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没钱,学着元朝的办法炮制着提前收税的闹剧,中户们大抵都已把当年的田税交过了,便是舍不得自己土地里的收成才宁愿冒着被清兵抓住的风险也不肯逃难的,没了收成,他们的日子同样也就没了盼头。 这些中户或许是最势利的一群,他们仰望富贵,不肯沦落为下贱,他们宁愿冒险也不愿意失去仅有的财产和一点可怜的尊严和期盼。 富户在战乱将临之时,则是多会选择收拾细软逃难去的。 战乱过后,哪怕家园被占了,清兵也不会像交战时那样继续滥杀了,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还可以回来的。 唯有中户还能把土地当做全家生活的保障,生死关头,富户可以不在乎一两季的收成,而穷人也可以直接卷个铺盖打个包袱走人,甚至是直接选择上山去做流寇,这也是明末为什么起义军越剿越多的原因。 有的农民因交不起税,弃耕变成流民,有的则是被起义军抢光了家产,没了过冬的粮食,迫不得已被裹挟着去造反。 明军战斗力固然比起义军强悍的多,例如戚家军和川军,还有九边的边军更是威震遐迩,在剿灭起义军的时候也都立下了无数战功。 奈何流民多得数也数不清,起义军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历史上的陈胜,吴广、黄巾军、黄巢,这些秦、汉、唐年间的农民起义虽然造成了王朝的最终崩溃,而起义本身却最终能被平定。 但是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却形成了燎原之势,绞不灭,杀不绝,最后把整个国厦掏空,让得江山易手。 天浪该怎么办,如何能不让流民继续变成流寇,这是他来到大明后便一直在想的问题之一。 他想过大明亡覆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若想中兴大明,不把症结找到并根治,是根本不可能的。 建立一个王朝凭的不是你从现代开来一辆坦克或是一艘航母就可以办到,民心不服,统治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哪怕你是铜筋铁骨,百姓的滔天怒火也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天浪来到柳州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些考虑,弱想让大明长治久安,就必须下猛药,用重典。 大明不是前汉,同样分封诸王,汉高祖开基立国之时,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才四百万,当然那时有许多逃户,饶是如此,合并算起来却也不足明初洪武时期六千五百万总人口的两成。 前汉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人口峰值也只打到了六千万,不过就是明初的规模而已。 而明末万历年间,人口据研究统计已经打到了一亿三千万至两亿之间。 吃饭的嘴越来越多,可活路却越来越少,崇祯受东林党蛊惑,把江南士绅要缴的监税转嫁百姓头上,三饷压得穷苦人喘不过气,老百姓如何不反? 前汉,也就是西汉,发展了二百年,农民和统治者的土地矛盾同明末相比根本不在同一量级。 所以光武帝可以中兴后汉,而天浪想要中兴大明则非常之难。 好在明末的那些蛀虫硕鼠大多也随着起义军的报复和王朝的毁灭而毁灭了。 而今天浪要想解决土地问题,阻力是有,但绝不比文治第一的孝宗弘治皇帝面临的困难更大。 听有人说孝宗皇帝就是动了勋贵这方面的奶酪而被暗害而死的,加之他的儿子武宗皇帝的死因也很蹊跷,不过这问题只能是一个谜。 然而孝宗至死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天浪或许有机会的。 大明之祸,祸在萧墙之内,而非北掳。 朝廷若能不加税,限制土地的兼并,再分给民户土地,让他们安心种地持家,而不是任由权贵抢夺兼并百姓手中一点儿可怜的土地,把税负转移到穷人头上,大明不会亡。 试问若有一丝生的希望,谁会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再去造反? 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都是疯子,也是顺遂了时代潮流,若无民怨沸腾,疯子也兴不起风浪来的。 流民要推翻大明,是因为他们活不下去;大明扼杀不住起义军,是因为顶层的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地方藩王和两百多年的公候勋贵,他们根本不肯把自己多年搜刮的金银和囤积抢夺而来的土地分给百姓,贪婪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如今的大明虽然到了这步田地,”天浪惨笑着继续说,把国朝的兴衰对着百姓们剖析了一番:“可大明要想起死回生,不只在对敌战场上的兵力强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百姓们一条活路。” 天浪来回踱着略显随意的步伐,而后一边说: “只要朕的赤子能衣食无忧,平平安安,朕是不是皇帝,天下是不是大明的都无所谓。” 天浪的话说得很漂亮:“可若有人胆敢像这些贪官一般,肆意残害百姓压榨民脂民膏,朕必杀之。” 天浪手指着这些犯官挨个点评着,指着其中最胖的一头肥猪说道: “柳州知府钱如明的落网,起因是一地方乡绅残害百姓,朕带人去为这家的老人孩子出气,这件事想必如今都已经传开了吧。 不过尔等不知道的是,朕原只为揪住了一个乡绅,未料竟是顺藤摸瓜揪出了一只硕鼠。 朕在抄钱如明的家时连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因为在钱如明家,仅仅查货到的不明来路的金银共计便是八十五万两,在册的田地池塘竟然达到了三千五百顷。” “南宁、全州、梧州、镇安、太平、浔州......” 天浪一一例举了这些官员们的罪状,竟然用秉烛难书来形容都一点不过分。 包括谭有法、钱如明二人招供举报的二十多名官员在内的一百多名犯官,从天浪来到柳州的第二天开始筹谋布网,并审理至今,不计金银,仅一百多犯官家中田地池塘一项,便是近一万多顷。 人群中传出一片咋舌声。 天浪报出的这个数字绝对是相当恐怖的,举例当时广西的玉林州,所辖三个县,实际田地池塘总数量只有不到四千顷。 而且这个数目还比元朝时期翻了数倍,被记载进了《永乐大典》,成为令大明引以为傲的盛世典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