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彦看到这份国书,倒是有点确定这位周禄是一位穿越同行了,他准是也算到契丹很快就要被女真和蒙古相继灭掉的命运,因而他改弦易辙了,不和女真结盟,改抱大周的粗腿,无他,大周的火炮能把女真和蒙古镇住。 颜彦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了李琮,李琮倒不觉得意外,因为颜彦一直主张留着契丹当屏障,只是李琮想不明白的是,契丹为何会这么轻易认输,这不像是契丹人的风格,难道他就不怕背负千古骂名吗? “回皇上叔叔,这个周禄是跟着汉人长大的,之前这么多年一直研习的是汉人的儒家文化,和真正的契丹人还是略有点不同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这么快就拿下了顺州、蓟州、檀州等地,这实力契丹人也看到了,与其和我们死磕,最后仍是一败涂地,还不如聪明点,保存点实力,毕竟如今的草原霸主已然换成蒙古了,他们要在草原上讨生活也不是一件易事;其三,女真的临时反悔也打了契丹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契丹这几年的战事消耗也不小,之前他们的整体实力还不如咱们呢,这几年咱们因为山薯和棉花的推广,军队的温饱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而他们契丹呢?没有女真的支持,他们更难以支撑这场战事了。” 李琮听了颜彦的话点点头,承认颜彦说的有点道理,可又不完全信服。 送走颜彦后,李琮在次日的朝堂上讨论起契丹的这份国书,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几乎所有的文官都一边倒地同意签订这份停战协议,要知道,大周的本意就是要回燕云十六州,如今契丹答应归还了,还打什么? 真把契丹打没了,那些蛮荒之地大周要来做什么?难不成真把汉人赶去那种地方生活?先不说汉人能不能适应,单就说那些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也不会接受的,还不三天两头来找茬? 既然大周没打算接管契丹的草原,那么大周费心费力地把契丹打没了,岂不是成全了女真、蒙古和回鹘等国,若是有一天他们羽翼丰满了再反过来对付大周,岂不是自己给自己留隐患? 与其如此,还不如把契丹人赶回他们的草原,留着他们慢慢和那些游牧部落内耗去,大周还可以腾出手来敲打敲打南边的一些不安分的小国家。 不过武将们大多不赞成停战,他们担心的是契丹使诈,说不定是想借着这三年时间研究什么新式武器呢,否则怎么解释这位契丹老皇帝这么刚刚好,大周刚把南京城攻下,他就驾崩了? 因此,武将们提出,干脆趁胜追击,直捣契丹的上京,同时也震慑震慑那些不安分的部落和汗国。 但武将里也有同意休战的,孟诺就是一个,还有一个是赵燎,他们认为契丹此时正值国丧,新主提出罢战也是人之常情,而且这次契丹开出的条件很优厚,完全达到了大周的预期,大周为何不能接受? 即便如某些人所言,契丹使诈,有可能会利用这三年研究新式武器,难道大周就不能利用这三年也改进改进自己的武器? 再则,燕云十六州已经回到大周,契丹想要再夺回去可不是一件什么易事,而大周有了这十六州做屏障,更不惧契丹反悔了,真要再打起来,那绝对是契丹的灾难,而非大周的损失。 李琮见这些文官们的想法再一次和颜彦重合了,也拿定了主意休战,不管怎么说,燕云十六州回来了,他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也能在青史上留名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增强大周的国力。 这个国力不单指国库的丰盈百姓的温饱,还包括各种先进的军事武器,因为这次的战争告诉他,谁手里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武器,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过去没有火药也没有火炮,也没有足够的战马,全凭点刀剑、盔甲,难怪打不过契丹人的铁骑,因而,痛定思痛,李琮决定利用这休战的几年时间好好改善一下这火炮,争取组建几个火炮队,看以后谁还敢觊觎大周的土地! 朝堂上关于停战的声音很快就传了出来,颜彦是听青禾回来说的,青禾则是听石长生说的,说是明庄食府里聚满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和读书人,大家都在热切地讨论即将到来的停战。 而据周海生说,城里的铺子和城外的地价一夜之间就涨了一两成,好的铺子和庄子更是待价而沽,就连城外的荒地也有人忙不迭地收购,说是前线很快会有不少伤兵退下来,收留他们种点地还是可以的。 也有一些消息灵透的听闻明庄是由荒山荒地改建的,这两天也一窝蜂地拥进去,参观是次要的,主要是想取点经,也想学着颜彦如何变废为宝。 颜彦倒是不怎么关心这些,她现在有了一件新的烦心事。 战争结束了,颜芃很快就要回来了,马氏担心颜芃会因为颜彦的事情和他算旧账,说不定还会闹出休妻的丑闻来,因为颜芃一直很看重颜彦,之前因为退亲事件就对颜彦有一种负罪感,觉得他们夫妻没有对颜彦尽到看管爱护之责,如今知道这一切是妻子搞出来的鬼,马氏不敢想象丈夫会如何的暴怒。 为此,马氏求到了颜彦面前,她希望颜彦能出面去说服颜芃,只要不合离不休妻,别的她都愿意。 “彦儿,二婶不求你看在二婶面上,二婶只求你看在几个弟弟的份上,他们还这么小,还没有婚配,你也不忍心让他们这么小就失去亲娘的疼爱吧,这种感觉没有人比你更懂的,还有,若是休妻了,以后他们很难在这些世家里抬起头来做人的,也很难找到匹配的成亲对象,孩子,这些真不是二婶危言耸听,是真真切切会发生的,不然你以为你家翁为何不愿意休了你婆母,还不是为了陆鸣考虑?” 不得不说,颜彦被马氏推进了一个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