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去大明扶贫

第144章 辽王真是乌鸦嘴

去大明扶贫 飞獴在天 3652 2024-07-17 12:32
   五月份,在张石的主持下,辽王府开始重新组建三护卫,朱大能的广宁左护卫变化不大,仍驻防沈阳、抚顺,只将原来跟随辽王南下的一个骑兵营划给了中护卫。   原来的广宁中护卫移驻长春改称右护卫,归平安指挥后,也留了一个步兵营在广宁。   张石就以辽王府原来的直属队为基础,加上左护卫和中护卫留在广宁的兵马,又从受训的其他各卫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士兵,成立了中护卫十营人马。   这样基本上搭起了广宁中护卫的架子,大约有四千来人。   在曹楚材的协助下,朱大能开始组织广宁左护卫对沈阳、抚顺以东的女真人进行讨伐。   每过个十天、半个月,朱大能就出动一、两个百户的人马,捣毁一个反叛的女真部落山寨或干掉一个部落首领,积少成多,慢慢地就将活跃在长白山以西的建州女真给打老实了。   驻守沈阳、抚顺的广宁左护卫原本因为有大量骁勇善战的林中百姓,又在征讨建州女真过程中,直接跨过传统的线型战术作战模式,不断摸索散兵战术作战新模式,火铳装备比例越来越高,因此也成为辽府三卫中战斗力最强悍的一卫。   在铁燿的带领下,沈阳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慢慢有了城的样子。大辽东貌似进入建设快车道。   唯一让辽王不满意的是,铁岭卫指挥使刘显无所作为,让铁岭、新民两地军民既误了小麦播种,又没有及时组织屯驻的士兵兴修水利、种水稻,只能种下大面积的菽豆、粟米之类杂粮。   辽王一直在琢磨,什么时候把这个徒有虚名的家伙给排挤出辽东。   五月中旬以来,辽东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旱,几乎毁掉了朱植和二十余万辽东军民的屯垦心血。   张信清清楚楚地记得,辽王去年曾提醒过自己:“老天爷不会年年都眷顾辽东的”。   没想到,这句话这么快就一语成谶。辽王真是乌鸦嘴。   以辽阳为中心的辽南地区首当其冲,灾情最为严重。这里虽然进行农业开发较早,但是连年战乱,一直没有修过像样的大型水利工程。   开春后,黄湜又被辽王派去了长春,山东派来的几个地方官多是尸位素餐之辈,没有几个愿意扑下身子兴修水利、察看民情。   沈阳附近的铁岭、新民两地虽然地近辽河,但是刘显和铁燿都没有兴修水利的经验,也没有修像样的水利设施。这两地种植的杂粮几乎也是颗粒无收。好在这两地以军屯为主,都是吃皇粮的,人心相对稳定一些。   辽西情况也不容乐观。   虽然各地种植的菜籽和杂粮收获的较早,基本没受到旱情影响。但是由于干旱持续时间太长,锦州、义州、凌海、懿州等地小麦正值灌浆,受到严重影响。蹇义老先生负责的盘山,因为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种植的五万亩水稻面临绝收。   广宁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辽王从去年到了广宁之后,每次规划屯种点,都要选在水源充沛之处,同时开挖了一系列引水渠,配置了大量水车。   广宁城周围水利设施最为完善,辽王去年领导大家不仅开挖了数十里的引水渠,还通过疏浚护城河、开挖运河,无意中为广宁储备了不少宝贵的备用水源。   因此,广宁附近种植的小麦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水稻还在茁壮成长。如果半个月内能够迎来降雨,还是很有希望收获六、七成的。   懿州和黑山种植了比较耐旱的土豆和红薯,无意中成为辽西各地秋收最大的黑马。   这都多亏了徐德,年初的时候在广宁捣鼓大棚,为两地提供了充足的土豆和红薯种子。   到了关键时刻,一亩土豆或一亩红薯就能救活五家甚至是十家人的命。   当然,迷信皇权的老百姓更多把这份功劳记在皇十五子朱植身上。   到了六月中旬,当干旱持续一个月的时候,到处是河道干涸,赤地千里,庄稼干枯,一点即燃。   辽南移民大多是从山东或高丽前来种植水稻的,面对灾情,个个欲哭无泪,开始陆陆续续卷起铺盖离开辽南。   收到各地灾情报告后,辽王一面答应按月给每户移民发放救济粮,一面厚着脸皮找老朱申请二十万石粮食。   这是他之国一年半来,第一次放下尊严,主动找老朱催要粮食。   因为辽王公然抗旨的缘故,在辽东出兵配合大将军蓝玉北伐前后,老朱和户部竟然出奇的一致,没有给辽王划拨一粒军粮。   辽王没有细想其中原因,也没有时间去细想。   根据历史的经验,各种自然灾害往往相伴而生,如久旱必蝗,大旱必震等等。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他只好把郭庸、郭鉴兄弟强行抓了公差,让他们关门停了生意,到山东大量采购鸡鸭,分送懿州、黑山等重点区域,防止蝗虫泛滥成灾。   为确保辽东有充足的粮食应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更为严重的天灾,辽王亲自到长春督战抗旱工作。   朱植可是在长春方向投放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他对这一带的情况最放心不下,同时也抱有最大的希望。   面对持续干旱,他这时候宁愿放弃广宁,也要力保长春。只有保住长春的收成,才能力争留住八成以上的移民,稳住归附不久的蒙古和女真各部。   这就是年初,他为什么批评张信没有战略眼光的原因。   六月底,朱植到辽阳巡视,安排设置了一系列粥棚之后,直接到了长春一趟。   原来在四月初的时候,黄湜到达长春地区,全权负责屯田事宜,前前后后总共接收大约一万二千户前来屯垦的移民。   黄湜见屯垦力量有限,当时只是暂时只规划了三个屯垦区:黄龙府的长春左屯卫,长春以南伊通河畔的长春后屯卫,以及长春军营周边地区,长春以北的前屯卫和以东的右屯卫,就暂时搁置起来。   规划好屯垦区域,黄湜就集中力量干起大事来,开始分解任务。移民们负责种植二十万亩水稻,三十万亩大豆,平均每户要种植近二十水稻,二十到三十亩的大豆。   驻防长春的董兴负责带领士兵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开沟挖渠,兴修水利。   由于去年辽王已经让董兴他们提前做了不少准备,李喜旺很快就带领十个种稻高手指导移民们先利用简易大棚,迅速育了八千亩秧苗。   一个月后,等秧苗长齐,二十万亩稻田也整理出来了,刚好可以移栽秧苗。   又十天后,等二十万亩水稻栽种完,移民们开始放慢节奏,种上三十万亩大豆。   等大豆种完后,一些有力气的散户又自发开垦荒地,种上两三个月就能见收成的梁粟之类的小米。   就连李喜旺也不得不佩服中国农民的勤劳。   与此同时,沈庄沈三公子也带着一批工匠和工程队来到了长春堡。   他们先按辽王的要求,在长春周围的交通要道和险要位置建立一系列小型棱形戍堡,组成一个松散的防御型堡垒圈。   在这个堡垒圈子之内,董兴就亲自带领士兵们伐木建造军营和移民们的临时安置房。   平安后来回到长春以后,也让黄龙府和伊通两地照此模式开展建设。   六月份,随着各卫兵力陆续调整到位,平安也是亲自带领士兵们建设军营、民房。   辽王让平安从哈拉章那里借五百人建马厩。平安却找哈拉章借了两千人,建完马厩后,又在长春、黄龙府和伊通三地的堡垒圈之外,开挖护城河。   这样既可作为防御工事,又可引水灌溉水稻,顺便也防止新归附的海西女真部落和新投降的蒙古部落时刻惦记着造反。   负责屯田的黄湜、负责防务的平安以及穿越而来的包工头沈庄等人就这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密切配合,悉心筹划,有条不紊地同时进行着挖渠、筑堡、建房和屯田四大任务。   谁也没想到,三人的努力居然让长春第一年屯田就成为大辽东的头号大黑马。   来到长春后,辽王心中埋藏了十几天的郁闷和担心终于一扫而空。   看着周围的水稻和大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他竟然像孩子般地抱着平安跳了起来:“平安!你真是我的亲哥哥!辽东明年不会饿肚子了!”   从此,朱植见了平安,就喊平安哥,以致于老朱听说此事后,专门把平安召到应天进行一番考察,发现这平安确实为人谨慎本份,也就收为义子。这是后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