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寻妻海边行
沈襄錚错过了最好的机会,想再度爱上崬晶兰。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如何让崬晶兰能够再次爱上他,就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了。 女人一经受到严重的挫折,或者说是受到一种无声的侮辱。 是很难从那冰雪冬寒的西风中钻出来的。 但,那,一定有办法的。 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沈襄錚会用自己的精诚,来洗刷掉自己犯下的过错。 母亲服完了药,身体好多了,能够行走如往昔,神志清醒。 她现在对沈襄錚说,崬晶兰确实是千万女郎中难选的好姑娘,你一定要求得她的谅解,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夫妻。 母亲说家中一切都不用他担心,请来的佣人张大嫂,很是诚心实意,是个好人好心肠。 家中的事情,在这个勤勉的张家大嫂手下,井井有条。 老人家只是担心,崬晶兰还会不理睬他,因为洞房花烛夜那件事情,确实会让女人抬不起头来。 沈襄錚就回答老人家道:“母亲放心。我一定要办到的。一定会让她重新认识我” 那么首先要弄清楚崬晶兰现在到哪里去了。 沈襄錚到蓝道那里去请教,可是蓝道已经去了京城,因为皇上宣他进京了。 到镖局去拜望了崬晶兰的母亲。 镖局的人都出去了。 只是马焗良和卞盛灏都娶了妻室,这都是吴夫人保的大媒。 是两个都通晓点武术,又懂女红的良家女子。 只是她们的家都被匪徒杀害。 她们都亡命在外,撞上了崬南兴的押镖队伍,收留了她们。 带回镖局后,都拜认了崬南兴和吴湘桂为干爹干爸的。 这两年都安排她们在城里做点小生意。 马焗良和卞盛灏进了镖局后,如果她们俩遇到什么麻烦,崬南兴就让他们去打点。 一来二去,四个人有了情意,吴夫人见了,就撮合他们成了两对好夫妻。 所以这次镖局倾巢而出,就让她们倆关了店门,都来到镖局,管理镖局的日常事物。 可是吴夫人和她们都说这次出去押镖,没有告诉她们去哪里。 只是说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才能够回来。 沈襄錚心里明白,吴夫人可能是知道的,可是她对沈襄錚那次的举动,十二分的不满。 她是什么事情都要求崬镖局不要告诉沈襄錚的,她说得很明白,认为沈襄錚这个人是极为不可靠的。 沈襄錚很是无聊,就转身来到那次比武的操练场里。 比武台早已经拆除。 真是人去物非事事哀。 他回忆起那一天,人头簇拥,好不热闹。 今天是物非人亦非,倍感凄凉。 只有那片树林,就还依然如故,郁郁苍苍,他不由得信步向树林中走去。 几片树叶掉落在他头上,他不由得一摸。 呀,原来是一张宣纸抱着几片树叶,正砸在他的头上。 这就怪了,难道这树上有人,闹这么一个小小的恶作局。 他退后几步,仔细地看了看树冠中,没有人。 他眼光锐利,这是可以肯定的。 他打开纸包,看见上面有几个字,字体端庄秀丽,写的是: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奇了,这是当朝某个抗倭名将的话,谁写在这里,为什么? 巧了,这纸包怎么会不早不迟,不偏不斜,这么巧妙地砸在他的头上呀。 他忍不住飞身上了树冠中,他一定要看个明白。 觉得一条细细的蜘蛛丝缠绕到了他的面上,其他没有什么名堂呀。 他又跳了下来,再看看纸包,觉得上面也有蜘蛛丝。 他一下就明白了,原来是人用蜘蛛丝缠绕这纸包,又用蜘蛛丝吊下了。 人就是轻轻地走过,也会有些微的风儿就把纸包吸引下来了。 这是谁,心思这样的缜密。 崬晶兰,不会的,她现在正眼儿也不看他沈襄錚一下了。 吴巧儿,对了,一定是的。 她表面上看起来,眼角也不斜他沈襄錚一下,而且恶言毒语。 但是只有她,还是背地里总是劝崬晶兰,要她还是和沈襄錚和好。 因为那次,那事情吗,是有什么蹊跷的。 说明白就是了吗。 写上这么一句话,包含着什么玄机呀。 沈襄錚略微想了想,一下就明白了,这是暗示他。这次押镖,是从海上或者海边上去的。 除了释放圣光消除瘟疫源头,还有就是帮助朝廷抗击倭寇。 那时倭寇疯狂,明军懦弱。 海军几乎不管用。 只是苦了沿海的百姓,倭寇来了,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沿海驻军,都是屯田守卫军。 什么百户千户,都吃空饷。 百户手下一般有三十四十个兵士。 而且都是老弱病残。 倭寇一来,他们就只恨爹娘少给他生了几条腿,唯有没命奔逃。 抗倭名将们,都被严嵩污蔑为要蓄意谋反的贼子,被杀的杀,关的关,名将中最幸运的也被调走了。 看来,这又是蓝道为拯救百姓出的主意,让镖局的人来平息一下无恶不作的倭寇,安抚一下鸡犬不宁的百姓,让人们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 想到这里,沈襄錚心里豁然开朗,走吧,找押镖的人去,也为神州百姓出点儿力气。 那时常常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沈襄錚其实是真孝子,他回家禀明母亲。 母亲全力支持。 他带上简单的行李,骑上马儿,形单只影,孜然出发了。 从绍兴到新昌,再到宁海,一路上晓行晚宿,也不询问任何人,因为,问也是白问的。 到了海边,信马由缰,慢慢地向南行走。 因为那时,福建一带,倭寇闹得最凶。 他这是越是艰险越向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只有这样,才有最大的把握找到崬镖局众人。 一连走了六日,眼睛看到的是茫茫无际的海水,还有漫天飞翔的海鸟。 耳朵里听到是惊涛拍岸。 接着卷起漫天雪,潮起又潮落,鱼儿漫沙滩。 可是没有看到一个人的影子。 海岸边的渔民,害怕倭寇,大多已经搬迁,迁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去了。 幸喜他背包里带着许多干粮,饿了啃几口,就着咸得难以入口的海水,强行吞咽下去。 一天来到一堵岩坎上。 这堵岩坎,比周围的地势高很多,放眼远望,看到了前面两里许,有一个比较大的渔村。 而且岩坎下,有一股泉水,正汩汩流出。 他跳下岩坎,就着清泉,大嚼起干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