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再来一场意外吧
同治十三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年初日本人借口琉球贡使被台湾生番杀害一事,向闽辽发出外交照会。 历史上,这件事是李鸿章负责的,但现在台湾府是福建的,他管不着。日本人的小算计立刻就被王圆察觉了,直接跟琉球沟通,以国际惯例向琉球王致以歉意,并做出赔偿。回头以此为理由,对台湾南部地区的生番族群进行了打压,将生番彻底拉入已经最为现代化的台湾社会中。生番以族群为单位,编练团练,禁止互相仇杀,一些猎头等传统行为也被禁止,总体是朝文明一方面进步。只是遇到了反抗,就像汉人不让缠小脚不高兴一样,台湾生番你不让他猎头,他也不高兴,猎头是他们部族武士成年的标志,不杀个人怎么能成为男人? 文明有时候,也是需要用鲜血浇灌的。 对于琉球事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这个地方属于日本、满清双重控制。满清的控制体现在琉球人每年按时进贡,这次贡使被杀,就是因为琉球人的船被风刮到了台湾,为啥会挂到台湾,因为琉球的贡使馆就设在福州,是王有龄那个吉祥物总督不多的事务之一。在来福州的路上被刮到台湾就很正常了。 日本对琉球的控制要直接和野蛮的多,萨摩藩的武士已经在琉球存在了很多年,他们对这里一直有野心,幕府时代,将军幕府一直压制萨摩藩的野心,因为担心引起清朝不满。可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萨摩藩是胜利者,大量萨摩藩高层进入了明治政府核心,再也没人能制约他们的野心,于是进一步渗透,逼迫琉球王国。但还是因为清朝的存在,不敢将琉球直接吞并。 现在更复杂了,闽辽政权打着兄弟之盟的旗帜,现在琉球设有使馆。日本更不敢动手,他们更忌惮闽辽政权。因为他们跟琉球签署的那些协议,让他们可以行使一些琉球的外交权力,借此来跟闽辽交涉,一旦闽辽接纳,意味着闽辽默认了他们拥有琉球的外交大权,也算是一次试探,但被闽辽外交部直接戳破了,琉球是琉球,日本是日本,警告日本不要试图在亚洲范围内搞事情。 之后日本就老实了,继续保持现状,默默渗透琉球。闽辽政权也没有多事,维护大局为主,默认了现状。毕竟相比日本,琉球太小,微不足道,不值得为了琉球的利益,跟日本翻脸。 日本明治维新,进步很大,国力增长的很快,因此市场相对庞大。早在维新之前,闽辽跟日本就建立了贸易关系,当初还在香港的科利造船厂大量购买日本的铜矿制造青铜大炮,现在依然如此,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铜矿在住友家族引入现代化机器设备后,产量暴增。大量出口到福建,经过福建的五金小工厂加工成各种小五金件出口到南洋一带。 除此之外,日本能出口闽辽的物资就少之又少了,煤矿有一点,但还不够自己消费,确实也在出口,但同时也在进口煤炭。能大量出口的是日本的木材,出口到东北,换取东北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更多的是钢铁。 日本人跟闽辽联盟打了一场闽俄战争后,信心膨胀的厉害,整天琢磨着跟西方国家废除不平等条约,最先实现的是跟俄国,那是闽俄战争的收益之一。但跟英法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人家根本不认可,哪怕日本外交官穿上了西服,整天吃牛肉吃到吐,人家也不承认日本是文明的。说到底这事得靠实力,闽辽之所以一开始就不用签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坚持了几年之后签订了较为平等的条约,那是因为当时能动员十万大军跟俄国开战。说不好听点,是因为当了英法阻挡俄国南下的打手。后来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因为跟英国结盟。 日本想获取这些地位,很简单,跟英法打一仗。但他们暂时没有这个国力,胆子倒是很大。倒幕运动,让国家政权落入了一群武士手中,这群动不动嚷嚷着要切腹的家伙,绝对是战争狂人。只是上层有清醒的意识,除了西乡隆盛外,明治维新四杰中的三个,都坐船出访了欧美一整年,深深了解到日本国力跟这些列强间的差距。所以不敢真的跟列强开战,但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学好的很快,学坏的更快,一直高喊着‘征韩论’想要效仿欧洲先进文明国家,朝邻居下手,征服朝鲜半岛,拓宽日本的生存空间。 同样是碍于亚洲国际局势,不敢贸然动手。这将矛盾捂在了内部,迟早要出事。 日本的体量还不足以扰动国际局势,所以刘勇强根本没注意到他们。能让他在训练军官团之际分心的事情不多,年底清朝皇帝同治病逝算一个,他才十九岁,听说很叛逆。传言是偷偷出宫逛青楼,染上了花柳病死的。比他短命的老爹咸丰还要短命,死法倒是差不多,都是死在女人身上。 同治皇帝死亡是绝对的大事,他死之前,慈禧已经有意识的交权,让他亲自处理一些国事。这可是亲儿子,结果同治一死,慈禧就彻底放飞了,人生就剩下抓权和享乐,抓权是手段,享乐是目的,不然你让一个守寡的女人干什么?森严的礼教又不允许她改嫁,找个情郎都不行。同治的死亡让清朝彻底错过了恢复正轨的机会,慈禧为了抓权,又挑了一个小孩继位,这个小孩就是光绪。 光绪继位之后,大清国真是霉运连连,那边左宗棠还没彻底平定新疆,一场大旱就席卷了北方九省。 刘勇强注意到这件事,已经是夏天了,他是看报纸的时候,看到大量移民登岸,一天时间就来了五十多艘沙船,总计几千人。 他突然惊出一身冷汗,他记得清末爆发过一场巨大的旱灾,上亿人受灾,上千万饿死。 应该就是这次了! 灾荒才刚刚开始,储备能应付一两年,但之后就撑不住了,肯定是大规模饿死人,然后人吃人。 他必须为这件事做好应对准备,立刻下令检查闽辽两地的官府粮仓,继承传统的优良传统,各地都有义仓,相当于储备粮库。但清政府的义仓里早就饿死耗子了,闽辽政权也有一样的机构,李云梯时候就彻查了一批贪官,流放到了阿拉斯加,现在大多数都没回来,也回不来了。沈葆桢也不是贪官,因此这套系统运行的还算良好。 但一番彻查,依然查出了很多问题,十分之一的义仓都没有按照备荒的标准储备足够的粮食,官员盗用挪用义仓粮食的情况还是有的。 没啥客气的,按照规矩走,一南一北的流放地早都准备好了,闽辽的流放去阿拉斯加,福建的流放去小脚岛。 之后是储备足够的官粮,同时下令禁止粮食出口,进口闽辽粮食的大国日本没有表示,俄国人率先抗议。他们在远东地区的流放人口,主要就是靠东北的粮食养活着。 禁止出口后,农民的粮食一方面存满自家粮库,另一方面只能卖给政府。政府大规模开始屯粮,同时跟俄国交恶,互相打起外交战,反倒让人以为这场粮食储备行动是为战争做准备,远东局势陡然紧张起来。 英国人可高兴坏了,他们已经深陷阿富汗一年,上次他们的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花费了1.5亿英镑。这次也差不多派出了三万大军,倒是轻松攻占了阿富汗首都,但随后根本无法统治,阿富汗各部族起义,到处攻击英国驻军,让英国人陷入了煎熬的治安战中,跟阿富汗牧民打起了大范围游击战,私人不算多,但花钱太厉害,预计不会比上次战争少。 在新疆扶持的阿古柏政权被左宗棠打垮,倒也没为这件事跟清朝交恶,因为他们支持阿古柏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抵御俄国人向南扩张,阿古柏是他们的屏障,阿古柏没了,来了一个更厉害的大清不是更好。所以外交上都没向清廷施压,甚至很配合的撤走了在喀什的公使,继续支持清朝收复伊犁,试图让清朝跟俄国人开战。 但我大清坚决不肯,根本没有给大英帝国当打手的觉悟,让英国的外交活动一直没有结果。 此时闽辽安静了五年后,又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巨人,再次释放了脾气,让他们看到怂恿闽辽跟俄国开战的机会。 可惜当英国公使态度暧昧的试探时,刘勇强还是予以坚决否定,表示跟俄国很友好。他是为了救灾,这件事重于泰山,不可能这时候发动战争。 所以不认为这是给英国当打手的时机。倒是很渴望欧洲人打一场友谊赛,比如德法来一场二番战。 西方时间进入1875年,德法之间的局势突然紧张了起来,这让刘勇强嗅到了一战提前爆发的味道。 于是他又用了一张意外事件兑换券,静静等待意外事件发生,说不定真能制造一场欧洲大战,那就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