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德的办公室是二院内分泌科中最大的个人办公室,虽然不至于与那些老板的奢华宽阔相比,但是比起一般医生的办公室,却也是大了许多。 在二院内分泌科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一旦提到吕主任的办公室,都是下意识地想要远离。 因为在这个科室中,吕建德绝对是说一不二的。而且,一旦发生了治疗事故,他绝对会将负责人骂个狗血喷头,哪怕对方是一位副高,也是绝不留情。这并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而是身为老一辈的医务人员,他们始终都牢记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人命关天。 在医疗过程中,任何过错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啊。 所以,内分泌中的医生护士们虽然尊重这位老人,但同时对他也是极为敬畏。 一旦听说吕建德的心情不好,他们都是有多远躲多远。 方健无奈地来到了吕建德的办公室,他也是一个正常人,怎么也不愿意主动找虐受。可是,既然吕建德指名道姓让他过去,他也没有办法啊。 在科室里,想要光明正大的与大主任对抗,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进来。” 方健的眉心微微一跳,一般人从这两个字中或许听不出什么,但在方健的经验值里面,却有着一个心理医生的全部知识,所以他立即就分析出来,说话的这个人确实是心情不佳。 人们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心情沮丧的时候,或者是伤心,愤怒之时,说话的表情和声音都是有所不同的。 只是,能够从表情中分辨出这些的人,就已经是相当的厉害了。而想要从声音中加以分辨……好吧,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做到。 就连那位心理医生也是因为拥有了一点儿的精神力量,所以才能做到人所不能的地步。 轻轻地推开了门,既然知道吕建德心里不高兴,方健自然是要提高警惕了。 如果吕建德真的不讲道理,那么他也不会傻呆在这儿,肯定是迅速溜走,等老主任的气儿消了再说。 方健本人绝不是那种逆来顺受之人,但是吕建德一直以来对他都是照顾有加,所以他也绝不会因为一点儿的小事而撕破脸皮。 哪怕是出于对老医生的尊敬,方健也会留下足够的余地。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当方健推门而入,看到吕建德的那一刻,却是清晰地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老脸上所发生的快速变化。 这本来是一张严肃中透着威严和压力的脸庞,但是却迅速的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方健,你查房完毕了?” “是,主任。” “我记得你有一个病人,情况怎么样?” “病人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只要以后按时服药,注意休养,就不会有大问题了。”方健肃然道:“明天就可以安排她出院了。” 吕建德微微点头,其实这个病人的情况他时刻关注着。 虽说医嘱什么的都是方健下的,但这必须要有董乐昕的签名。这样做,其实也是他们对方健爱护的一种表现。 而且,现在科学技术进步,吕建德身为科室大主任,有权查阅科室中的所有药方,以及所有的病例。所以,通过电脑观察,他对那病人的情况掌握,其实并不比方健要少。 如果方健的处理有什么不妥,他和董乐昕早就跳出来阻止了。 让方健独立接诊,确实是一个锻炼,但这种锻炼却是在监控之下完成的。 不过这一刻,吕建德却没有丝毫透露的意思,他满意地点头,道:“你做的很好,有没有兴趣再接诊几个病人?”他顿了顿,道:“这一次的医嘱走我的名字,所有的医药提成由我结算给你,哦,病床我也给你三个。” 方健微怔,虽然他知道吕建德对自己十分看重,并不在神经内科的章主任之下。但是,这样的条件说出来,也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 医生们的收入从何而来?在公立医院里,当然是有着基本工资了。 但是,到了主治一级之后,又有多少人是单凭这点儿工资过活的呢? 内科医生虽然不像外科医生一样有着做手术的机会,但是,内科医生也有外科难以比拟的优势。 一般来说,来内科医生这儿看病的,都是一些老病号,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慢性病,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慢性病以现代医疗手段,是没有治愈的可能。所以,每一位老病号都是一个长久稳定的财源。 用这句话来说,似乎有些诛心了,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医院真正赚钱的,并不是门诊,而是住院部。这儿的每一张病床,都代表着真金白银。再加上医院现在规定的流转制度,三甲医院的病床就愈发的难得可贵了。 所以,当吕建德说出这个条件之时,就算是方健,都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了。 “怎么,你怕什么,没有信心?”吕建德微笑着道。 方健微微摇头,道:“当然不是,主任,您知道的,我有这个实力。” 吕建德轻笑了一声,道:“如果你没有这个实力,我怎么会让你这么做。” 方健沉吟片刻,突然抬头,道:“主任,为什么?”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吕建德突然变得这么好说话,似乎生怕自己不接受,里面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吕建德想了想,道:“这件事你很快就会知道,所以我也不用瞒你。”他从桌上取过来一份文件,道:“拿去看看。” 方健拿来一看,眼眸微微一扬。 这其实就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方健入京加入一个实验室。这上面给出的条件其实并不是十分丰厚,起码没有给予几百万资金援助,而且不闻不问的这种好事。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最下面的一个签名而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王梁,这竟然是王梁院士的亲笔邀请函。 放眼整个华国,值得王梁院士这样做的人,又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