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放弃火绳枪、三眼铳
且说崇祯回到皇城,让人把两个食盒分别送往坤宁宫和慈庆宫后便一头扎进了御书房。 崇祯靠坐在椅子上脑子里回想着在天雄军卢象升说火铳是鸡肋的话。 自己从后世穿越而来深知在战场上热兵器才是王道,可眼下的火铳面对冷兵器却成了鸡肋。 这只能说不是热兵器不行,而是火铳乃至火炮需要改进。 崇祯心里想着,手指不自觉的敲起了御案,要说明末有能力改进火器的非徐光启不可。 奈何徐光启已死,就连继承了徐光启衣钵的孙元化也在崇祯五年被孔有德裹挟降了建奴。 难道除了此二人就真找不出改进火器的人了吗? 咚……咚……咚…… 崇祯在御案上敲了足足一盏茶的时间,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眸中一亮,随即叫道: “大伴,传旨南直隶户部右侍郎毕懋康火速进京面圣。” “另外再把工部尚书郑三俊,兵杖局掌印太监李凤翔传到御书房来。” “老奴遵旨。” 王承恩应了一声,迈步而出,把事情交给两个小太监后又快步而回,对御座上的崇祯躬了躬身斟酌着说道: “皇爷,锦衣卫大牢里那徐子胤该怎么办,他毕竟是魏国公徐弘基之子,总也不能就因为这么点事把他给杀了。” 王承恩跟随崇祯多年,对眼下大明的局势还是清楚的,这个时候根本不宜和魏国公拉仇恨。 所以才会壮着胆子和崇祯这么说,他是担心崇祯一怒之下真的把徐子胤给杀了。 王承恩都能想到的事,崇祯又怎会想不到呢? 是以崇祯在面对王承恩这明显在劝说的话语时只是笑了笑,而后打趣道:“大伴,怎么你也把朕当暴君了?” 崇祯这话一出,王承恩打了个激灵,赶忙一躬身。 “老奴不敢,是老奴多嘴了。” 崇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接着道:“大伴无需惶恐,朕知道你的意思。” “即使朕真的是暴君也不会在此时去动南京的魏国公府。” 崇祯嘴上说着,心里却是在嘀咕:老子可不会犯夺妻之恨,杀子之痛这样让人意难平的糊涂事,若真要动徐弘基,必须是连根拔起。 听了崇祯的话,王承恩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继而道: “皇爷既有如此想法,那又何必杀魏国公府的管家,还把徐子胤关入锦衣卫大牢。” “大伴,你是不解朕既然不打算动徐弘基,那为何还要杀魏国公的人,又把他儿子打进大牢?” 崇祯说着,还不及王承恩有什么反应,便自问自答起来。 “朕现在虽然还不能把徐弘基怎么样,但杀几个家丁给他一点下马威一点警告,让魏国公府行事收敛些还是可以的。” “至于他儿子徐子胤嘛,呵呵……” 崇祯说着,轻笑了一声便没了下文。 崇祯的话王承恩听得一知半解,可崇祯不说他自然也不敢问,是以只得静静站在一旁,胡思乱想。 不多时,通过小太监禀报,工部尚书郑三俊、兵仗局掌印太监李凤翔来到了御书房。 两人刚行完君臣之礼起身,崇祯就看向两人问道:“工部和兵仗局可有提升火器威力的办法?” 崇祯话音刚落,李凤翔就尴尬地躬身应道:“陛下,奴婢刚接掌兵仗局不久,对火器知之甚少,所以这提升火器威力的办法,奴婢实在不知。” 李凤翔的话崇祯毫不意外,本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刚才那样问只不过是顺嘴罢了,主要问的还是工部。 郑三俊听到崇祯的问题,一时诧异不已,陛下怎么会突然想起问这个? 郑三俊心里嘀咕着紧随李凤翔躬身答道: “回禀陛下,现在打造的火绳枪已经是几代人经营出的成果,想要提升威力短时间内恐怕很难。 对于郑三俊的回答,崇祯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继而追问道: “朕记得毕懋康撰写过一本“军器图说”工部应该有收藏吧!” “此书里记载有一种火器名叫‘燧发枪’,工部可有钻研过?” 闻听此言,郑三俊似回忆般愣了两息这才应声: “回禀陛下,此书工部却有收藏,微臣也曾研读过。” “按书中所述‘燧发枪’确实比现在的火绳枪、三眼铳威力要大,使用更方便,射程及精度也更高。” “可‘燧发枪’生产工艺也比火绳枪、三眼铳更加复杂,前些年工部经费紧张,所以这‘燧发枪’至今还停留于书本之上。” 听到这话,崇祯不由深呼一口气,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对原本的崇祯朱由检,失望无比。 原因无他,只因毕懋康撰写的“军器图说”中详细描述了“燧发枪”的构造及触发原理,只要用心实践是一定能造出实物的。 最可恨的是史上“燧发枪”的图纸不知怎么就外泄了,导致最开始制造使用“燧发枪”的人成了法兰西人。 更可悲的是在百年后的晚清,欧洲那般窃取科技文明的强盗就是拿着“燧发枪”踹开清王朝的大门,在华夏大地上烧杀抢掠、横行无忌。 想到前世那屈辱的近代史,崇祯就恨得咬牙切齿。 崇祯吐出一口浊气,看来想要制造“燧发枪”还得等毕懋康来才行。 崇祯心里想着定了定神,转而对郑三俊和李凤翔吩咐道: “即日起工部的军器局和兵仗局,停止生产三眼铳、火绳枪,全力打造刀兵铠甲。” 崇祯的话让两人有些不明所以,只是李凤翔碍于自己皇家家奴的身份,虽然不解,但也没有多言,只是恭敬应了一声:“奴婢遵旨。” 郑三俊却是不管不顾,壮着胆子狐疑出声:“陛下,微臣斗胆相问,这却又是为何?” “朕刚从天雄军那里回来……”崇祯毫不隐瞒的把自己从卢象升那里听来的话和两人叙述了一遍,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就在郑三俊听得连连点头之际,又听崇祯问道:“郑爱卿,工部可还留有打造宝船的图纸?” 且说崇祯回到皇城,让人把两个食盒分别送往坤宁宫和慈庆宫后便一头扎进了御书房。 崇祯靠坐在椅子上脑子里回想着在天雄军卢象升说火铳是鸡肋的话。 自己从后世穿越而来深知在战场上热兵器才是王道,可眼下的火铳面对冷兵器却成了鸡肋。 这只能说不是热兵器不行,而是火铳乃至火炮需要改进。 崇祯心里想着,手指不自觉的敲起了御案,要说明末有能力改进火器的非徐光启不可。 奈何徐光启已死,就连继承了徐光启衣钵的孙元化也在崇祯五年被孔有德裹挟降了建奴。 难道除了此二人就真找不出改进火器的人了吗? 咚……咚……咚…… 崇祯在御案上敲了足足一盏茶的时间,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眸中一亮,随即叫道: “大伴,传旨南直隶户部右侍郎毕懋康火速进京面圣。” “另外再把工部尚书郑三俊,兵杖局掌印太监李凤翔传到御书房来。” “老奴遵旨。” 王承恩应了一声,迈步而出,把事情交给两个小太监后又快步而回,对御座上的崇祯躬了躬身斟酌着说道: “皇爷,锦衣卫大牢里那徐子胤该怎么办,他毕竟是魏国公徐弘基之子,总也不能就因为这么点事把他给杀了。” 王承恩跟随崇祯多年,对眼下大明的局势还是清楚的,这个时候根本不宜和魏国公拉仇恨。 所以才会壮着胆子和崇祯这么说,他是担心崇祯一怒之下真的把徐子胤给杀了。 王承恩都能想到的事,崇祯又怎会想不到呢? 是以崇祯在面对王承恩这明显在劝说的话语时只是笑了笑,而后打趣道:“大伴,怎么你也把朕当暴君了?” 崇祯这话一出,王承恩打了个激灵,赶忙一躬身。 “老奴不敢,是老奴多嘴了。” 崇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接着道:“大伴无需惶恐,朕知道你的意思。” “即使朕真的是暴君也不会在此时去动南京的魏国公府。” 崇祯嘴上说着,心里却是在嘀咕:老子可不会犯夺妻之恨,杀子之痛这样让人意难平的糊涂事,若真要动徐弘基,必须是连根拔起。 听了崇祯的话,王承恩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继而道: “皇爷既有如此想法,那又何必杀魏国公府的管家,还把徐子胤关入锦衣卫大牢。” “大伴,你是不解朕既然不打算动徐弘基,那为何还要杀魏国公的人,又把他儿子打进大牢?” 崇祯说着,还不及王承恩有什么反应,便自问自答起来。 “朕现在虽然还不能把徐弘基怎么样,但杀几个家丁给他一点下马威一点警告,让魏国公府行事收敛些还是可以的。” “至于他儿子徐子胤嘛,呵呵……” 崇祯说着,轻笑了一声便没了下文。 崇祯的话王承恩听得一知半解,可崇祯不说他自然也不敢问,是以只得静静站在一旁,胡思乱想。 不多时,通过小太监禀报,工部尚书郑三俊、兵仗局掌印太监李凤翔来到了御书房。 两人刚行完君臣之礼起身,崇祯就看向两人问道:“工部和兵仗局可有提升火器威力的办法?” 崇祯话音刚落,李凤翔就尴尬地躬身应道:“陛下,奴婢刚接掌兵仗局不久,对火器知之甚少,所以这提升火器威力的办法,奴婢实在不知。” 李凤翔的话崇祯毫不意外,本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刚才那样问只不过是顺嘴罢了,主要问的还是工部。 郑三俊听到崇祯的问题,一时诧异不已,陛下怎么会突然想起问这个? 郑三俊心里嘀咕着紧随李凤翔躬身答道: “回禀陛下,现在打造的火绳枪已经是几代人经营出的成果,想要提升威力短时间内恐怕很难。 对于郑三俊的回答,崇祯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继而追问道: “朕记得毕懋康撰写过一本“军器图说”工部应该有收藏吧!” “此书里记载有一种火器名叫‘燧发枪’,工部可有钻研过?” 闻听此言,郑三俊似回忆般愣了两息这才应声: “回禀陛下,此书工部却有收藏,微臣也曾研读过。” “按书中所述‘燧发枪’确实比现在的火绳枪、三眼铳威力要大,使用更方便,射程及精度也更高。” “可‘燧发枪’生产工艺也比火绳枪、三眼铳更加复杂,前些年工部经费紧张,所以这‘燧发枪’至今还停留于书本之上。” 听到这话,崇祯不由深呼一口气,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对原本的崇祯朱由检,失望无比。 原因无他,只因毕懋康撰写的“军器图说”中详细描述了“燧发枪”的构造及触发原理,只要用心实践是一定能造出实物的。 最可恨的是史上“燧发枪”的图纸不知怎么就外泄了,导致最开始制造使用“燧发枪”的人成了法兰西人。 更可悲的是在百年后的晚清,欧洲那般窃取科技文明的强盗就是拿着“燧发枪”踹开清王朝的大门,在华夏大地上烧杀抢掠、横行无忌。 想到前世那屈辱的近代史,崇祯就恨得咬牙切齿。 崇祯吐出一口浊气,看来想要制造“燧发枪”还得等毕懋康来才行。 崇祯心里想着定了定神,转而对郑三俊和李凤翔吩咐道: “即日起工部的军器局和兵仗局,停止生产三眼铳、火绳枪,全力打造刀兵铠甲。” 崇祯的话让两人有些不明所以,只是李凤翔碍于自己皇家家奴的身份,虽然不解,但也没有多言,只是恭敬应了一声:“奴婢遵旨。” 郑三俊却是不管不顾,壮着胆子狐疑出声:“陛下,微臣斗胆相问,这却又是为何?” “朕刚从天雄军那里回来……”崇祯毫不隐瞒的把自己从卢象升那里听来的话和两人叙述了一遍,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就在郑三俊听得连连点头之际,又听崇祯问道:“郑爱卿,工部可还留有打造宝船的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