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琮听了这话凝神细思起来,过了好一会才开口,“今日和陆端父子谈过了,他们仍是坚持联金灭辽,这仗怎么打,陆端已经拿出了一个具体的决策。” 李琮也为难,上战场的是陆端,指挥的也是陆端,他若是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和陆端弄拧巴了,得不到陆端的全力支撑,这场战事他同样没有获胜的希望。 而颜彦毕竟只是一个闺阁女子,尽管李琮也承认她的观点一度曾经说服了他,但真正摆到朝堂上来讨论,依据还是略显单薄了些,因而,说服不了这些老顽固们。 “两不相帮呢?”太后想起颜彦的这句话。 李琮摇摇头,“陆端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皇后呢?” 李琮再次摇摇头,这次却没说什么。 太后见此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略想了想,换了个话题,说起颜彧和陆鸣的这门亲事来。 原来,前两天马氏也进宫给太后送年礼来了,说起那天的下定礼,也说起了颜彦和颜彧那场吵架,说起了马氏的忧心。 “她有什么好忧心的?真正该忧心的是彦儿,彧儿嫁的是陆鸣,是镇国公的世子,也是唯一的嫡子,陆家还能亏待了她不成?”李琮对此颇有些不以为然。 一开始他真没有多想,以为陆家是真想补偿颜家或者是陆鸣确实没有合适的婚配对象这才相中颜彧的,可经过这么多事情,再看看颜彦出事后的表现,联系起颜陆两家的态度,李琮觉得这件事未必全是巧合,说不定还真有什么不能言说的秘密或者是丑闻。 只不过看在颜陆两家的份上,李琮不想去追究这些所谓的真相了,毕竟这件事要翻出来,那绝对不是颜陆两家颜面扫地这么简单,只怕还有人得为此付出性命,因而,他只得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可这不代表他心里没有一本账,颜彦都吃这么大的亏了,马氏和陆家还不依不饶的,真把别人都当傻子了? “我猜她多半是怕彧儿被彦儿比下去,怕陆家的长辈们后悔当初不该放弃彦儿。”太后掂掇着说道。 这番话她也是猜出来的,因为马氏话里话外说的是颜彦这些日子的风头太盛,又是开铺子挣钱又是扶持丈夫拜师求学等,外头不知内情的还以为颜家在嫁妆上苛待了颜彦,所以逼的颜彦去挣钱养家。 而不管事实如何,但有一点很肯定,颜彧进门,陆家肯定会拿她和颜彦进行比较,这一比较,颜彧的日子就未必好过了,除非她也能拿出真才实学来证明自己不比颜彦差。 这个就有点难度了。 这不,李琮听了这话哈哈一笑,一扫之前的阴郁,“母后这么一说,儿子还真想快点看到这一幕,难怪彦儿这丫头这些日子整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我还疑惑她要这么多银钱做什么?原来是为了证明自己去打击别人,不错,不错,这个法子可比那些一心只想在后院斗来斗去的女人们强多了,可惜,若是个男儿身就更好了。” 太后不期然能看到儿子如此开心,微微愣了一下后,伸手拍打了儿子两下,“别的我不管,但颜家我必须保住,这是我妹妹一辈子的心血。” “放心。”李琮承诺了两个字,不过这会他更关心的是颜彦究竟还有什么后招,他需要不需要再出手敲打敲打陆家? 再说颜彦回到陆家,因着太后又送了她不少衣料首饰,且都是颜色鲜艳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穿戴的,为免陆老太太和朱氏多心,颜彦命青禾青苗直接把东西送回松石居,而她自己则抱着一株二百年的人参进了老太太的屋子。 此时正好是晚餐时间,令颜彦意外的是,陆端、陆鸣、陆呦和二房的陆竚黄氏等人也都在,老太太带着朱氏黄氏和几个孙女一桌,陆端陆竚带着陆呦陆鸣几个一桌。 这是什么情况? 颜彦看向了陆呦,陆呦在颜彦进门之际就站了起来,“宝宝,吃饭。” “宝宝?呵呵,大哥真有意思,居然叫大嫂宝宝?”陆鸣瞪大眼睛惊奇地看向了陆呦,随后又转向了颜彦。 “胡闹,大郎,你是个读书人,别忘了这是什么场合。”陆端看了看在座的这些个孩子,脱口训道。 颜彦见此刚要解释一下,只见朱氏先站起来走到陆端身边,“好了,老爷,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别吓坏了大郎,大郎难得开口说话,准是平时私下喊顺嘴了,一时忘了改过来。” 这话颜彦就不爱听了,好像是她把陆呦带坏了似的,尽管这称呼的确是她教会的陆呦,可她也不能承认啊。 可谁知颜彦还没开口,陆呦倒是先说话了,“我喜欢。” 很简单的三个字,却很坚定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只是这话就更不入陆端的耳朵了,于是,他吹了吹胡子,瞪大眼睛指着陆呦,“你喜欢也不行,我告诉你,不许带坏了家风。” “妻子,明媒正娶。”陆呦再次回道。 这话虽然不连贯,但在座的这些人都听懂了,颜彦是陆呦明媒正娶的妻子,这个称呼不过分,和家风无关。 可话是听懂了,但在座的人却看不懂了。 因为以前的陆呦连抬头看人不敢,更别提开口说话,长辈一发问都是战战兢兢的,可如今却敢一而再地忤逆长辈了。 变了,真的变了。 只是这变化也太大了些吧? 倒是陆老太太和朱氏曾经见过陆呦为拒绝纳妾也曾经反驳过她们,虽然话不多,但语气是相当的坚定,为此,她们早就清楚这孩子也是一个拧的,因而,陆老太太怕激怒了这个孙子,忙开口了,“好了,大郎和一般孩子不一样,他又刚成亲,这种小事以后慢慢教就是了,今儿难得大家坐在一起,就别扫兴了。” 一旁立着的颜彦把话接了过去,“回祖母,孙媳会好好教导夫君的。” 说完,颜彦把手里的盒子送到了陆老太太的手中,并点明是太后送给老太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