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见另一个人。” “谁?” 一边的贾庄可不知道宋道理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只觉得现在的宋道理突然之间就变得莫名其妙起来。 “去见韩信。”宋道理回答道。 “韩信!”贾庄一听这名字,立刻叫出声来,“韩公与县尉大人不和,这您是知道的,去找他又有什么用?” 宋道理冷笑了一声,走到路边的一个角落处,蹲了下来。 贾庄也跟来了过去,脸上写满了着急。 “大人,都什么时候了,您怎么还在说些胡话。” 宋道理将贾庄拉到自己身边,强行让他也蹲了下来,一副老成的样子:“你呀你,只知道瞎莽,我们要弄懂情况,对症下药,懂吗?” “什么情况?” 宋道理想了想。 虽然对于寿春,宋道理已经了解到了许多情况,但这些情况太过琐碎,不能形成体系,而且还有很多事情对宋道理来说,还是一无所知。 “我来问你,昨日燕何是怎么知道有贼人进城的?”宋道理问道。 贾庄想了想,回答道:“好像是郝乾禀报县尉大人说发现城内进了贼人。” “郝乾是谁?” “郝乾就是昨日守在城门口的十夫长。” “昨天被杀那个?”宋道理似乎发现了什么,确认道。 “是啊。” “田臧是不是在他手下?” “是。” 宋道理揉了揉指关节,边思考边问道:“最后抓道贼人了吗?” 贾庄想都没想,立刻回答道:“田臧一上任就下了开城令,一个贼人都没抓到。” “一个都没抓到,而且田臧一上任就下了开城令,而且城内进贼的事也是从田臧的队伍中传出来的。”宋道理嘀咕道。 这一切来得太过巧合,一切的受益者都指向了田臧,而目标却指向了寿春的军队统率权。 宋道理一般是不愿用阴谋来揣度别人的,但如今的形式宋道理不得不重新定义田臧这一个人。 这个人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投机小人,他很可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与阴谋。 “贾庄,你对田臧这个人怎么看?”宋道理不经意间问道。 贾庄不屑地冷笑了一声:“投机小人呗,还能有什么想法。” “他平时有什么异常吗?” “怎么,大人您怀疑他?” 面对贾庄的疑问,宋道理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出来。 “对,昨日发生的事情与田臧本身的行为太过巧合,让我不能不怀疑他。” 贾庄点了点头,好好回忆了一下平日里的田臧。 “田臧就是寿春本地人,是个公士,平日里老老实实,直到今日都不是个十夫长。若不是如今这事,还真想不到他是这样的人。” “哼,又是个老老实实忍辱负重的人,是不是这种人心机都很深啊。”听过贾庄的解释,宋道理忍不住吐槽道。 贾庄见宋道理听完解释后,还是一点要走的趋势都没有,不由得有些着急,猛地占了起来,质问道。 “大人,您问都问了,到底还去不去了!” 见贾庄有些着急,宋道理很耐心地将他拉倒身边。 “不要着急,事情不弄清楚,我们找谁都会很被动。只有想清楚了每个人心中的心思,才能更好的条件,要不然你有什么资本让他们放人,一腔热血嘛,别逗了。” “我知道的都和您说了,您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贾庄催促道。 “贼人!”宋道理脱口而出,“这个整件事最关键的群体。” 一开始的时候,宋道理并不太相信贼人的存在,他还以为贼人只是曹将自己困在寿春的理由。 然而,燕何事件的发生,让宋道理也开始重新思考着这个群体。、 记得在与曹咎对话的时候,曹咎自己就提到过,之前吴芮曾经邀请过他共赴淠河,然而曹咎因为寿春贼人的原因,并没有参加会议。 贼患可能是曹咎一个心头之患,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因此而拒绝参加反秦会议。 宋道理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寿春是曹咎反秦的重要资本,再起义之前,曹咎肯定要将寿春紧紧地把我在自己手中。 紧紧将全力握在自己手中,应该有两方面得情况。 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威胁,也就是贼人,所以曹咎才这么警惕贼人,而田臧的上位史,如果往黑暗里想很可能背后有着贼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来自内部,也就是县尉之位。 要知道县尉可是掌握着一县的军队,如此之大的权利对于起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之前的县尉之位却被燕何这样一个不受曹咎待见的人占着,对于曹咎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也理顺了为什么曹咎会支持将燕何与韩信之间不公平的比赛,并且在城门事件发生后以如此快的速度剥夺了燕何的位置。 想到这里,宋道理恍然大悟。 从一开始,宋道理就低估了寿春内部的权利争斗,他一直以为寿春的矛盾点是在燕何与韩信这一对对头的身上,但实际上却是曹咎对于寿春的管理上。 虽然曹咎已经在寿春管理多年,但由于秦朝制度的完善一直无法将一县所有的权利集于一身,达到起义的最完美境地。 这种权利的争斗在秦末并不少见,后来的沛县县令就刘邦萧何杀死,篡夺了权利。吴县的县令殷通也被项梁项羽叔侄杀死而篡夺了一县之权。 可见,这种权利争斗在秦末县一级的城市里很普遍,而曹咎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防止在伐秦浪潮掀起之前后这之后,篡权事情的发生。 这样一来就推翻了宋道理之前的想法,田臧很可能一开始就是曹咎一派的人物,是这一场权利争斗的棋子而已,一个曹咎用来对付燕何而插在他身边的棋子。 那么之前那封信还有城内进了贼人的事情也可以解释为曹咎的故意挑事。 想到这里,宋道理不由得叹了口气,如今就怕自己对于城门事件的分析是对的,因为一旦事实如此,那就意味着此事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