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百五十九章、太进步了!
“皇帝陛下,您的这个农业集体化的方案” 康德眉头紧锁,又若有所思。 “似乎和那些社会主义者的方案略有些相似,但是却也有很大的不同。” “集体劳动,集体管理,土地公有,部分生产资料公有,这确实是有些社会主义的影子了。但是本质上,这些集体农庄还应该是属于私有制的改良.” 在北都城。 历史著名宅男康德先生,现在已经走了不少中国的城市、农村。 考察了和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东方社会形态。 同时在回到北都城之后。 朱皇帝居然拿出了一份“集体化农庄试点方案”的东西。 这玩意儿康德先生一看就惊为天人。 太先进,太进步了。 这个时候的康德在经过了长达三年的东方考察之后,他对于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解已经和历史上的那位康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尤其是在政治上。 人是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的。 和欧洲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不同。 这显然是一份有实际操作空间的方案。 大明现在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一个人口多达四万万的庞大国家,农业关乎着国家的存亡。 而在康德的考察之中。 大明的农村几乎是一片破败,人口极多,而人均土地极少! 再加上土地集中的程度很高,这个军事力量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的大明帝国,实际上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国度。 除了珠江口、长江口、兰芳、海峡自由市这几个少数的地方。 其他的区域到处都是饥肠辘辘的佃农。 而且这些佃农聊以果腹的失误,是番薯叶和番薯块茎这种产量极大的高产作物。 所以在大明北方。 到处充斥着营养不良的百姓。 这个饥肠辘辘的帝国如果继续这样“内卷”下去。 等朱道桦这位开国大帝一旦逝去。 那他的帝国很可能会陷入到混乱,分裂,甚至是消亡. 不过这位光复大帝看起来也意识到了他的帝国存在的问题。 他选择的办法是转移矛盾:将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国外,用国外的土地来养活他庞大的臣民。 这在这个时代其实是各国的普遍做法,而凭借着大明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也能做到这一点。 而这个集体农庄方案的出现,让康德也不由得大受震撼。 毫无疑问。 集体劳动,利润共享,投票自治,统购统销等方案,实在是太天才了。 这几乎把地主这样的食利阶层直接砍掉,国家直接和农户对接。 “食利阶层还是会有的,比如说东北开发总公司的各级“官僚”。”朱道桦叹了一口气说道。 消灭剥削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 但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乌托邦。 砍掉了地主。 压在农户头上的就是东北开发总公司这样的机构了。 不管这个机构是叫做统销社还是什么公司. “不过很显然,您统治下的集体农庄的农户,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其实就是极大的进步了。而且一个国家存在着各种阶级也是必然的,您不是曾经说过,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么?”康德笑道。 朱道桦神色一动,说道:“而我的臣民们生活条件上升的代价,很有可能是一些土著、大明的敌国的百姓们生活条件的恶化,这似乎是无解的.除非有一天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有的食利阶级和剥削阶级都被消灭了” 康德看了看这位大明帝国的皇帝。 他是真的没想到。 这位明明是独裁皇帝,怎么满脑子都是什么剥削啊,阶级啊这些对他的统治似乎是有危害的东西。 这位东方大帝的思想。 还真的是矛盾啊。 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刷刷刷的写下了朱道桦说的这些话。 然后脸上露出了微笑:“皇帝陛下,您的经历实在是过于传奇了,也许在西方,不,全世界都有不少人想要了解您的过去,也许我可以为您撰写一本传记呢” 朱道桦摆摆手:“现在说这个,还太早了.不过康德先生若是想要写的话,尽管写就是。” “不如传记的名字就叫做【光复大帝的前半生】.” 前半生? 这怎么听着这么不吉利呢。 “还是换个名字吧,这个名字不太吉利。” 朱道桦说道。 康德楞了一下,随后也反应了过来。 这大概就是一些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影响了。 康德也不懂这个,但是也表示尊重。 按照大明国策,大明皇帝将是儒释道三家的信徒,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大明帝国的“祖宗家法”——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规定的,儒家为主,三教并用。 就在朱道桦在和康德探讨“集体农庄”的进步意义的时候。 顾松、罗芳伯正在宴请前清军机,后来被乾隆边缘化的重臣董诰。 “雅伦兄本应有大用的,至少招抚北方诸省的胆子本来应该是落在雅伦兄肩上的,不过如今看起来,皇上是另有所用了。” 董诰也不怎么在意。 今年才五十三岁的董诰,自然不像是刘墉、纪昀这种已经七十多的老家伙,直接拍屁股走人回老家,正值壮年的董诰当然是不甘心就这么脱离官场的。 而且现在大清已经投降了,连皇帝都变成恭顺王了,他们手头下的这些汉臣自然也没有理由做什么大清孤臣了。 他笑了笑说道:“当初皇上在北都便已说了另有重用,我猜恐怕是和征西行营有关.” 顾松笑了笑,说道:“没错,皇上确实是安排了一个重任!” “哦?”董诰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罗芳伯道:“雅伦兄,皇上要对沙俄用兵,主力便是征西行营,目标乃攻灭伊尔库兹克,给沙俄一个警告和教训。这可是饮马翰海之功啊!” “征西行营进攻伊尔库兹克?”董诰皱着眉头思索起来,“光是靠征西行营的力量,恐怕难以做到.” “能不能攻灭,什么时候攻灭,暂且不说,关键是要在伊尔库兹克点火,把沙俄的注意力牵回来,不能让他们在刚东边坏事!” “东北?”董诰一愣,“东北要有什么事?” “建立集体农庄!皇上要把中原灾民移到东北去屯田了。”顾松说道。 董诰点了点头,这事他也听说了。 这是朝廷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出来的的办法。 具体的条款没有公布。 但是大原则是确定的。 会先成立一个东北开发总公司。 负责提供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从而获得农产品十年的独家统购权。 而土地则是朝廷方面以租赁的方式长租给农户。 以一百五十户组成一个集体农庄,集体耕种,收益共享,同时还要装备火枪,时刻准备战斗。 这种“武装移民”类似于卫所军户。 但不需要承担兵役。 只需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董诰盘算了开来、 一百五十户农户。 至少有一百五十名壮丁。 一百五十条枪。 面对那些没有什么火器的辽地土著野人的威胁,已经是足以自保了。 只要这沙俄没有在东北方向有大兵,这集体农庄就能快速在广袤的辽北扩展。 另外勒保在西域的动作也让朝廷担心原八旗的旗人去投靠勒保,干脆把他们全部拉去和沙俄作战。 看来让自己领着征西行营去威胁伊尔库兹克,是朝廷的一石二鸟之计了 “这移民屯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是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花费可不小啊。朝廷可有这么多钱?” 罗芳伯一捋胡须,笑道:“朝廷没钱,皇上有钱啊.财政部都算过账了,平均五人一户的话,算上安置费、路费、口粮、种子、农具、火枪、耕牛等林林总总,要花费三十明元左右。前期先移一百万户,那就是三千万明元了,朝廷出一千万,剩下的两千万让皇上出就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