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师,你这又是何苦啊!” 李纲眼见三朝老臣韩忠彦血撒在八宝金殿之上,真是悲从中来,不觉泪洒朝廷。 “老太师已死,臣也不愿苟活,愿我与老太师这一腔热血能唤醒陛下,莫要听信谗言,做出祸国殃民之举啊!” 李纲一时悲愤,也转身找到柱子就要去撞,一旁跪倒在地的宿元景和赵鼎一个抱腰,一个拽腿,才算是没让李纲也步了韩忠彦的后尘。 “老爱卿……唉!” 宋徽宗见韩忠彦自杀,本要走下龙椅来劝,却看见韩忠彦已撞死于阶下,叹气一口,又坐回了龙椅之上。 这满堂的忠臣看到这一幕,心里头不觉就凉了一大半啊,这老太师韩忠彦身为三朝老臣,想当初宋徽宗即位之初,扶助他做下不少事情,如今当庭撞死,宋徽宗都不上前看一眼,当真是让人心寒。 旁边的言官御史见状,也是哭天抢地,指责皇帝逼死了三朝老臣,为天下所不能容忍之举。 宋徽宗虽然昏庸无道,但是也要脸的,眼下这情况,言官御史的声音都快把他给淹了,他也是知道害怕的。 而蔡京内心暗暗狂喜,因为韩忠彦死了,与他抗衡的忠臣一党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要知道,尽管奸臣集团在蔡京的领导下可以算得上是权倾朝野,但是总有韩忠彦的班底在这里制衡他们。 韩忠彦是三朝老臣,韩琦的亲儿子,地位无与伦比。 韩琦是谁?是他们根本不可能望其项背的人物,要知道,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与富弼并称“富韩”。 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这可是最后受封魏郡王的人。 因为韩忠彦的出身和资历,不管他有多老,只要他在朝廷上一日,就能压他们一头,而今天他死了,岂不正是能够让他们去除反对势力的大好时机吗? 虽然忠臣集团现在还有李纲、宿元景、赵鼎这些人他们都没有各自的党羽,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正是如此情形。 现在整个朝局已经要落入他们掌控之中了,蔡京怎么能不高兴呢? 于是,他暗自压下了内心之中的躁动,在当场用十足的忠气喊了声,“金殿之上,岂能容得尔等喧哗吵闹!” 他这一嗓子,倒是把那些言官御史都给吓没声了,这声音里面,可透着寒气呢! “万岁,韩忠彦之死,固然可惜,但是他的所为,其罪当诛!” 蔡京说道。 “什么?” 宋徽宗的脑回路这回都跟不上蔡京的节奏了,他是真的不知道韩忠彦到底哪里当诛。 “韩忠彦他以臣子之身而威胁逼迫皇上,其罪不容诛,而他所作所为,说是为了国计民生,其实不过是为了博得自己一个死谏的名声而已,如此之人,又如何能够让他苟活于世呢?” 蔡京这个说法,就完全是把韩忠彦为了天下的一片苦心,完全给变成了一死以求名声了。 宋徽宗本来对于这件事情,他就有点想要逃避责任的意思,现在他打瞌睡蔡京就来给他递上来了枕头,岂不是美哉? 于是乎,他假模假样的追思了一下韩忠彦的功绩,然后封赏了几个谥号,假模假样的就算是了事了,让人把尸体抬下去交给家人了。 一代三朝老臣死后如此,真是让人说不出话了…… 历史上,韩忠彦去世,年七十二,后谥“文定”,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诗》录其诗二首,无上荣光,而现在,却十分凄凉。 “圣上,除此以外,韩忠彦侄儿韩存保尚在南方前线统兵,需暗地里解除其兵权啊!” 杨戬的意思很明确了,谁都能明白,韩存保在前线统兵打仗,手里头可是有兵权的,万一他要是得知了自己叔叔这么死在了八宝金殿上,一时气愤,反了可怎么办? “准奏!” 宋徽宗对于这条建议非常认可,这可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来自于那宋太祖时期就重文轻武从而贯彻到今天的对于武将的防御心思。 而散朝之后,韩忠彦尸体被拉回家中,韩家举丧,而大臣里面对于这位三朝老臣,态度也是十分微妙。 奸臣一党的人,偷着乐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前来吊丧祭奠。 平日里和韩忠彦无冤无仇的,也有一部分不太赶来,因为只要是来了就会势必得罪奸臣一党,到时候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 而且,八宝金殿之上,宋徽宗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皇上都不表态,他们就更不敢去了。 只有清流和忠臣一党的人才敢到韩府上吊丧。 而李纲、宿元景两人与之前被韩存保举荐到了韩忠彦府上做幕僚的闻焕章几人给韩忠彦守灵,也是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情况。 至于赵鼎,他属于没有根基的那一种刚刚踏入官场的无根浮萍,虽然也想来,但是宿太尉认为不该在这时候把他也搅进来,应该给清流日后留下来一点火种,就让他回翰林院待着,不要露面了。 他们几个一致认为,要是宋徽宗撤换韩存保的旨意到了钱嫌弃,或者是韩存保听说到了韩忠彦的死讯,很有可能会立时三刻反叛。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算奸臣不弄他,皇帝也不会允许他韩存保再存在在朝廷上了。 原因很简单,他叔叔韩忠彦死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被逼死的,甚至是气死的,他心里头能没有怨气吗? 对皇帝心存怨气的人,还是个手握兵马的武将,这件事情搁在哪朝哪代的皇帝身上他也不可能放心啊。 就算再退一万步说,皇帝不对韩存保下手,奸臣一党也不可能防过他去。 韩忠彦咋死的韩存保心里有数,他们不可能放任韩存保在前线立了大功劳然后回朝廷威胁他们的地位,乃至于向他们报复。 论斩草除根 这些奸臣干的是太漂亮了,当场宋江诬告宗泽投递叛变,蔡京就要对宗泽的家人下手,要不是东京城里面有梁山的联络站,“操刀鬼”曹正早就设法把宗泽的家人送到了梁山,宗泽的满门也得没了! 而且,按照闻焕章的分析,韩存保一旦叛乱,很有可能拥兵自重,而当时面对朝廷大军,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也不是好惹的,不会和他同流合污,所以他是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投的状态。 到那时候,他八成会和安南李朝狼狈为奸,那就麻烦了。 要知道,韩存保与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的双鞭呼延灼有过一场精彩的较量,双方经历了马战、步战、兵器战、徒手战,依然不分高下。 正当二人的战斗陷入胶着之际,梁山八虎骑之一的没羽箭张清率部赶到,将韩存保生擒活捉,此后,宋江释放了韩存保,足见韩存保实力其实不容小觑。 而杨温此人,江湖绰号为“拦路虎”,是江夏零陵节度使,武艺高强,善于使用一根杆棒,随高俅征讨梁山泊时被杨雄、石秀捉住献功。 此人在坊间传说之中说他是杨家将后人,这属于是以讹传讹,正统的杨家将后人也就只有“青面兽”杨志和杨再兴,杨温纯属于是成名之后自抬身价,以讹传讹罢了。 而他早先在那绿林里面也是盗贼,专门拦路抢劫,后来被朝廷招安,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九次大功劳,不是硬手,朝廷也不会把他派到南边打仗。 这两个人一旦成了敌人,难说他们之间谁能取胜。 关键问题是现在战局吃紧,临阵走马换将不说会不会影响战局,这有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对内自称“华夏”,对外号称“南天小中华”。 这个偏居中南半岛的“小中华”并非一直都心甘情愿当人小弟的。 地处红河三角洲的古代越南,土地和人口都极为有限,要想在当时东亚的华夏体系下拓展势力,无论是向南还是向北,都离不开对中原王朝的正面挑战。 而赵匡胤承认安南为藩属的恶果就是自此之后三百年,中原王朝不再压制安南,让安南土着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用三百年多年时间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以及越南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概念,而宋朝也是历史上唯一被越南主动侵略过的中原王朝。 以致后来中原王朝与越南的战争,变为“泥潭式战争”。 中原军队的对手,不再仅是土着军阀,还有海量的土着老百姓。 相对来说,土着军阀好对付,中原王朝只要费点劲,还是可以拿下叛军首级的。 但土着老百姓就不好对付了,中原王朝不可能再像此前一样,在斩杀匪首后,轻松得到老百姓的臣服,一旦朝廷派去管理的官员素质不高,引发阶级矛盾。 这种阶级矛盾立即就会被叛军刻意引导为民族矛盾。继而变成全民参与性质的民族战争。 元朝三征安南的失利,以及明朝征安南的先胜后败,就是典型,元军、明军不是无法击败越南正规军,只是实难征服海量的土着。 如果这些人里面还有熟悉宋朝情况的中原人,甚至是韩存保这样的猛将,那对于宋朝实在是太不利了! 而中原人受不了热带气候,越南多雨林没打大仗的地点不说,人家也不跟你硬碰硬,往往都是给你打持久战、消耗战。 你一来人家皇室就坐船跑到海上避难去,跑了还没完还得坚壁清野,把军队化整为零拉进雨林袭击你补给线。 即使在北方的冬季发兵,人家只要能把时间拖到夏季,温度一上来什么蚊虫、疾病、水土不服的症状就全都有了,往往士兵病死的超过半数,无奈只能退兵。 那边的地理环境,攻城容易,守城难,后勤跟不上、将士水土不服、毒虫、疾病,这条件就是钢铁侠来了都扛不住。 韩存保一旦叛变投敌,其情况不可弥补。 而要是用南方兵力物力来支持,两广还不富裕,支撑不了。 越南红河三角洲是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地区,而广西在古代是是密林高山分布的险恶地区。 从汉武帝灭南越,并在红河三角洲设置交趾郡开始,红河三角洲就长期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武帝在岭南地区设置交州,统领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中部广大地区,而交州的治所正是交趾,当时,交趾郡的总人口占据整个交州一半以上,遥遥领先今广西广东地区。 红河三角洲是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地区,土地开阔平坦肥沃,自然容易开垦,容易吸引人口到来,建立稳固统治。 而当时的广西,除了密林分布,还因其处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布处,地势高低起伏。因此当时广西的许多密林深山汉人难以到达开垦,更不用说有效控制了,这里都被当地蛮族土着控制。 举一个例子,很多喜欢三国的人都知道汉末三国交州有个士燮家族,这个家族是岭南豪族,他是苍梧郡广信人,也就是今天的广西梧州人。 然而他在乱世取得政权的地方正是交趾郡,立足交趾后,他派他的子侄兄弟分赴苍梧郡、合浦军、南海郡等交州地区,迅速就控制了这些地区。士燮以交趾一郡之力 ,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交州,成为岭南土霸王,足以见得交趾郡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兵源赋税充足。 以两广一隅之地和越南对抗,还是不可能的。 而闻焕章的意思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派人先朝廷一步,去稳住韩存保,就算朝廷还是要把他罢官夺职,起码让他别生出来什么叛国投敌的念头。 保住了韩存保,韩家日后也还算是有希望。 而闻焕章自己觉得他受了韩忠彦和韩存保赏识的这一恩情,现在应该到了自己报恩的时候了,于是真把赶赴安南去劝说韩存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