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女孩一双大大的眼睛看看周卫国等人,就是不说话。 想着孩子可能是吓到了,便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小女孩见到众人没有恶意,怯怯的道:“我叫江毓秀。” 为了不让孩子太过于紧张,便又问道:“孩子,你今年多大了。”江毓秀道:“十四岁了。”十四岁了,周卫国也有些意外,看起来才十一二岁而已。 周卫国和江毓秀就这么一问一答,周卫国不想让怎么小的孩子心中留下什么阴影,所以就一直问问题来转移她的注意力。 果然不一会江毓秀就没那么紧张了,她觉得这个哥哥对自己很好,还在最危险的时刻救了自己,如果他早来点妈妈爸爸也不会....想到这些江毓秀的大眼睛里又是红红的。 周卫国见状道:“秀秀,我们把你爸爸妈妈埋葬了吧。爸爸妈妈会在天上保佑你的。”江毓秀吸了吸鼻子道:“嗯。”就从周卫国怀中下来,要埋葬自己的父母。可是她那么小那里抬得动,周卫国苦笑真是一个顽强的孩子,最后还是周卫国等人帮忙将江毓秀的父母埋葬。 ……………… 历史依旧是没有办法改变,唐生智依旧如同历史上一样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十五万大军抵抗作战,进行南京守卫战。 虽说是十五大军,但南京城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只有万人,其中一半还是刚拉的壮丁,没有经过任何的军事训练。 完全就是拉壮丁,充人数,比乌合之众还乌合之众,南京保卫战的部队编制有第二军团徐源泉第4师,第4师。第军叶肇第师,第师。第军王敬久第师,第军孙元良第师,第4军俞济时第师,第师。 第军宋希濂第师,第三军邓龙光第4师,第师。教导总队桂永清,第师,第师等4个师。宪兵司令萧山令的个宪兵团。 炮兵第团营,炮团营,轻战车辆,城防通信营,防空司令部门高射炮,特务队。 细心之人不难发现,以上部队全都是从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而且都是伤亡过半,有些部队就剩一个空壳子,精锐基本上都战死了,比如十七师,十师,可以说两个师都是残破部队。 这就算了,装备也不是很齐全,弹药更是稀少,反观日军方面,则是第三师团,刚刚重新整编的第师团,第师团和第师团,第师团第旅团。 第师团,第4师团,第六师团,第师团第旅团。日军参战的有六个师团,个旅团,独立个野战重炮旅团另三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个攻城重炮兵大队,个重型臼炮大队,个重炮中队,六个高射炮队和三个后备山炮队,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 重炮方面,包括4榴弹炮,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门。 其中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门,包括辆战车装甲车。 加上海军军舰,分三路大军,已排山倒海的优势向南京城的守军压了过来。 如果徳械师能完全的编制完成,估计中日两军战损比不会太大,但此时已经失去了海运之后,国民政府已经完全得不到任何的补给。 从人数和装备都不占据优势,此战很多人都是不看好的。 本来老蒋是主张放弃南京的,因为即使日军占领南京,在战略上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但由于.事变以来,老蒋一直被贴上不抵抗的“恐日病”标签,老蒋害怕下令不战而放弃南京,又会被社会舆论和他的政敌指责为投降和卖国。 所以老蒋希望在南京进行一下象征性的短期抵抗,以应付社会舆论。 再加上周卫国的电报,老蒋也提前做好了准备,把南京城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撤离了出去,这样一来自己还博得了一个爱民的光荣形象,即使日军攻占南京城,也不会发生周卫国所说的南京大屠杀。 不过此时的老蒋还是将心思放在了国联,希望国联能调解,但是如沉入大海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的回复。 正是因为周卫国的一番电报,所以现在南京城出现了最大规模的撤退,所有的人员全部被强制带走,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医院全部进行转移。 当周卫国回到南京城的时候,受到了热烈欢迎,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再度官升一级,晋升少将旅长。 只不过他这个旅长当的就有些憋屈了,人员不满编,相当于一个半团,其中还有一部分都是壮丁,老兵屈指可数。 受过训练的人员更是稀少,所以这些天周卫国一直在训练军队,毕竟让一群什么都没有训练过的新兵上战场,一轮炮火估计就全部报销了。 但饶是如此,也是训练的够累的。训练的同时,周卫国也花大价钱去购买粮食和药品,他知道一旦南京城被攻破,到时候这些物品都是非常的稀缺的。 同时还将城内建筑绘制的清清楚楚,他这是为了打狙击,因为他知道,阵地战根本就不是小鬼子的炮火的对手。 与其增加不必要的牺牲,还不如多想想怎么更大化的杀伤小鬼子。 月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号”命令作为回答。 内容为:“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bp;&bp;&bp;&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