营人马,突袭了铁匠村。 目的只有一个,金人欲将村中的铁匠们悉数掳往金营--对于金军而言,这些手艺出众的铁匠甚至比招降数千宋军更有价值。 面对来袭的金兵,叶良宁死不从,率村民进行了殊死却无望的抵抗。 一场血战,全村五百余口,除了十余人被掳去之外,男女老幼尽皆死在金人刀下。叶良以铁锤击杀了三名金兵,最终身受十余刀,血尽而亡。 临死之前,叶良死死地咬住了一名金军百夫长的耳朵。所以,当钟老七寻到师兄的尸首时,还有半只耳朵含在他口中。 看着满地的血污,钟老七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又何来安逸的世外之地。 在救出叶良幼子之后,钟老七一个人,花了整整三日,先安葬了师兄叶良家五口。接着,他挖了一个大坑,将全村老少的尸首一一收拢,合葬在这个大坑之中,并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只刻了二字:铁冢。 跪在碑前,钟老七对天发誓,此生之后,将与金人为敌,杀尽鞑虏,以血还血。 钟老七也明白,自己除了会打铁并无过人之处,所以他毅然决定投军,用自己的这门手艺打造出更多利器,好在战场上杀尽金贼。 离了铁匠村后,钟老七先寻了一处人家,将叶良幼子托付于这家人,并留下了那锭金子。随后,钟老七一路打听宋军的下落,直到在陕州遇到李彦仙。 在李彦仙军中,钟老七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很快就获得器重,成了李县尉眼中的奇人。 不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钟老七一闭上眼,铁匠村被屠的惨象就会浮现眼前,挥之不去。 只有将自己灌醉,钟老七才能暂时麻木自己,将血海深仇埋进心底。 “钟兄弟,此后只要莫误了打造军械之事,酒你直管喝!”李彦仙道,“若不嫌弃,本官陪你喝。” “大人这是折煞小人了。”说了这一大段,又哭了许久,钟老七的酒也醒得差不多了,连忙回道,“小人平身所学唯有这打铁的手艺,但能杀金贼,小人定当全力以赴,倾其所有。” “钟兄弟之能,本官早已佩服万分。”李彦仙道,“就今日所试这床弩,就可谓神器一件,足以让那金贼闻风丧胆。” “床弩成了?”钟老七此时方才想起了正事,不免有些愧色。不过,他向来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信,所以才敢独自喝酒去了。 “成了,破甲而过。”李彦仙道,“若不是校场中箭靶只能置于三百步外,应该还可远些。” “那是当然。”一说起自己的杰作,钟老七也不再谦虚,“不瞒大人,这床弩可射六七百步远,而且照样洞穿重甲。” “当真?”李彦仙道。 “小人何时骗过大人。”钟老七道,“当年家师在军器监供职时,还曾造出能射远千步的床弩。只是,这千步之床弩需百人才能操作,又不利搬运,才未装备军中。” 一说起兵器,钟老七立即滔滔不绝,兴致勃勃。 一日之内,武松连续和两位故友重逢,心情也是大好。在说完床弩之事后,武松见李彦仙忙于军务,也不便再打扰,遂相邀二人晚上寻一家酒楼再叙。 不过,李彦仙却是另有打算。他知道,武松和亥言绝非寻常之人,此番到陕州也应该是有事而来。 所以,他在吩咐钟老七加紧督造床弩之后,特意引武松等人到了校场内的一处班房。 “前番在潼关有幸结识二位,知道二位也是心系抗金的义士,因此,下官冒昧一问,二位此番是为何事而来。”李彦仙也不再啰嗦,单刀直入。 李彦仙很直接,武松也喜欢这样的爽快。于是就把他们准备返回相州,伺机截杀北归金军,解救官家的计划告诉了李彦仙。 闻听武松所言,李彦仙不禁眉头一皱。 “大师所言,金兵即将从汴京北撤,此消息可靠吗?”李彦仙问道。 “可靠,金兵的确已决定北撤。”亥言回道,“只是具体是何时,又会走何线路尚不得而知。” “如此说来,眼下出现在城东的金兵或许与此有关。”李彦仙沉思了一会儿道。 “哦。李大人以为如何?”亥言道。 “以在下看来,汴京的金兵若是要北撤,一是取道河北,再就是沿河东北上。眼下康王大军聚于河北一带,金兵怕是也有所忌惮。”李彦仙道,“所以在下以为,金人很可能走河东这条路。” “那城外出现的金兵又所为何来?”亥言问道。 “在下以为,这支金军只是疑兵。” “何为疑兵?” “这支金兵是故作攻袭陜州之势,目的就是让我等忙于守城,而不敢出击,好让汴京的大军沿河东北撤。”李彦仙道。 “李大人的意思是,金兵此来攻城是假,牵制宋军不敢东进才是真?”武松也问道。 “在下以为的确是如此。”李彦仙道,“不过,金兵究竟是何企图,恐怕还需再作探查。” “其实,要想知道金兵真正的意图也不难。”亥言突然一脸神秘道。 “哦,小师父有何高见?”李彦仙问道。 “打一下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