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第二卷 京师,朕回来了 第492章 天大的阴谋

  朱祁镇压根没打算和他们商量,所有主犯的十族是诛定了,现在唯一要考虑的是,这个第十族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同窗,朋友,这些概念太宽了,总要有个衡量的标准。  曹鼐等人见皇上态度如此坚定,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默默摇头。  经历这场政变,皇上对于官员的量刑标准又要加重了,以后大家的日子只会更难。  “启禀皇上,臣有一言。”  这时候,邝埜突然站了出来。  三人上殿面圣,一直是曹鼐和张益在说话,两人几乎忘了身后还有个人。  此时转头看去,脸上同时露出赞许的神色,邝尚书年逾七旬,是当朝资格最老的臣子,他或许有办法让皇上回心转意。  朱祁镇依旧沉着脸,道:“讲!”  邝埜说道:“靖难之时,臣十六岁,刚刚考中秀才,师承泰和大儒王敬。”  朱祁镇有些不解,这老家伙突然说起靖难,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暗指自己这个皇帝杀戮过重?  他娘的,洪武、永乐两朝,一桩案子牵连数万人,凭什么到了我这里,就不能杀了!  正欲发作,只听邝埜继续说道:“关于震惊天下的方孝孺案,臣曾听恩师提起过,所谓的诛十族,并非太宗皇帝一时之忿,而是……另有隐情。”  朱祁镇一下子愣住,曹鼐和张益也有些诧异,纷纷看着邝埜,等他继续说下去。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钦命都察院御史陈英专门负责调查建文余党,恩师王敬和陈英是同窗,因此,老臣对于当时的情况略知一二。”  “御史陈英反复清查数月,最后提交的名单长达二十页,共八百七十三人,这其中大部分官员都和方孝孺有关,而且,远超九族之外,蔓延至十族。”  朱祁镇问道:“你的意思是,并非太宗皇帝要求诛方孝孺的十族,而是因为此人结党营私,拉拢了八百多人,如此来说,当初太宗皇帝起兵靖难清君侧,清的就是这些人?”  邝埜点了点头,说道:“回皇上,正是!”  朱祁镇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又问道:“方孝孺当初是什么官职?”  曹鼐比较清楚,便回道:“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先后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什么?”  朱祁镇诧异道:“方孝孺名气这么大,才只是个翰林学士?”  曹鼐点头道:“正是。”  朱祁镇感觉似乎有些好笑,又问道:“区区一个翰林学士,如何能拉拢到八百多名党羽?”  邝埜回道:“建文初年,实行新政,恢复荐举制,这个建议便是方孝孺提出,并且由此人具体实施,以至短短三年来,经荐举入朝为官者多达千人,御史陈英查出来的八百七十三人皆与方孝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些事朱祁镇并不熟悉,就算前身这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也不会去研究靖难那段历史。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落下造反的名头,他自己也懒得洗,老子就是造反了,怎样啊?  后世子孙便默认了祖上造反起家的事实,对于当时的细节也不再追究,只知道结果就够了。  邝埜继续说道:“这八百七十三人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全都来自江苏、浙江一带。”  朱祁镇立刻发现问题所在,问道:“岂不是明目张胆的结党?就算建文帝再糊涂,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邝埜说道:“老臣推测,或许当建文帝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身不由己了。”  这件事没有定论,只能靠推测,试想一下,建文皇帝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议下开新政,肯定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谁成想,新政开着开着,却成了这些人结党营私的手段。  荐举制可以绕过科举,随意提拔自己的人,等到建文帝发现端倪的时候,朝廷之中已经多了一千人。  偏偏在这个时候,他最大的对手是北境的燕王,根本无暇内政的问题。  直至燕军破城,燕王朱棣继位,这个问题也就留给新一任皇帝去处理了。  邝埜说了这么多,朱祁镇也明白了,当初朱棣下旨诛方孝孺十族,受牵连着八百七十三人,绝非一时之怒,而是他必须这么做。  当今的局势大不相同,杨旦的同党全都是守旧的官员和士绅,他们参与谋反,本就够死罪了,不需要用杨旦的身份来株连。  如果给杨旦定个诛十族,收他牵连的朋友、同窗就真的成无辜了。  朱祁镇并非死硬分子,当即做出让步:“那就诛九族吧,但是,一定要严查同党,从重不从轻!”  曹鼐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行礼道:“臣遵旨!”  事情开始蔓延开,仅仅在京师之中,落网的官员便超过两成。  不过,他们的大本营并非京师,而是江南!  自始至终,江南士绅都是对抗皇权最大的势力,只不过他们平时不显现出来而已。  根据杨旦的交代,早在仁宣时期,江南的走私团伙就已经很猖狂了。  甚至连大明海禁就是他们搞出来的,所谓的倭寇,其中真正的倭人不超过三成,而且大多是汉人雇的。  即便是倭国本土,真实的战斗力也低的可怜,仅仅一个石亨,带着几百兵马,就将他们治的服服帖帖。  自从大明海禁之后,出海走私的暴利全部落入东南沿海的士绅手中,随着郑和下西洋开启,朝廷拿走大部分利润,这些人虽然不愿,但是遇到太宗皇帝,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但是,随着太宗皇帝驾崩,仁宗皇帝继位,他们重新拿回海上贸易权。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交趾得而复失,成为海上走私的重要中转点,宣宗皇帝准备重启下西洋,却发现阻力重重,只得被迫停止。  突然,朱祁镇看到一份让他心惊胆寒的供词。  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宣宗皇帝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再次准备重启下西洋,从而被谋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