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侍有名的睚眦必报,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立刻下令司隶校尉段颎收捕二人下狱。由尚书令廉忠上奏天子,两人的罪名是“谋立刘悝,大逆不道。”这是天子最忌讳的事儿,于是诏书下达到冀州刺史,命令收拷刘悝。在王常侍的授意下,刘悝被逼自杀,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侍女二十四人及傅、相等属官皆死于郡狱。王常侍等十二人被封为列侯。 按理说刘悝一死,这事儿也就该告一段落了。可是渤海王刘悝的王妃,正是当今皇后的姑母,有这样一颗定时炸弹在天子身边,王常侍由如何能够安枕?于是王甫年年选取美女进献后宫,并皆做了很多工作,让她们在天子耳边刮起了阵阵诽谤之风。如今宋皇后离被废已经仅仅一步之遥了。 袁隗对这一案很是熟悉,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关窍。“渤海王一案,陛下事后很是后悔,但是渤海王已经死了。究其缘由,就是因为王甫,自然有意识得疏远王甫了。”袁逢伸出了一根手指。“你只见其一,未见其二。王甫此举开创了中官内斗的先河,以往中官都是同气连枝,铁板一块。王甫为饱一己之私不惜残杀同僚,已经令中官们心寒,此时收拾他,中官们是不会为他说好话的。” 袁隗双眼一亮:“兄长说的是!此时该正是收拾王甫的最好时机。”“还有一件事儿你要注意。九原大捷令朝廷上下大为振奋,认为一洗前耻的机会到了。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护乌丸校尉夏育都已经上书,请求北伐。这事儿你不要掺乎,但是也不要置身事外,那鲜卑是那么好打的么?九原大捷不过是因缘际会偶然打胜了,算不得数的。陛下若是问你,你就说以持重为先,我军战力毕竟不及鲜卑多矣。但是打一打还是可以的,前提是不能大败。” 袁隗默默地点了点头,他估计陛下也是这般心思。 汉末的历史和汝南袁氏有很大的关系,袁绍和袁术都出于汝南袁氏。 袁绍曾经雄踞幽并青冀四州,虎踞河北,以大将军的名义号令群雄,曹操、刘备等人东曾经是他的小弟。袁术更是厉害,董卓之乱后,袁术一败于袁绍,二败于曹操,仍然能率领余部奔袭九江,割据扬州可见一斑。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董卓董太师,也不得不皱着眉头任命袁术为后将军、袁绍为渤海太守,目的就是拉拢汝南袁氏。如果不是袁绍、袁术兄弟不和,天下还不一定会三分。 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追封先贤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今河南准阳),建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公,字伯媛。伯媛的孙子涛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时,媛氏世袭陈国上卿。当时媛、辕通用,故媛涛涂又写作“辕涛涂”。至西汉初,辕氏后裔政将“辕”字的“车”旁去掉,邕以袁为氏。 汝南袁氏自袁安始,于东汉章帝、和帝、桓帝、灵帝、献帝诸朝中,从袁安到袁绍连续五代人,袁家都有人做到三公级别(包括地位更高的太傅、大将军),袁安(司徒)、他的儿子袁敞(司空)、孙子袁汤(司空)、曾孙袁逢(司空)、曾孙袁隗(太傅)、玄孙袁绍(大将军)。另有十多人做到九卿、太守级别,另外还有不少州牧郡守辅翼其间。袁术还曾经称帝,建号仲氏,只是无人承认罢了,这就是袁绍、袁术一直引以为豪的四世五公。 ((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 无论在朝堂还是儒生清流的心中,汝南袁氏都是名副其实的世家大族。与弘农杨氏、太原王氏、颍川荀氏、京兆韦氏、河东卫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共同主宰了后汉的后半段历史。袁家世代为三公,三公有举荐人才的权力。百余年下来,袁家门生故吏满天下,形成了势力庞大的官僚集团,这也是袁氏子弟最大的政治资本。袁绍、袁术在董卓之乱时能够一呼百应,要枪有枪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旬日之间便能割据州郡,靠得就是这个官僚集团。 提到汝南袁氏,就要从袁良说起。袁良,是汝南袁家载于史书的第一人,曾师从经学大师孟喜。孟喜与施仇、梁丘贺均出自经学大师田王孙门下,后来这三个人各立门户,成为本朝易学的三大家,光武帝设立五经十四博士,易经有三博士,就是施、孟、梁三家。袁良师从孟喜,就好比一步登天,从此跻身于经学大师的行列。 本朝重视五经,设有五经博士,精通者可以担任。本朝选拔官员的察举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明经、方正等。被举荐者都需要对五经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明经科。袁良所学的孟氏易经,正是官方认可的易经学之一。学得孟氏易,相当于获得了通往官场的金钥匙。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家学,这是汝南袁氏飞黄腾达的基础 袁良生有两子,长子袁昌,次子袁璋。长子袁昌从陈郡阳夏移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西北),成为汝南袁氏的始祖。次子袁璋则留守陈郡,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自此形成。袁昌生子袁安。袁安,字邵公,举孝廉人仕,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太仆等职。 袁昌生子袁安,袁安字邵公,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勤习苦研,得孟氏易学的真传。他为人威严,能够坚持原则不动摇。袁安年轻时做县里的功曹(县令秘书长),因公事会见从事(州刺史的秘书长)。从事想托袁安给县令捎一封信。袁安拒绝了,告诉从事“如果是公事,可以通过驿站传送;如果是私事,则不能接受。”后来,袁安被举为孝廉,出任县令。稳重威严的袁安很受人敬重。 汉明帝时,发生了楚王谋反案。这件案子,堪比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大量功臣贵戚、朝廷大臣牵涉其中,成千上万的人无辜冤死。由于袁安能力出众,善于处理疑难政务,被任命为楚郡太守。那里正是谋反案的案发地。袁安到楚地后,连公府都没有去,直接就去监狱审案。审理之后,袁安把与案件无关的人,全部列出来上奏给皇帝,请求释放。下面的官吏们个个吓的要死,纷纷跪下来磕头,请求袁安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个案子,汉明帝明确表示要严肃处理。明帝正在气头上,如果处置的很宽松,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同党,也会同罪处理。袁安表示:“如果出了事的话,太守一个人承担,不会牵连其他人。“奏疏呈上之后,汉明帝有所醒悟,同意了袁安的处理。袁安的坚持,使数千人无罪释放,免于死刑。 袁安此举,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汉明帝当时已经杀红了眼,稍有忤逆,就可能触犯天威,无辜被杀。官员们各各胆战心惊,宁可错杀,也没有人敢宽大处理。那些被冤枉的人,在严刑拷打之下,又被迫去冤枉其他人。以致于这个案子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只有袁安,不顾自身安危,坚持正义,解救了大量无辜的人。 袁安后来做了河南尹,成为京城最高行政长官。他为政严明,在任十年,京城地区秩序井然,受到朝廷的重视。之后,袁安又被任命为太仆,这是汉代九卿之一。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降汉朝。北匈奴势单力薄,后来也被迫向汉朝求和。南匈奴经常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心有怨恨,希望汉朝主持公道,返回南匈奴掠夺的财物。此事在朝廷上公开讨论。公卿大臣都认为北匈奴是蛮夷国家,狡诈无信义;如果返回财物,会使得他们骄傲自大,轻视汉朝。只有袁安认为,北匈奴遣使奉献、请求和亲,并返回掠夺的人口财物,已经表达了归顺汉朝的诚意。既然如此,汉朝也应该归还从北匈奴那里掠夺的财物,表示诚意,以达到长久的和平共处。袁安的意见,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持不同意见的大臣们开始互相争辩。不料,朝廷辩论失控了,大臣们像市井之徒那样互相斥骂、诽谤,颇有西方议会争辩的风采。负责监督大臣的司隶校尉,举报三公九卿朝堂失礼。于是袁安等纷纷请求辞职以谢罪。汉章帝认为,朝臣争论激烈,未必是坏事;如果大臣们对国事都沉默不言,绝不是国家之福。就没有追究大臣们朝堂失仪的责任。最后,汉章帝听从了袁安的建议,返回了北匈奴的财物。 袁安见识非同一般,更有胆识坚持原则,因此受到汉章帝的赏识。第二年,袁安官升一级,从九卿升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这是汝南袁家出的第一位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