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21 章 医学与生命5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大一统之间,魏晋南北朝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反而出现了不少名医,但也因为战乱遗失了不少,非常可惜。】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在战乱中散佚,到西晋时期由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但是一直到隋唐时期都秘藏而不显,以致于唐朝孙思邈都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到北宋时期,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后,才有了现在的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专论伤寒,《金匮要略》专论杂病,《伤寒杂病论》的全书现如今已经不可确知。   但是这本书是华夏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体现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   不仅从两晋唐宋,华夏古代的医学家在不断学习,日本同样研究《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还把其中的部分方剂还原,制成成药。.   张仲景的弟子听到师父的名字又被提起,正高兴着,就听到了师父医书散佚,部分失传的噩耗,一个个比自己的书籍失传还要悲痛。   “难怪不说师父,师父的书怎么失传了这么多。”   “16卷只剩下两卷了?这也遗失太多了吧!”   张仲景安慰道:“两本,不一定是两卷。”   他在心中深深叹气,战乱啊,终究是因为战乱。   战乱带来疾病,带来死亡,也带来了文化的失传,这让他实在是无可奈何。   张仲景面上不显,脾气很好地在安慰弟子们,弟子们还在为师父打抱不平:“还是很少。”   “确实。”   年轻的弟子很快自己缓解过来,并且找到了解决途径。   “我们多多学习,都要传下去。”   “说出去咱们也是医圣的弟子呢!”   张仲景哭笑不得:“我还没写呢。”   “师父快写!我给您磨墨!”   “我给您摊纸!”   “我来整理病案!”   一个个特别殷勤,张仲景感动之余,心里忍不住有更大的野心。   既然后世如此重视这本书,他一定要写得更好,更多,更全,才能不负后世所望,不负自己这“医圣”之名!   【说完张仲景,还得说一下整理《伤寒杂病论》的王叔和。】   【王叔和本人编著了另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在书中把脉象分为2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上出现的基础脉象,后世虽然有所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王叔和,可谓是脉学中概括传承的第一人,集汉以前的脉学之大成,对后世影响颇大,比如唐朝太医署的太医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也有此书。】   一位汉朝大夫受到启发:“概括前朝脉学都能写书?”   “我觉得我也行!”   他母亲笑了笑,对儿子的心态很能理解:“那你倒是写啊。”   “我看完天幕就开始写。”汉朝大夫看到母亲的笑容,微微脸红了一下,猜测是不是师父又在母亲面前吐槽自己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灵活应用了。   但是现在,汉朝大夫没那么自卑了,他学会了扬长避短,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   “论把脉看病,师父也说我没什么天赋,但是论博采众家所长,我未必不如师弟他们。”   母亲一想,自己儿子呆是呆了些,但是读书极为认真,写作也很刻苦,或许,还真是更适合埋头研究和写作。   “那你试试,娘支持你!”   有了母亲的支持,汉朝大夫更高兴了。   “日后我就专心研究医学经义,统计概括前朝医学和师父师兄他们的病案。论灵气,我不如他们。但是论写作,他们不如我。”   他突然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像有的人擅长埋头做学问,有的人擅长教书育人一样,有的人擅长临床治病,有的人更擅长理论研究。   因为天幕,从汉朝开始,医家便开始有了一些分科发展。   专业的大夫去写书,比文人写书更能分辨可行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传承医学文化的方向。   【此书对世界医学也有影响,比如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其中有关脉学的知识许多就来自《脉经》;】   【波斯学者兼医生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主持编纂的波斯文的华夏医学百科全书,名为《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将华夏的脉学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对欧洲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中医药方仿照唐朝制度,也规定《脉经》是医学生必修教材。后来日本医学家编纂《大同类聚方》等医学书籍,参考了《脉经》。】   【当然,这本书也有缺陷,比如“王脉”“相脉”“囚脉”这种听起来像是算命的脉像,不够医学,有失严谨。】   王叔和脸红。   这不是,他年少家贫,出去行医总是被人看不起,接待权贵总得说一些好听的话。   再加上接触的不同阶级的人多了,看到一些脉相的共性,忍不住与病人的身份结合起来,看来是自己局限了。   以后就改!不,现在就改!   【这里特别提一下另一位外科名医陈延之。】   【陈延之,约是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详。著作《小品方》,又叫《经方小品》,在隋唐时期被太医署明确列为官方医学学校必学的作品,在日本的《大宝律令》和《延喜式》中也将之列为必学教材,而且课时多达300天。但是在现在华夏已经失传了,因为书籍失传,对陈延之的生平也不了解。】   陈延之:“……”   好消息,作品后世留名,在中外都是医学生教材,非常受重视。   坏消息,作品又失传了,后世人对他完全不了解。   【华夏只能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窥见极小部分,但是并不系统。】   【1985年,日本学者在日本尊经阁文库的《图书分类目录》,发现了《经方小品》残卷,经研究确认是陈延之所撰写的《小品方》第一卷抄本,抄写时间约在公元1190-1324年之间,根据这一发现可以确知《小品方》共12卷,分科极为详细,对中日两国医学教育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夏失传,日本有抄本?又有一本?”   大唐时期,李世民听到又来一本华夏本土没有、但是日本存在的医书,愤怒的情绪积累到极致反而平静了下来。   长孙皇后秀眉微蹙:“抄本在日本发现,说不定原本也在。”   武将骂起人来更为直白,尉迟敬德毫不客气开始问候被日本欺负过的满清:“清朝真是废物!”   文官们听到《小品方》是大唐的官方医书后世竟然没有传下去,觉得仿佛是大唐的文化断了传承一般,气咻咻:“我大唐的医学教材都被抢了,真是无能!”   长孙无忌提议道:“把重要医书传抄民间,家家户户都藏,我看他怎么偷!”   已经非常年迈的杜如晦道:“日后我们陪葬品不埋金银珠宝了,多藏点书吧,好多书籍都失传了。”   魏征更看重的是日本的深层目的,朝李世民拱拱手:“陛下,那日本专门抢我华夏书籍,臣怀疑,它们是想抢我们的文明,想抢我们的根,然后据为己有!”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握,如同握住了无形中的大国命脉:“朕知道。”   “放心,朕不会对这个小国放松警惕,也不会忽视医学,此事众位爱卿从长计议。”   大唐作为后世人口中的“盛世大唐”,无论是那一项,都不能落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名医的医学技术,到现代也有借鉴。】   【比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疟疾的种类和症状有详细记载,有30多种治疗方剂,其中一种就是现代的青蒿,也就是华夏第一个医学诺贝尔奖得来的参考。】   2015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台上,一位华夏女性,成为了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经过组委会慎重决定,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中国的屠呦呦!”   科学院的颁奖嘉宾郑重地宣布获奖者,以及她的重大贡献:   “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全世界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屠呦呦站在讲台上,举起奖杯,说起自己提取青蒿素的灵感:“青蒿素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接受采访,详细介绍起中医药的灵感来源,正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生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注意到了使用青蒿不用煎煮,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制成了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抗疟药。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到,在被狂犬咬伤之后,把狂犬杀掉,取其脑组织敷在伤口上,以预防狂犬病发作。   虽然看起来粗糙原始,操作和实际效果有些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免疫思想的萌芽。】   【到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狂犬脑中发现了狂犬病毒,经过分离、培养、制成了狂犬疫苗。】   天幕先放出狂犬病和被咬后的症状,然后放出了《肘后备急方》里的相关药方,突然画面分割,在另一边,就是穿着白大褂的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提取病毒,在玻璃器皿里研制狂犬疫苗。   不是所有狗咬了之后都会传染狂犬病,但是在现代已经有了成熟的狂犬疫苗的情况下,只要及时打疫苗,可以免除绝大部分的狂犬病。   虽然狂犬疫苗是现代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葛洪也有了原始的免疫思想,后来还启发了人痘。.   “看来不应该直接用。”   葛洪发现,无论是青蒿素还是狂犬疫苗,都不是直接全部使用,是从青蒿里提取青蒿素,从狂犬脑子里提取狂犬病毒。   “可惜这些器材我们似乎没有这个条件。”他的妻子,同样也是名医的鲍姑摸了摸下巴,“不知道炼丹炉可不可以提炼?后世不是还有炼丹炉手搓什么实验吗?”   “还有白磷,也是用尿液烧出来的,炼丹炉其实有其他作用,只是我们只知道往嘴里吃。”   说到这里,两夫妻一起笑了。   是啊,就像天幕说得,明明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么多有用的矿物质和药材,怎么只顾着揉成团往嘴里塞了?   应该提取精华,多找一些使用途径。   最后,鲍姑一句话拍板:“先看看,没准这次会放出一些器皿我们也可以做。”   【《肘后备急方》中描述了沙虱病,记录它混在草丛中和水中,人们用混了沙虱虫卵的水洗澡,或者从草丛经过,就会被虫卵钻到皮里,可以用针把虫子挑出来。】   【沙虱病是远东特有的地方性传染病,20世纪,美国学者立克次发现了恙虫病病原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继而制出疫苗来预防恙虫病。1930年,日本学者才证明,它是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恙虫病,恙虫幼虫就是沙虱,是该病的传染媒介。】   【此时,已经晚于葛洪1500多年。】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天花的来源,关于天花是如何流入华夏以及流行,证明了天花是从西方向东方流传过来的,因为首先是在南阳俘虏中发现,也叫做“虏疮”。】   葛洪被夸得笑嘻嘻,也让东晋的权贵非常心动。   这么厉害,不如抢回来为自己服务?   但是刚一提议就被谋士给驳回了,理由是正因为葛洪名气太大,真要恶性抢夺,就得沦落到跟杀华佗的曹操一样的名声。   权贵:“不不不,我们不想被天下名医和后世子孙骂,还是罢了吧!”   曹操:“…………”   【虽然现代总是怀疑华夏古代的外科,但是魏晋南北时,除了华佗,还有明显的病例记载了华夏其他的外科手术,甚至有了堪比现代整形外科的水平,比如已经有了成熟的修补唇裂技术。】   晋朝时期,有一位天生唇裂的文士,名叫魏咏之。   因为天生唇裂,非常影响形象,在讲究名士风流的魏晋,在连男人都要敷粉的魏晋,魏咏之的形象因为自己的唇裂可谓是非常受到影响,连婚约都很难定下。   他为之苦恼时,一位友人向他建议:“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府上的府医会治疗唇裂,你不如去试试。”   魏咏之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自己的婚事,不辞劳苦去荆州找人。   他备了厚礼,去拜访荆州刺史殷仲堪,开门见山地请求道:“我听闻您手下有名医能治疗唇裂,特意来求医。”   殷仲堪很好说话,同情地看了一眼魏咏之的嘴唇,立刻答应了:“可以,我让他给你瞧瞧。”   殷仲堪命人请出府医,府医看了一眼就肯定道:“可以治疗。”   魏咏之刚刚露出喜色,府医又道:“但是必须在百日之内只能进食稀粥,而且不能大笑和多言语,你可愿意?”   听到这要求,魏咏之反而松了一口气,有条件不要紧,就怕不能治。   他认真道:“别说一百天,就算是半辈子不能言语和进食稀粥,我也愿意!”   府医点点头,也不意外,便约定好手术时间,去做准备。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手术就在殷仲堪府中进行,那位厉害的府医很快就结束了手术。   “手术好了。”府医做完手术后,魏咏之从病床上起身,要去摸嘴唇连忙被府医拦住,再次说了一些术后注意事项,不忘叮嘱:“切记!切记!”   魏咏之不能说话,只能点头。   殷仲堪很大方地让魏咏之在这段时间先住在自己府上,命人照顾,他闭口不言,只食稀粥,有了初步恢复之后,才满意离开。.   “治疗唇裂啊,我们大唐也有,怎么就是没这手术呢?”   唐朝,同样曾经是唇裂患者的方干疑惑道。   方干曾经因为唇裂,在唐敬宗时期,考取进士后见到主考官,被主考官以面貌不雅的理由除去录取资格,情绪郁闷之下,到处求医。   一直到晚年,方干才遇到了一位补唇先生,帮他进行了唇裂修补手术,痊愈后非常满意。   方干记得,那位补唇先生前来求医的病患很多,至少10余人,大家都对补唇先生的医术很满意,各种送上重礼。   “看着,来了灵感,挥笔开始写诗,写完之后招来自己的门人韦庄:“端己,你看看,我的诗写得如何!”   这位韦庄,正是韦应物的四代孙,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韦”,后来成为了五代时期花间派重要词人。在年轻时期,还只是方干的门人,看着面前的诗露出微笑,好一番言辞优美的吹捧。   方干被吹捧的短暂地飘飘然,很快清醒过来,看着韦庄露出羡慕之色。   这位年轻门人,才华横溢,不仅仅诗词写得好,长相也俊美,日后成就定然在自己之上。   方干不知道的是,自己生前没得到的荣誉,在死后因为韦庄被追赠为同进士出身,终于全了心愿。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名医和他们的传世作品。】   【陶弘景著作的《本草经集注》,里面总结了汉晋以来的中外药物交流,收录了一些临床很有效的外来药物,比如苏合香,在现代临床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也是陶弘景首次收入华夏本草学著作的。】   一间向阳的书房,房间里最醒目的是海量的藏书,里面遍及天文、地理、历法、博物、数学、医学等等。   陶弘景正在制作天文仪器“浑天象”,在房间的空地里,乱七八糟堆放了他感兴趣的各种东西。   算筹,历法书籍,草药,甚至还有铁块,是他打算亲自来冶铁炼剑的材料。   桌上还有一本没写完的《古今刀剑录》,正写到“杂炼生糅”的灌钢炼钢法,这也是华夏首次记载。   因为兴趣爱好众多,陶弘景写得书也很多。   除了天幕上提到的《本草经集注》,还有《效验方》、《药总诀》、《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等。   此外,他还沉迷修道炼丹。   只不过在天幕说丹药有毒后,陶弘景不再口服丹药,改为研究如何把丹药用在冶铁炼剑上。   “经常是被本草经集注的书传到后世了,难道我自己的书没什么价值吗?”   陶弘景看着自己已经写出来的书,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   但是很快,他看向自己其他作品。   “既然这些不好,那就多写点,我的天文历法,地理矿物都很厉害的嘛。”   多写点,总有能留名的嘿嘿。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被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8世纪时日本医学界就以此书为教科书,现在已经有了英文版的《针灸甲乙经》,如今法国针灸界也在用法语翻译此书,国际影响力很大。】   【大家看,西方医学界一边不认可华夏中医医学学校的学历,驳回大量的中医论文,但是一边在翻译和学习中医典籍,他们真得是不知道中医的作用吗?】   天幕放出皇甫谧的画像与他的《针灸甲乙经》,而且不只是中文版,还有日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版本,不仅仅是古代,在现代也很畅销。   皇甫谧都给看笑了:“嗯我懂,我想找皇帝要新书时也是先嫌弃一下,说哪本书不好不配放在皇室的藏书阁,还不如给我算了。”   这种招数,连小孩都会用,先贬低,再占有,原来全天下都一样嘛。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刘涓子鬼遗方》,是军阵外科著作,可以说是古代军阵外科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名为“刘涓子”,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由龚庆宣整理。】   【但是根据考据,所谓的“刘涓子鬼遗方”实际上应该是刘宋武帝时期,随军外科医师龚庆宣自己的治疗战伤和各种外伤的理论总结,借助刘裕称帝的鬼故事来提高名声。当然,可能也有前人的基础和资料,但是军阵外科的性质十分清楚。】   龚庆宣:“……”   马甲掉了,脸有点痛。   不知道陛下会不会责骂他?   刘裕:他字德舆,小名寄奴,什么时候有“涓子”这什么鬼名字了?   “朕倒是写过《兵法要略》一书,却也没听到天幕提过,想不到被一大夫以这种方式扬名后世。”刘裕哭笑不得的同时,看到了自己的谥号。   “宋武帝,还不错。”   “陛下,要找人吗?”心腹内侍问道。   刘裕点头:“找,不过记得客气一点,后世都认可的名医,还是军医,对刘宋很重要。”   他正想着要北上征伐北魏,最近还觉得身子有些不适,正好天幕介绍了他刘宋的名医,真是瞌睡来了就送枕头,来得太是时候了。   【魏晋南北朝后,门阀世家被灭,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新王朝——隋朝。】   【隋唐时期,是华夏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医学上,医学成果同样令人瞩目。】   【比如隋朝出现了《诸病源候论》,唐朝出现了《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都是集华夏医学之大成而自成体系的医学成果,此外,隋唐统治者注重培养医学人才,开始有了系统的医学教育,让医学走向专业化。】   李世民坐直身子,看到天幕一开始就对隋唐一顿夸,心情好了许多。   “我大唐不愧是盛世大唐,各方面都很厉害。”   满朝文武同样喜气洋洋。   大唐医学好很好啊,这岂不是说明他们也是受益者。   嘿嘿,不愧是盛唐,最强!   【说到隋朝,突然想提一下皇后的健康与寿命。】   【众所周知,独孤皇后在世时,追求一生一世一双人,所以隋文帝几乎没有妃嫔。之所以说几乎,就是其实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给名分,比如说宫女尉迟氏。】   【到独孤皇后去世后,杨坚开始放纵自我,酒色过度,立刻册封了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陈氏等嫔妃。他开始变得多疑和猜忌,疏远大臣,与儿子关系紧张。后来突然暴毙虽然被认为可能是杨广下毒手,但是以杨坚当时放纵的生活方式突然暴毙也并非不可能。】   【独孤皇后仅仅去世两年,杨坚就因为纵欲过度病倒了,当时杨坚后悔地说道:“使皇后在,吾不及此。”可见杨坚并非不知道皇后的管束其实也是为了他的健康。】   独孤皇后斜眼看着杨坚,冷笑。   呵呵,她一去世就开始纵情声色,很好,很能忍嘛。   杨坚起初还没反应过法,直到感受到周围气息的冷凝,一回头,对上皇后的冷眼,瞬间冷汗就下来了。   “皇后,我错了……”   【为什么突然要提到皇后呢?】   【如果说开国君王是一柄锋利的剑,那么开国皇后就是他唯一的剑鞘。剑鞘不仅可以约束剑的锋芒,避免杀戮太盛,也可以延长剑的使用寿命。】   【这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杨坚,还适用于李世民,朱元璋,甚至是忽必烈。】   【这几位帝王有一个共同点,原配皇后在世时,生活自律,与儿子的关系有妻子协调还能维持和谐。当妻子去世后,儿子叛逆,父子关系紧张,自己生活放纵,隐有暴君之象。】   天幕开始详细列出这几位典型代表:   先说唐朝。   长孙皇后早早病逝后,李承乾失去了母亲的关怀,越发觉得父亲偏心,于是走向极端,起兵反叛。   虽然叛变失败,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李泰被赶去封地,但是对李世民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在太子谋逆案中对世家大臣的清洗与杀戮也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开国功臣后人都卷入谋逆案。   比如侯君集参与李承乾夺嫡,柴绍二子柴令武参与李泰夺嫡,杜如晦弟弟杜楚客与二儿子杜荷一人支持李泰一人支持李承乾,最后一个都没落到好处。   其次是明朝。   朱元璋在朱标和马皇后的接连病逝后,立朱标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   为了让朱允炆上位顺利,朱元璋上演了著名的“洪武大逃杀”,连续多次杀戮之后,明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杀光,仅剩4人,以致于朱允炆上位后到靖难之役竟然没有武将可用;   最后是很少被提到的元朝。   忽必烈在妻子察必去世后,与寄予厚望的嫡子真金分歧加大。   真金年幼时很受宠爱,在母亲去世后因为与忽必烈政见不和,忧虑成疾死亡。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忽必烈开始生活放纵,沉迷酗酒与暴饮暴食,由于肥胖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的家庭问题集合了李世民与朱元璋等多位帝王。   真金幼年学习儒家,崇尚儒治,年幼时读《孝经》忽必烈还大宴群臣赞扬儿子与儒家老师;   但是当真金长大成为太子,依然推崇儒治后,与崇尚实用主义的忽必烈产生了重大分歧。忽必烈处处警惕,并没有给真金汉人太子的权利与地位,也为真金在母亲病逝后的忧虑成疾埋下隐患。   在太子真金去世后,忽必烈开始重视真金之子、嫡孙铁穆耳,最终也是立铁穆耳为太子。   但是,铁穆耳同样在位时间短暂,且没有留下继承人,被二叔的长子怀宁王夺走皇位。   还有个有趣的巧合,是真金的封号也是“燕王”,也是嫡出老二,嫡出老大也是因为身体不好早逝失去继位资格。   明朝的“燕王”叔叔夺走皇太孙的皇位,元朝的“燕王”皇太孙被诸00侯“怀宁王”夺走皇位。.   天幕下,一群帝王们齐齐遭受重创。   李世民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皇后早逝,太子反叛!”   这是什么惨痛消息!   朱元璋表情失去控制,惊慌地看向同样一脸震惊的朱标:“标儿和皇后竟然先后病逝!!!”   他竟然要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重创!   忽必烈原本准备看汉人王朝的热闹,突然自己被打击了:“皇后去世,太子忧虑过度去世!”   笑不出来!他儿子不是堂堂草原雄鹰吗,竟然会因为忧虑过度去世!   太子们也没好到哪里去。   扶苏表情尴尬:太子崇尚儒治,与父亲政见不和,这不是他吗?   还在抗击燕王就得知抗击失败的建文帝朱允炆:父亲病逝,皇位轮到皇孙,但是没坐几年被诸侯王夺走,这不是他吗?   已经对康熙有了不满之心的太子胤礽:太子幼年孝顺很受喜爱,长大后处处警惕不给权力,这不是他吗?   隔着时空,苦闷的太子们很想抱团痛哭。   【当然,秦汉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秦朝压根没有皇后,汉朝皇帝大家懂的都懂,没有女色还有男色,根本不存在皇后死后伤心过度的问题。】   嬴政:他现在觉得没有皇后挺好!继续保持!   汉朝皇帝们:“……”   虽然他们觉得好男色也没什么,你情我愿,又不是强抢民男,但是天幕这么说,总感觉是在嘲讽。   【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与唐朝的“女医”制度有关。】   【历代帝王和大臣们总以为女医可能只会关系到妇人繁衍后代,觉得女人不会影响大局,但是从皇后的死就可以看到,影响还是很大的。】   【皇后作为帝王与太子之间的润滑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太子长大,父子之间必然会有权力争锋,这时需要母亲来调和。当母亲去世,失去剑柄的两柄利剑交锋,死伤的可不仅仅是执剑人,还有执剑人身边的侍从们。】   大臣们也很悲愤,皇后没了,怎么他们也跟着没了!   大明的开国功臣好慌。   死的只剩下4个,那4个幸运儿是自己吗?   总感觉不是!   尤其是武将,朱允炆登基后没有武将可用,岂不是说开国武将都被杀光了!   不,太子和皇后还是好好活着吧,他们不想一起陪葬!   【太子母亲与帝王原配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任何宠妃都无法取代的,不是大臣以为什么死了皇后赶紧往后宫送女人当继后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高处不胜寒的帝王来说,一位一起从苦难里走来的原配妻子,对丈夫与孩子的了解,和对帝王与太子的感情支撑作用,比她管理后宫的作用和大臣们能看到的多很多。】   【就像剑鞘,出剑时觉得可有可无,若是失去了,就会发现利剑会处处伤人。】   朱元璋深以为然,立刻一边招手让朱标到自己身边,一边连忙唤人去后宫看马皇后。   “让太医去看看皇后身子,请个平安脉。”   说完他首先忍不住皱眉,宫中没有女医,实在是有些不方便。   天幕说大唐有女医,难道,他还要设置宫中女医?   朱元璋有些纠结,决定先看看天幕。   【隋朝时期,建立起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始在太医书安置于医学教育相关的人员,比如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按摩博士、祝禁博士等员,出现了专门化的雏形。】   【到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补充。】   【唐朝吸取了隋朝的医学教育制度,并且在法制与人员上做得更为全面,比如说开创性对女性进行了医学教育。】   唐朝的女医,是从官户婢女中选拔优异者30人以上,于内药司外侧建造别院进行教育。   女医的教育形式与男性有所不同,不要求精读古典医学书籍,而是诸博士依据原文按照专攻口授医疗技术。   但是她们每月依然要参加医学考试,由医博士测试月考;到了年底有年终考试,由内药司测试,修业年限为七年。   【前面我提到过,大唐虽然有女医,但是女医的素质不高,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对女医的文化程度基本没什么要求,授课也是别人转授,但是就这,已经是历朝历代比较好的情况了。】   【到宋明清时,女眷想要看病,在女医稀少的情况下,要么是身边侍女转述病况,要么是手腕搭着帕子隔着手帕由男大夫看诊,这样能准确吗?甚至还有了悬丝诊脉,你猜悬丝诊脉真的能看准吗?】   【这里先卖个关子,我们再来看一看隋唐时期男性太医的是如何培训受教育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我写长孙皇后都是与李世民和大臣一起在朝堂之上看天幕,都是一起出现。马皇后戏份很少,但是能出现一般都是在后宫,如果要与朱元璋沟通会临时去朝堂。   个人认为,以朱元璋的权利掌控欲和对女性的偏见,不会允许马皇后一起出现在朝堂上。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感情,就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家庭那种感情吧,对同甘共苦过的发妻感情上也会很看重,也不代表说为了发妻就会放弃别的女色,但也不会为了女色就搞什么宠妾灭妻。如同对嫡长子的看重,这种看重不代表愿意分权。政治是政治,感情是感情。   感情戏写得不好,这里解释一下。等全文完结后会从头修一下bug,完善一下剧情,不过还早哈。   感谢在2023-11-0523:43:19~2023-11-0623:56:4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来学浪漫24瓶;人间有味是清欢20瓶;zxjean、wistaria10瓶;光、650038745瓶;夏竺、澪濎、临渊羡鱼3瓶;清梨、墨笔还魂、半面妆、秋水忘断、艾零画芳、29526063、绣花枕头、梦瑶、56389591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大一统之间,魏晋南北朝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反而出现了不少名医,但也因为战乱遗失了不少,非常可惜。】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在战乱中散佚,到西晋时期由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但是一直到隋唐时期都秘藏而不显,以致于唐朝孙思邈都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到北宋时期,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后,才有了现在的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专论伤寒,《金匮要略》专论杂病,《伤寒杂病论》的全书现如今已经不可确知。   但是这本书是华夏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体现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   不仅从两晋唐宋,华夏古代的医学家在不断学习,日本同样研究《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还把其中的部分方剂还原,制成成药。.   张仲景的弟子听到师父的名字又被提起,正高兴着,就听到了师父医书散佚,部分失传的噩耗,一个个比自己的书籍失传还要悲痛。   “难怪不说师父,师父的书怎么失传了这么多。”   “16卷只剩下两卷了?这也遗失太多了吧!”   张仲景安慰道:“两本,不一定是两卷。”   他在心中深深叹气,战乱啊,终究是因为战乱。   战乱带来疾病,带来死亡,也带来了文化的失传,这让他实在是无可奈何。   张仲景面上不显,脾气很好地在安慰弟子们,弟子们还在为师父打抱不平:“还是很少。”   “确实。”   年轻的弟子很快自己缓解过来,并且找到了解决途径。   “我们多多学习,都要传下去。”   “说出去咱们也是医圣的弟子呢!”   张仲景哭笑不得:“我还没写呢。”   “师父快写!我给您磨墨!”   “我给您摊纸!”   “我来整理病案!”   一个个特别殷勤,张仲景感动之余,心里忍不住有更大的野心。   既然后世如此重视这本书,他一定要写得更好,更多,更全,才能不负后世所望,不负自己这“医圣”之名!   【说完张仲景,还得说一下整理《伤寒杂病论》的王叔和。】   【王叔和本人编著了另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在书中把脉象分为2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上出现的基础脉象,后世虽然有所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王叔和,可谓是脉学中概括传承的第一人,集汉以前的脉学之大成,对后世影响颇大,比如唐朝太医署的太医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也有此书。】   一位汉朝大夫受到启发:“概括前朝脉学都能写书?”   “我觉得我也行!”   他母亲笑了笑,对儿子的心态很能理解:“那你倒是写啊。”   “我看完天幕就开始写。”汉朝大夫看到母亲的笑容,微微脸红了一下,猜测是不是师父又在母亲面前吐槽自己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灵活应用了。   但是现在,汉朝大夫没那么自卑了,他学会了扬长避短,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   “论把脉看病,师父也说我没什么天赋,但是论博采众家所长,我未必不如师弟他们。”   母亲一想,自己儿子呆是呆了些,但是读书极为认真,写作也很刻苦,或许,还真是更适合埋头研究和写作。   “那你试试,娘支持你!”   有了母亲的支持,汉朝大夫更高兴了。   “日后我就专心研究医学经义,统计概括前朝医学和师父师兄他们的病案。论灵气,我不如他们。但是论写作,他们不如我。”   他突然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像有的人擅长埋头做学问,有的人擅长教书育人一样,有的人擅长临床治病,有的人更擅长理论研究。   因为天幕,从汉朝开始,医家便开始有了一些分科发展。   专业的大夫去写书,比文人写书更能分辨可行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传承医学文化的方向。   【此书对世界医学也有影响,比如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其中有关脉学的知识许多就来自《脉经》;】   【波斯学者兼医生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主持编纂的波斯文的华夏医学百科全书,名为《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将华夏的脉学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对欧洲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中医药方仿照唐朝制度,也规定《脉经》是医学生必修教材。后来日本医学家编纂《大同类聚方》等医学书籍,参考了《脉经》。】   【当然,这本书也有缺陷,比如“王脉”“相脉”“囚脉”这种听起来像是算命的脉像,不够医学,有失严谨。】   王叔和脸红。   这不是,他年少家贫,出去行医总是被人看不起,接待权贵总得说一些好听的话。   再加上接触的不同阶级的人多了,看到一些脉相的共性,忍不住与病人的身份结合起来,看来是自己局限了。   以后就改!不,现在就改!   【这里特别提一下另一位外科名医陈延之。】   【陈延之,约是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详。著作《小品方》,又叫《经方小品》,在隋唐时期被太医署明确列为官方医学学校必学的作品,在日本的《大宝律令》和《延喜式》中也将之列为必学教材,而且课时多达300天。但是在现在华夏已经失传了,因为书籍失传,对陈延之的生平也不了解。】   陈延之:“……”   好消息,作品后世留名,在中外都是医学生教材,非常受重视。   坏消息,作品又失传了,后世人对他完全不了解。   【华夏只能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窥见极小部分,但是并不系统。】   【1985年,日本学者在日本尊经阁文库的《图书分类目录》,发现了《经方小品》残卷,经研究确认是陈延之所撰写的《小品方》第一卷抄本,抄写时间约在公元1190-1324年之间,根据这一发现可以确知《小品方》共12卷,分科极为详细,对中日两国医学教育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夏失传,日本有抄本?又有一本?”   大唐时期,李世民听到又来一本华夏本土没有、但是日本存在的医书,愤怒的情绪积累到极致反而平静了下来。   长孙皇后秀眉微蹙:“抄本在日本发现,说不定原本也在。”   武将骂起人来更为直白,尉迟敬德毫不客气开始问候被日本欺负过的满清:“清朝真是废物!”   文官们听到《小品方》是大唐的官方医书后世竟然没有传下去,觉得仿佛是大唐的文化断了传承一般,气咻咻:“我大唐的医学教材都被抢了,真是无能!”   长孙无忌提议道:“把重要医书传抄民间,家家户户都藏,我看他怎么偷!”   已经非常年迈的杜如晦道:“日后我们陪葬品不埋金银珠宝了,多藏点书吧,好多书籍都失传了。”   魏征更看重的是日本的深层目的,朝李世民拱拱手:“陛下,那日本专门抢我华夏书籍,臣怀疑,它们是想抢我们的文明,想抢我们的根,然后据为己有!”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握,如同握住了无形中的大国命脉:“朕知道。”   “放心,朕不会对这个小国放松警惕,也不会忽视医学,此事众位爱卿从长计议。”   大唐作为后世人口中的“盛世大唐”,无论是那一项,都不能落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名医的医学技术,到现代也有借鉴。】   【比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疟疾的种类和症状有详细记载,有30多种治疗方剂,其中一种就是现代的青蒿,也就是华夏第一个医学诺贝尔奖得来的参考。】   2015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台上,一位华夏女性,成为了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经过组委会慎重决定,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中国的屠呦呦!”   科学院的颁奖嘉宾郑重地宣布获奖者,以及她的重大贡献:   “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全世界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屠呦呦站在讲台上,举起奖杯,说起自己提取青蒿素的灵感:“青蒿素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接受采访,详细介绍起中医药的灵感来源,正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生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注意到了使用青蒿不用煎煮,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制成了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抗疟药。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到,在被狂犬咬伤之后,把狂犬杀掉,取其脑组织敷在伤口上,以预防狂犬病发作。   虽然看起来粗糙原始,操作和实际效果有些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免疫思想的萌芽。】   【到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狂犬脑中发现了狂犬病毒,经过分离、培养、制成了狂犬疫苗。】   天幕先放出狂犬病和被咬后的症状,然后放出了《肘后备急方》里的相关药方,突然画面分割,在另一边,就是穿着白大褂的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提取病毒,在玻璃器皿里研制狂犬疫苗。   不是所有狗咬了之后都会传染狂犬病,但是在现代已经有了成熟的狂犬疫苗的情况下,只要及时打疫苗,可以免除绝大部分的狂犬病。   虽然狂犬疫苗是现代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葛洪也有了原始的免疫思想,后来还启发了人痘。.   “看来不应该直接用。”   葛洪发现,无论是青蒿素还是狂犬疫苗,都不是直接全部使用,是从青蒿里提取青蒿素,从狂犬脑子里提取狂犬病毒。   “可惜这些器材我们似乎没有这个条件。”他的妻子,同样也是名医的鲍姑摸了摸下巴,“不知道炼丹炉可不可以提炼?后世不是还有炼丹炉手搓什么实验吗?”   “还有白磷,也是用尿液烧出来的,炼丹炉其实有其他作用,只是我们只知道往嘴里吃。”   说到这里,两夫妻一起笑了。   是啊,就像天幕说得,明明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么多有用的矿物质和药材,怎么只顾着揉成团往嘴里塞了?   应该提取精华,多找一些使用途径。   最后,鲍姑一句话拍板:“先看看,没准这次会放出一些器皿我们也可以做。”   【《肘后备急方》中描述了沙虱病,记录它混在草丛中和水中,人们用混了沙虱虫卵的水洗澡,或者从草丛经过,就会被虫卵钻到皮里,可以用针把虫子挑出来。】   【沙虱病是远东特有的地方性传染病,20世纪,美国学者立克次发现了恙虫病病原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继而制出疫苗来预防恙虫病。1930年,日本学者才证明,它是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恙虫病,恙虫幼虫就是沙虱,是该病的传染媒介。】   【此时,已经晚于葛洪1500多年。】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天花的来源,关于天花是如何流入华夏以及流行,证明了天花是从西方向东方流传过来的,因为首先是在南阳俘虏中发现,也叫做“虏疮”。】   葛洪被夸得笑嘻嘻,也让东晋的权贵非常心动。   这么厉害,不如抢回来为自己服务?   但是刚一提议就被谋士给驳回了,理由是正因为葛洪名气太大,真要恶性抢夺,就得沦落到跟杀华佗的曹操一样的名声。   权贵:“不不不,我们不想被天下名医和后世子孙骂,还是罢了吧!”   曹操:“…………”   【虽然现代总是怀疑华夏古代的外科,但是魏晋南北时,除了华佗,还有明显的病例记载了华夏其他的外科手术,甚至有了堪比现代整形外科的水平,比如已经有了成熟的修补唇裂技术。】   晋朝时期,有一位天生唇裂的文士,名叫魏咏之。   因为天生唇裂,非常影响形象,在讲究名士风流的魏晋,在连男人都要敷粉的魏晋,魏咏之的形象因为自己的唇裂可谓是非常受到影响,连婚约都很难定下。   他为之苦恼时,一位友人向他建议:“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府上的府医会治疗唇裂,你不如去试试。”   魏咏之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自己的婚事,不辞劳苦去荆州找人。   他备了厚礼,去拜访荆州刺史殷仲堪,开门见山地请求道:“我听闻您手下有名医能治疗唇裂,特意来求医。”   殷仲堪很好说话,同情地看了一眼魏咏之的嘴唇,立刻答应了:“可以,我让他给你瞧瞧。”   殷仲堪命人请出府医,府医看了一眼就肯定道:“可以治疗。”   魏咏之刚刚露出喜色,府医又道:“但是必须在百日之内只能进食稀粥,而且不能大笑和多言语,你可愿意?”   听到这要求,魏咏之反而松了一口气,有条件不要紧,就怕不能治。   他认真道:“别说一百天,就算是半辈子不能言语和进食稀粥,我也愿意!”   府医点点头,也不意外,便约定好手术时间,去做准备。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手术就在殷仲堪府中进行,那位厉害的府医很快就结束了手术。   “手术好了。”府医做完手术后,魏咏之从病床上起身,要去摸嘴唇连忙被府医拦住,再次说了一些术后注意事项,不忘叮嘱:“切记!切记!”   魏咏之不能说话,只能点头。   殷仲堪很大方地让魏咏之在这段时间先住在自己府上,命人照顾,他闭口不言,只食稀粥,有了初步恢复之后,才满意离开。.   “治疗唇裂啊,我们大唐也有,怎么就是没这手术呢?”   唐朝,同样曾经是唇裂患者的方干疑惑道。   方干曾经因为唇裂,在唐敬宗时期,考取进士后见到主考官,被主考官以面貌不雅的理由除去录取资格,情绪郁闷之下,到处求医。   一直到晚年,方干才遇到了一位补唇先生,帮他进行了唇裂修补手术,痊愈后非常满意。   方干记得,那位补唇先生前来求医的病患很多,至少10余人,大家都对补唇先生的医术很满意,各种送上重礼。   “看着,来了灵感,挥笔开始写诗,写完之后招来自己的门人韦庄:“端己,你看看,我的诗写得如何!”   这位韦庄,正是韦应物的四代孙,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韦”,后来成为了五代时期花间派重要词人。在年轻时期,还只是方干的门人,看着面前的诗露出微笑,好一番言辞优美的吹捧。   方干被吹捧的短暂地飘飘然,很快清醒过来,看着韦庄露出羡慕之色。   这位年轻门人,才华横溢,不仅仅诗词写得好,长相也俊美,日后成就定然在自己之上。   方干不知道的是,自己生前没得到的荣誉,在死后因为韦庄被追赠为同进士出身,终于全了心愿。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名医和他们的传世作品。】   【陶弘景著作的《本草经集注》,里面总结了汉晋以来的中外药物交流,收录了一些临床很有效的外来药物,比如苏合香,在现代临床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也是陶弘景首次收入华夏本草学著作的。】   一间向阳的书房,房间里最醒目的是海量的藏书,里面遍及天文、地理、历法、博物、数学、医学等等。   陶弘景正在制作天文仪器“浑天象”,在房间的空地里,乱七八糟堆放了他感兴趣的各种东西。   算筹,历法书籍,草药,甚至还有铁块,是他打算亲自来冶铁炼剑的材料。   桌上还有一本没写完的《古今刀剑录》,正写到“杂炼生糅”的灌钢炼钢法,这也是华夏首次记载。   因为兴趣爱好众多,陶弘景写得书也很多。   除了天幕上提到的《本草经集注》,还有《效验方》、《药总诀》、《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等。   此外,他还沉迷修道炼丹。   只不过在天幕说丹药有毒后,陶弘景不再口服丹药,改为研究如何把丹药用在冶铁炼剑上。   “经常是被本草经集注的书传到后世了,难道我自己的书没什么价值吗?”   陶弘景看着自己已经写出来的书,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   但是很快,他看向自己其他作品。   “既然这些不好,那就多写点,我的天文历法,地理矿物都很厉害的嘛。”   多写点,总有能留名的嘿嘿。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被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8世纪时日本医学界就以此书为教科书,现在已经有了英文版的《针灸甲乙经》,如今法国针灸界也在用法语翻译此书,国际影响力很大。】   【大家看,西方医学界一边不认可华夏中医医学学校的学历,驳回大量的中医论文,但是一边在翻译和学习中医典籍,他们真得是不知道中医的作用吗?】   天幕放出皇甫谧的画像与他的《针灸甲乙经》,而且不只是中文版,还有日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版本,不仅仅是古代,在现代也很畅销。   皇甫谧都给看笑了:“嗯我懂,我想找皇帝要新书时也是先嫌弃一下,说哪本书不好不配放在皇室的藏书阁,还不如给我算了。”   这种招数,连小孩都会用,先贬低,再占有,原来全天下都一样嘛。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刘涓子鬼遗方》,是军阵外科著作,可以说是古代军阵外科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名为“刘涓子”,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由龚庆宣整理。】   【但是根据考据,所谓的“刘涓子鬼遗方”实际上应该是刘宋武帝时期,随军外科医师龚庆宣自己的治疗战伤和各种外伤的理论总结,借助刘裕称帝的鬼故事来提高名声。当然,可能也有前人的基础和资料,但是军阵外科的性质十分清楚。】   龚庆宣:“……”   马甲掉了,脸有点痛。   不知道陛下会不会责骂他?   刘裕:他字德舆,小名寄奴,什么时候有“涓子”这什么鬼名字了?   “朕倒是写过《兵法要略》一书,却也没听到天幕提过,想不到被一大夫以这种方式扬名后世。”刘裕哭笑不得的同时,看到了自己的谥号。   “宋武帝,还不错。”   “陛下,要找人吗?”心腹内侍问道。   刘裕点头:“找,不过记得客气一点,后世都认可的名医,还是军医,对刘宋很重要。”   他正想着要北上征伐北魏,最近还觉得身子有些不适,正好天幕介绍了他刘宋的名医,真是瞌睡来了就送枕头,来得太是时候了。   【魏晋南北朝后,门阀世家被灭,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新王朝——隋朝。】   【隋唐时期,是华夏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医学上,医学成果同样令人瞩目。】   【比如隋朝出现了《诸病源候论》,唐朝出现了《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都是集华夏医学之大成而自成体系的医学成果,此外,隋唐统治者注重培养医学人才,开始有了系统的医学教育,让医学走向专业化。】   李世民坐直身子,看到天幕一开始就对隋唐一顿夸,心情好了许多。   “我大唐不愧是盛世大唐,各方面都很厉害。”   满朝文武同样喜气洋洋。   大唐医学好很好啊,这岂不是说明他们也是受益者。   嘿嘿,不愧是盛唐,最强!   【说到隋朝,突然想提一下皇后的健康与寿命。】   【众所周知,独孤皇后在世时,追求一生一世一双人,所以隋文帝几乎没有妃嫔。之所以说几乎,就是其实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给名分,比如说宫女尉迟氏。】   【到独孤皇后去世后,杨坚开始放纵自我,酒色过度,立刻册封了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陈氏等嫔妃。他开始变得多疑和猜忌,疏远大臣,与儿子关系紧张。后来突然暴毙虽然被认为可能是杨广下毒手,但是以杨坚当时放纵的生活方式突然暴毙也并非不可能。】   【独孤皇后仅仅去世两年,杨坚就因为纵欲过度病倒了,当时杨坚后悔地说道:“使皇后在,吾不及此。”可见杨坚并非不知道皇后的管束其实也是为了他的健康。】   独孤皇后斜眼看着杨坚,冷笑。   呵呵,她一去世就开始纵情声色,很好,很能忍嘛。   杨坚起初还没反应过法,直到感受到周围气息的冷凝,一回头,对上皇后的冷眼,瞬间冷汗就下来了。   “皇后,我错了……”   【为什么突然要提到皇后呢?】   【如果说开国君王是一柄锋利的剑,那么开国皇后就是他唯一的剑鞘。剑鞘不仅可以约束剑的锋芒,避免杀戮太盛,也可以延长剑的使用寿命。】   【这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杨坚,还适用于李世民,朱元璋,甚至是忽必烈。】   【这几位帝王有一个共同点,原配皇后在世时,生活自律,与儿子的关系有妻子协调还能维持和谐。当妻子去世后,儿子叛逆,父子关系紧张,自己生活放纵,隐有暴君之象。】   天幕开始详细列出这几位典型代表:   先说唐朝。   长孙皇后早早病逝后,李承乾失去了母亲的关怀,越发觉得父亲偏心,于是走向极端,起兵反叛。   虽然叛变失败,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李泰被赶去封地,但是对李世民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在太子谋逆案中对世家大臣的清洗与杀戮也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开国功臣后人都卷入谋逆案。   比如侯君集参与李承乾夺嫡,柴绍二子柴令武参与李泰夺嫡,杜如晦弟弟杜楚客与二儿子杜荷一人支持李泰一人支持李承乾,最后一个都没落到好处。   其次是明朝。   朱元璋在朱标和马皇后的接连病逝后,立朱标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   为了让朱允炆上位顺利,朱元璋上演了著名的“洪武大逃杀”,连续多次杀戮之后,明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杀光,仅剩4人,以致于朱允炆上位后到靖难之役竟然没有武将可用;   最后是很少被提到的元朝。   忽必烈在妻子察必去世后,与寄予厚望的嫡子真金分歧加大。   真金年幼时很受宠爱,在母亲去世后因为与忽必烈政见不和,忧虑成疾死亡。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忽必烈开始生活放纵,沉迷酗酒与暴饮暴食,由于肥胖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的家庭问题集合了李世民与朱元璋等多位帝王。   真金幼年学习儒家,崇尚儒治,年幼时读《孝经》忽必烈还大宴群臣赞扬儿子与儒家老师;   但是当真金长大成为太子,依然推崇儒治后,与崇尚实用主义的忽必烈产生了重大分歧。忽必烈处处警惕,并没有给真金汉人太子的权利与地位,也为真金在母亲病逝后的忧虑成疾埋下隐患。   在太子真金去世后,忽必烈开始重视真金之子、嫡孙铁穆耳,最终也是立铁穆耳为太子。   但是,铁穆耳同样在位时间短暂,且没有留下继承人,被二叔的长子怀宁王夺走皇位。   还有个有趣的巧合,是真金的封号也是“燕王”,也是嫡出老二,嫡出老大也是因为身体不好早逝失去继位资格。   明朝的“燕王”叔叔夺走皇太孙的皇位,元朝的“燕王”皇太孙被诸00侯“怀宁王”夺走皇位。.   天幕下,一群帝王们齐齐遭受重创。   李世民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皇后早逝,太子反叛!”   这是什么惨痛消息!   朱元璋表情失去控制,惊慌地看向同样一脸震惊的朱标:“标儿和皇后竟然先后病逝!!!”   他竟然要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重创!   忽必烈原本准备看汉人王朝的热闹,突然自己被打击了:“皇后去世,太子忧虑过度去世!”   笑不出来!他儿子不是堂堂草原雄鹰吗,竟然会因为忧虑过度去世!   太子们也没好到哪里去。   扶苏表情尴尬:太子崇尚儒治,与父亲政见不和,这不是他吗?   还在抗击燕王就得知抗击失败的建文帝朱允炆:父亲病逝,皇位轮到皇孙,但是没坐几年被诸侯王夺走,这不是他吗?   已经对康熙有了不满之心的太子胤礽:太子幼年孝顺很受喜爱,长大后处处警惕不给权力,这不是他吗?   隔着时空,苦闷的太子们很想抱团痛哭。   【当然,秦汉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秦朝压根没有皇后,汉朝皇帝大家懂的都懂,没有女色还有男色,根本不存在皇后死后伤心过度的问题。】   嬴政:他现在觉得没有皇后挺好!继续保持!   汉朝皇帝们:“……”   虽然他们觉得好男色也没什么,你情我愿,又不是强抢民男,但是天幕这么说,总感觉是在嘲讽。   【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与唐朝的“女医”制度有关。】   【历代帝王和大臣们总以为女医可能只会关系到妇人繁衍后代,觉得女人不会影响大局,但是从皇后的死就可以看到,影响还是很大的。】   【皇后作为帝王与太子之间的润滑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太子长大,父子之间必然会有权力争锋,这时需要母亲来调和。当母亲去世,失去剑柄的两柄利剑交锋,死伤的可不仅仅是执剑人,还有执剑人身边的侍从们。】   大臣们也很悲愤,皇后没了,怎么他们也跟着没了!   大明的开国功臣好慌。   死的只剩下4个,那4个幸运儿是自己吗?   总感觉不是!   尤其是武将,朱允炆登基后没有武将可用,岂不是说开国武将都被杀光了!   不,太子和皇后还是好好活着吧,他们不想一起陪葬!   【太子母亲与帝王原配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任何宠妃都无法取代的,不是大臣以为什么死了皇后赶紧往后宫送女人当继后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高处不胜寒的帝王来说,一位一起从苦难里走来的原配妻子,对丈夫与孩子的了解,和对帝王与太子的感情支撑作用,比她管理后宫的作用和大臣们能看到的多很多。】   【就像剑鞘,出剑时觉得可有可无,若是失去了,就会发现利剑会处处伤人。】   朱元璋深以为然,立刻一边招手让朱标到自己身边,一边连忙唤人去后宫看马皇后。   “让太医去看看皇后身子,请个平安脉。”   说完他首先忍不住皱眉,宫中没有女医,实在是有些不方便。   天幕说大唐有女医,难道,他还要设置宫中女医?   朱元璋有些纠结,决定先看看天幕。   【隋朝时期,建立起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开始在太医书安置于医学教育相关的人员,比如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按摩博士、祝禁博士等员,出现了专门化的雏形。】   【到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补充。】   【唐朝吸取了隋朝的医学教育制度,并且在法制与人员上做得更为全面,比如说开创性对女性进行了医学教育。】   唐朝的女医,是从官户婢女中选拔优异者30人以上,于内药司外侧建造别院进行教育。   女医的教育形式与男性有所不同,不要求精读古典医学书籍,而是诸博士依据原文按照专攻口授医疗技术。   但是她们每月依然要参加医学考试,由医博士测试月考;到了年底有年终考试,由内药司测试,修业年限为七年。   【前面我提到过,大唐虽然有女医,但是女医的素质不高,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对女医的文化程度基本没什么要求,授课也是别人转授,但是就这,已经是历朝历代比较好的情况了。】   【到宋明清时,女眷想要看病,在女医稀少的情况下,要么是身边侍女转述病况,要么是手腕搭着帕子隔着手帕由男大夫看诊,这样能准确吗?甚至还有了悬丝诊脉,你猜悬丝诊脉真的能看准吗?】   【这里先卖个关子,我们再来看一看隋唐时期男性太医的是如何培训受教育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我写长孙皇后都是与李世民和大臣一起在朝堂之上看天幕,都是一起出现。马皇后戏份很少,但是能出现一般都是在后宫,如果要与朱元璋沟通会临时去朝堂。   个人认为,以朱元璋的权利掌控欲和对女性的偏见,不会允许马皇后一起出现在朝堂上。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感情,就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家庭那种感情吧,对同甘共苦过的发妻感情上也会很看重,也不代表说为了发妻就会放弃别的女色,但也不会为了女色就搞什么宠妾灭妻。如同对嫡长子的看重,这种看重不代表愿意分权。政治是政治,感情是感情。   感情戏写得不好,这里解释一下。等全文完结后会从头修一下bug,完善一下剧情,不过还早哈。   感谢在2023-11-0523:43:19~2023-11-0623:56:4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来学浪漫24瓶;人间有味是清欢20瓶;zxjean、wistaria10瓶;光、650038745瓶;夏竺、澪濎、临渊羡鱼3瓶;清梨、墨笔还魂、半面妆、秋水忘断、艾零画芳、29526063、绣花枕头、梦瑶、56389591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