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辽王就在王府点将,召来安陆侯吴杰,让他明日出发,快马前往武昌,接收船只人手,然后尽快回应天待命。 他又召来杨文,给了他五万宝钞,让他明日带和张石和平安兄弟前往临清练兵,杨文练的七十名亲兵也一同带走。 至于郭英,自有皇帝去吩咐,他也不好去催。 他又连夜派人通知沈家,明日到兵部领受运送军粮任务,到户部去领盐引。 自东南沿海出现倭患之后,大明实行严厉禁海政策,若无官府批文,无论商绅军民,擅造三千料以上三桅大船,前往海外诸国买卖,一律论斩。 如果只是三千料以下帆船出海,抗风浪能力小不说,还容易受到海盗袭击。 沈家有了这兵部批文,当然可以利用三千料以上大船在沿海畅通无阻了,这在大明也算是脑瓜上拉屎,头一份了。 沈家家主自是欢天喜地,连声夸赞沈庄遇到贵人。一百万石军粮,两、三千料大船并用,也得一百来趟,去时运粮,回来从山东运盐,连运费也省了一半,只是船只、水手所需甚多。 好在沈家这几年跑海外,家底还是有的,人脉也是有的,借一借、凑一凑,总会够的。 正月十三,辽王府人声鼎沸,前来辞行的有杨文、吴杰、张石、平安兄弟等人。 朱植不免嘱咐一番,送上开拔经费,还派人把张石的三个孩子也接到王府亲自照顾。 前来报到的工匠越来越多,前面的工匠又引荐了三十来名工匠,一下子补齐了蒯贵造战车人手的短缺。战车局的人手也算是齐了。 在家等待消息的五十名火药匠媳妇,一看其他工匠媳妇都在家开始数银子了,赶紧催着老公们主动到王府上班。 出于安全考虑,朱植本来计划到了辽东后,找一偏僻安全之所,再生产火箭弹药的。但现在人都主动上门了,总不能撵回去吧? 又得一顿忙活! 他把那个不务正业的礼部官员赵鲁找来,让他在应天府寻找一处偏僻院子设立火箭火药局,从内府火药局买来火药,制造一窝蜂火箭。 根据以前经验,赵鲁选了四十名工匠分成两组开工,并从中物色了两名老匠人临时负责。 还有十人,朱植安排到蒯富那里去学制造米尼弹去了,这玩意不会爆炸,而且简单。 大明金银不多,铅多了去了,江西有一个县,就叫铅山县。 府里突然有好几百人要吃饭,年前请的二十个厨子也提前上岗来了。 董兴和朱大能三婶也忙得不亦乐乎。 正月十四,朱植正在三个同时开工的军械局转来转去,心里盘算着,到正式到辽东时能够造出多少燧发枪、多少战车、多少火箭,郭英带着次子郭铭前来辞行。 朱植原以为郭英会在正月十五之后才动身。 可是老朱觉得,辽王之国虽然仓促了点,但国战大计已定,征虏将军冯胜已经带领傅友德、蓝玉等一帮大将赶往北平统军北伐,之国一事也必须与之保持一致,所以时间要往前面赶,吩咐郭英即刻动身前往辽东。 武定侯既然要即刻动身,考虑到关外宝钞使用不便,朱植就给了郭英五万锭宝钞,五万两现银,让他带工部给的三百五十名工匠一起坐官船从海路直达辽东。 朱植嘱咐道:“舅舅,辽东苦寒,到了辽东之后,先按我给的图纸,集中力量建一千套随军家属房屋,再建军营,等我到了之后再建王宫。辽东极为苦寒,千万不要让工匠和他们的家眷冻着。” 郭英要走,宋忠和周兴也不好意思留下。 这样留在辽王身边的也就剩下一帮温文尔雅的属官,董兴、盛庸兄弟和朱大能手下那三十名亲兵。 人手又不够了。 朱植只好跑到郭府,把郭家老三郭镛、老四郭鉴找了过来听差。 他又先斩后奏,吩咐盛庸兄弟打着神机营的名号,再去召三百名新兵,由三十名留下来的神机营老兵,按朱大能所教之法进行突击训练。 虽然马上有人给老朱打了小报告,老朱也没生气,自己儿子身边只有三十个护卫,那怎么行呢? 正当朱植为手边人手越来越少发愁的时候,宁贵妃却再次来到辽王府捣乱,拎着他的耳朵到了自己的寝宫。 对于朱植这个养子,虽然不是她亲生,却是手把手抚养大,也是母子连心。 两年失踪、两次晕倒,马上又要之国,更让宁贵妃这几天坐立不安。 估计明天皇帝要举行家宴,谈的又是些君臣之理、军国大计。宁贵妃对这不感兴趣,特意吩咐御膳房准备好一大桌美食,喊儿子过来吃个饭。 她现在只想再感受感受一下,母子之间最后的温馨。 为了保持清静,宁贵妃不仅没有喊老朱,也没有喊老朱那个最忠实的走狗,郭四郭英。陪客只有永嘉公主、侄儿郭骥和侄女郭爱。 吃饭的时候,得知郭英已经在准备去辽东时,宁贵妃连声称好:“当舅舅的就得多给外甥操心。” 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饭桌上,朱植看着宁贵妃那双始终盯着自己的慈目,心里也难免融化得一塌糊涂,吃着吃着,竟然也掉下了眼泪。 吃过午饭,他浑浑噩噩,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到王府的。 后世母亲去世的早,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竟然在穿越之时被弥补了。这也算是一大穿越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