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准备停妥,春耕前杜甫草堂便开始动工了。 这次杜甫居住的几间茅屋乃是由王家人出资修葺,当年韦庄复原的杜甫草堂遗址还在,选的地方很不错,张方平觉得暗合杜甫诗中之景,便没换地方,只让王家人在原址上修复。 桃树、绵竹、李树、梅花之类的,春天也正是移栽的好时节,几家人麻利地派人把花木种了下去。 唯一需要大兴土木的是杜甫祠,这是原本没有的,得从零开始建,还得为杜甫造像。估计到移栽的花木适应好浣花溪这边的水土,杜甫祠才能看到眉目!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张方平把事情安排下去便转去落实春耕之事。 巴蜀之地山很多,要不是前人修了都江堰,也成不了众人口中的“天府之国”。 正因如此,春耕才得好好落实下去,免得今年的收成出问题! 去年京东、京西的大旱一直延续到如今,那边的粮食缺口得靠其他地方补上,也不知会不会落到成都府头上,他们得早做准备。不管怎么样,总不能让自己任地上的百姓挨饿! 忙忙碌碌又到了盛夏,苏辂已经在成都府住了一年。 苏辂每日都跟着苏轼他们一起读书,接受两个大文豪的双倍熏陶,偶尔闲着没事也会应李绍他们的邀出去玩,认识认识成都府的年轻人们。 成都府离眉山近,比他爹的任地利州更适合发展为他们的后方根据地。 反正多认识几个人总没坏处。 随着暑意渐浓,苏轼一行人也到了返乡的时候。 他们祖籍眉州,乡试也得在眉州参加,还有两个多月就是乡试了,他们得回去准备准备。 苏辂自然没理由单独留下。 苏辂与张家小娘子依依惜别,让张家小娘子必须给他写信,过了年他还会再来的。 到时他可能会陪堂哥他们进京赴考。 苏辂本来打算去他爹那边看一看,可惜春天太多雨夏天太热,秋天太干燥冬天又太冷,没哪个季节适合走崎岖的山路。 李白他老人家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就不去挑战这终极难度了,还是跟堂哥他们去开封溜达一圈吧。 上回他们一家途经开封,只匆匆呆了几天就回眉山来了,这次他得好好赏玩一下开封的风光。 回到眉山,苏轼父子三个就得开始做考前准备。 这是精细活。 考生们得自己搞一本档案,把自己的籍贯履历家庭情况等等都写在上头。 这本小本本会跟着考生从乡试到省试。 有些信誉好的书铺会帮考生们包办这些事情的,他们有经验,不容易出错,收费也不高,主要是想着要是考生高中了,他们也可以沾沾对方的光! 苏洵不是头一回应试了,没有委托外头的书铺帮忙我,而是自己带着两个儿子糊应试名册。 苏辂在旁观察完全程,觉得长见识了。 苏洵见苏辂一脸好奇地凑在旁边,又随口给苏辂科普科举之事,说这应试名册得写明三代以内的家属情况,提防的是有人“移籍应试”。 原来大宋的乡试是把名额分配到各州去,各州名额不同,考试难易度和竞争者强弱也大不相同,所以这个时代已经出了“科举移民”的情况! 如果本州考出头的希望渺茫,有的人会跑去竞争小的落后地区混个名额,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跑开封认门假亲戚、喊别人当爹,只为混个留在京城考试的资格。 毕竟开封府的录取率可是特别高的。 眼看这些钻空子的行为越来越常见,朝廷自然得着手堵漏洞,苏轼他们这种应试名册就是科举规范化的举措之一! 苏辂听着这些十分熟悉的科举八卦,不得不感慨人们在钻空子方面的智慧:只要你敢留漏洞,就有人敢千方百计地钻! 到别处买房安家还算是正经移民,那种改名换姓直接给自己换个爹的就真的是无耻之尤了! 苏辂坚决抵制这种可耻行径。 他关心地追问:“开封那边真的好考吗?我爹要是回朝廷当朝官去,我算不算开封人啊?到时我是不是也能在开封应试?” 面对苏辂这一长串疑问,苏洵耐心解答:“开封那边当然好考很多。你若想在开封应试也简单,你爹手头有名额可以让你进国子监读书去,到时开封国子监会单独设考场,只要过了国子监的考试,你便有资格参加省试了,不必再特地回眉山来参加乡试。” 苏辂一听,还得去学校读书,那太苦了! 他就想混个进士,不需要考虑名次高低。 就算考上状元又怎么样,古往今来状元那么多,又有几个是能被人记住的? 反正,苏辂觉得自己很难凭自身的本事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苏辂说道:“我若是不去国子监,可以直接在开封应试吗?” 苏洵想了想,点头说道:“以你爹如今的官职,应当是可以的。” 官员子弟别说应试名额了,就是直接荫官也不是没有,所以苏辂要想直接在开封考也挺容易。 当然,到时苏涣最好是在开封任职,免得这事儿落人口舌! 苏辂放心了。 他和那些个科举移民的家伙不一样,他可是堂堂正正的开封考生。 开封府,北宋首都,乡试分数线低,录取率高,如今朝廷管得严,基本杜绝外来人口到开封抢名额的恶劣行径,到时估计是一群菜逼二代菜鸡互啄,他一跃成为开封府解元的希望很大! 甭管能不能做到,牛逼先吹起来再说。 苏辂永远对自己信心满满。 为了让老苏大苏小苏好好备考,苏辂让芸娘每天给他们琢磨营养餐,换着花样给他们补脑补身体。 苏辂的关心效果十分显著。 到秋风乍起时,苏家上下开始换下薄薄的夏装、穿上略厚几分的秋装。 这个时候,苏家三个准考生赫然发现,他们去年的秋衣穿不上了! 苏轼一脸震惊地立在翻找出来的秋衣前,眼神里明明白白写着不敢置信。 他,胖了! 他胖得塞不进去年的衣裳里! 王弗抱着两身衣裳从外头进来,瞧见苏轼那备受打击的表情,有些不明所以。 等瞧见苏轼面前堆着的旧衣裳,王弗才明白过来,含笑说道:“今儿天气突然转凉,我都没来得及把新裁的秋衣拿给试试。去年的衣裳你肯定穿不下的,这段时间我都帮你把夏天的衣裳改了好几回了。” 苏轼苦笑说道:“平时读书间隙吃吃喝喝,也没觉得自己多吃了多少,没想到连衣裳都穿不下了。” 王弗说道:“辂弟叫人给你们备了一日三餐不说,下午有点心,夜里有宵夜,每天汤水荤菜一顿顿地养着,哪有不胖的道理?” 说实话,连她和婆婆她们都胖了点儿。 要不是女子爱美的天性让她们克制自己没多吃,她们的长胖速度说不准能跟上苏轼父子三个! 苏轼想想每天吃到的好菜好汤好点心,一脸决然地说:“那都是辂弟的心意,我怎么能辜负?” 就算长胖一百斤,也不能阻止他继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