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持续了整整数日,在白莲教将兽欲发泄的差不多之后才停了下来。 只是,经过这数日的摧残,开封城几乎被祸害的不成样子! 原本繁华的街头到处都是尸体,城内很多地方的大火都是烧了数日还没有熄灭,滚滚浓烟飘荡在天空中。 …… “你确定这就是传国玉玺?” 杨么看着自己手中的这块玉玺,有些不敢置信的询问道。 “属下确定!” 白莲教的一个高层十分笃定的说道。 “属下是读过书的,据史书记载,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quot;受命于天,既寿永昌≈quot;八篆字,以作为≈quot;皇权天授、正统合法≈quot;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得之则象征其≈quot;受命于天≈quot;,失之则表现其≈quot;气数已尽≈quot;。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quot;白版皇帝≈quot;,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quot;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quot;汉传国玉玺≈quot;字迹为≈quot;受命于天,既寿且康≈quot;。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这也是后世判定传国玉玺真伪的一大证据。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 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兵败身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quot;禅让≈quot;,曹丕建魏,改元黄初。 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quot;大魏受汉传国玺≈quot;,以证其非≈quot;篡汉≈quot;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quot;天命石氏≈quot;。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quot;受命宝≈quot;、≈quot;定命宝≈quot;等玉≈quot;玺≈quot;,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quot;受天明命,惟德允昌≈quot;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quot;皇帝承天受命之宝≈quot;为文,其一以≈quot;皇帝神宝≈quot;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quot;皇帝承天受命之宝≈quot;,一曰≈quot;皇帝神宝≈quot;。 宋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quot;大宋受命之宝≈quot;。至太宗,又别制≈quot;承天受命之宝≈quot;。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quot;皇帝钦崇国祀之宝≈quot;。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 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quot;传国玺≈quot;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quot;传国玉玺≈quot;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