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下雪不冷消雪冷,真正难捱的日子到了。 整个洛阳周边,冷风萧瑟,寒冷刺骨。 这要是放在后世,这样的天气是没办法劳作的,但是在大隋不行。 御寒的冬衣,取暖用的柴禾,大量短缺,而且是那种根本补给不上的短缺。 地面更是坚硬无比,一锄子下去,锄子崩裂,地上却只能刨出一到浅痕,就这么坚持了三天后,出现了洛阳营造以来,最大规模的减员。 尸体一车一车的从工地上被拉出来,冻得僵硬,他们不会被送回老家掩埋,而是在距离洛阳三十里外的一处地方,挖个深坑,集中埋了。 面对每天都在新增的减员数字,加上杨铭这边给的压力,宇文恺迫不得已之下,选择暂时停工。 这样的天气,别说是民夫了,就连那些督工的官员也顶不住,叫苦连天。 今天晌午,上百官员坐在大监府的大厅,商讨接下来的施工步骤,人人身上都披着斗篷,厅内炉火摆了二十多个。 “熬至初春,应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介时我们需加快进度,朝廷那边一直都在催,”杨达小口抿着热汤,双手端着汤碗不肯放下。 民部侍郎柳肃,也从豫章郡赶回来了,他原本是负责荆、扬两州的宫殿大料供应,如今的大料已经全部运抵洛阳, 只听他说道:“总算是不负陛下所托,宫城基本上算是完工了,接下来的郭城虽然最耗时间,但在九月之前,肯定是能够完成的,朝廷那边打招呼了,新京皇城以东,共二十九里坊,全部划归官员住宅,至于怎么分配,最后还得是殿下来定,我这里,倒是有个民部初议的方案,请殿下过目。” 】 整个工地停工,民夫歇着了,但是他们这些人歇不了,很多事情都要是议的。 洛阳做为将来的东京,肯定会有很多官员常驻于此,关中各大豪阀也会来此划分领地,开辟宅院。 宇文恺最初的规划,洛水以北,西为皇城,东为官宅,也就是说,未来的洛阳,以洛水为南北分界线,北边过了河,跟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这与大兴非常相似,大兴城是过了九三线,就跟老百姓没关系了。 杨铭接过徐景递来的民部方案,在桌子上展开,仔细浏览着。 虽然柳肃嘴上说,最后得杨铭来定,实际上也就是走个过场,人家既然定好了,杨铭这边就不好太作更改,不然就是掀民部的台。 官宅也是分等级的,眼下的官宅区域还没有建,所以他们必须早点商量出一个方案,好让宇文恺参照图纸,划分各家的宅基地。 第一梯队,肯定是亲王公主,大致会分布在最靠近皇城的五个里坊当中,政道、光道、化清、德立、福承。 其中杨铭爵位最高,杨丽华资格最高,所以他们俩的宅邸,面积最大,其中杨铭的秦王府,占地480亩,在光道坊,几乎占了三分之二的区域,剩下的三分之一,有三个侯爵。 一个叫元寿,现任太府寺卿,隆城县侯。 一个叫韦德政,袭了他爹韦师的井陉县侯,现任门下省给事郎,妹妹嫁给了杨勇的长子杨俨。 最后一个是郭荣,蒲城县侯,现任左候卫将军。 这三人,会成为杨铭的邻居,杨铭本来是可以改一改,给自己换个邻居,但是他觉得,民部这套方案,多半是上呈父皇默认的,所以没有改的必要。 第二梯队当中,宅邸面积最大的,无疑是杨素,现在应该叫楚国公府了,另外还有许国公宇文述,宋国公贺若弼,梁国公萧琮等等。 整个方案,杨铭只有一处变动,将齐王杨暕的府邸,从化清坊挪到了德立坊。 这小子无德,是得立点德了,想来父皇知道以后,也不会说什么。 郭城内的工程,进度一定会很快,毕竟里坊这种设计,就是出自宇文恺之手,有了大兴城的经验,可谓是轻车熟路。 关键是民夫足够的多。 粮食问题,基本上已经不是问题,大隋对于粮仓的管控,是空前的,虽然也冒出一些贪墨小吏,但影响不大。 也就是说,杨铭接下来的日子,会很好过,几乎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事情了。 所以他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挪到了大运河上面。 等到众人散去之后,杨铭单独留下了宇文恺。 最早的时候,开挖运河的事情,就是宇文恺在朝会上提出来的,而将来负责开挖运河,也必然是宇文恺,杨暕不过是名义上的工头。 “陛下的意思,除了黄、淮一线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念头,”杨铭笑问道。 这个时候,宇文恺没必要在藏掖了,毕竟朝廷那边已经给他传来消息,让他随时做好准备,监工洛阳的同时,负责督建运河事宜。 宇文恺道:“开皇七年,至尊下令在春秋时邗沟的基础上,将入淮口从末口改到了山阳,但是当时我大隋已经整军备战,集全国之力讨伐南陈,所以这条河道并没有来得及完善,现如今非常狭窄,淤泥积聚,小船尚且难行,当初臣与陛下巡视洛阳的时候,陛下就希望能够重新开挖山阳渎,渠宽扩为四十步,两岸栽种柳树,以固河堤。” 杨铭又问:“黄淮一线的运河,加上山阳渎,共一千五百里,宇文尚书认为,此项工程需要征调多少民夫?” 实际上,宇文恺是非常乐意与杨铭共事的,虽然他已经知道,运河的负责人会是齐王杨暕。 如果他能更改,他宁愿是杨铭来总督运河,不单单是因为对方实心用事,更是因为杨铭从来没有插手过他对工程的任何部署安排。 大雪封天,这就不要说了,人家紧急叫停,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只听宇文恺非常耐心道:“黄淮一线,由荥阳出至盱眙,需要征调民夫六十万,山阳渎需要二十万,加上沿途行宫,打造陛下南巡所乘的水殿龙舟,总的需要征调一百多万。” 杨铭抱肩笑道:“从哪征调?” 宇文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应该是从河北与河南征调。” “河北战乱刚平,河南正全力营造洛阳,怎么征调?”杨铭笑道。 宇文恺道:“只能是强征了,我知道殿下体恤百姓,然这条运河,关乎我大隋国祚,南方现今已是富饶之地,粮食富足,百业繁荣,惟民心不稳,这条河勾连南北,促使南北百姓交流融合,贸易互通,将来我大隋南北归心,我华夏汉室三百年的分裂之局,将由此朝彻底结束。” 说着,宇文述不由得感叹道:“陛下眼光之远大,雄心之壮阔,臣叹为观止。” 杨铭点了点头。 古代华夏,南方真正发展,其实是从晋室南移开始的,也就是衣冠南渡,在此之前,那边基本上是蛮荒之地。 大量汉民进入南方,归化当地少民,传授农耕纺织水利等技术,才使得南方在经过三百年后,已经呈现出不次于北方的富庶繁荣。 杨广在江都干了十一年的总管,早就看明白这一点,所以大运河的开通,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南北大融合。 南方人口少,田亩多,产量大,与北方正好相反,所以大运河,也是以南补北。 后世有很多人批判过这条河,说什么隋朝的大运河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废弃了,什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是废话。 其实他们说的才是废话。 如果隋朝没有这条河,会是怎么样呢?如果没有隋朝打下的南北融合的基础,华夏又会是什么局面? 杨广固然借用这条河,三巡江都,铺张奢靡,但是不可否认,这条河是事关华夏民族交流融合的一道桥梁。 它的属性,可不单单是一条运河。 所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八个字,来形容运河,一点都不夸张,但不能用来形容杨广。 因此才有了皮日休那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他其实也错了,隋亡不是因为这条河,根结还是在三征高句丽,空前消耗了大隋的国力,以至于大隋国祚再没有丝毫延续的可能。 “那十六条国策,还希望宇文尚书在开凿运河的时候,也能记得,”杨铭道。 宇文恺点了点头:“事关国家,事关百姓,臣一日不敢忘。” 杨铭又道:“如果齐王乱来,务必照实禀奏陛下,万不能包庇。” “殿下怎知是齐王总监?”宇文恺愣道。 杨铭笑了笑:“你能知道的,我都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还知道,” 宇文恺讪讪一笑:“是我愚笨了,听说年关过后,越公会返京养病?” 杨铭点了点头:“运河的事情,应该会在明年的三四月份,那么齐王就会先一步来洛阳,与你协商安排,眼下的东京,已经没有什么大事了,介时本王应该会被调回京师,所以这里的一切,就托付给你了。” “唉......”宇文恺叹息一声,在他心里,与杨铭和杨素共事,可谓如鱼得水,一个肯放权,一个本身就是行家,再加上杨达,四人此番合作,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 他知道杨铭说的没错,早先因为粮食供给,两位亲王就闹得很不愉快,所以陛下不会让他们同时呆在一个地方,齐王来,秦王肯定就会走。 可是齐王...... 唉......一言难尽啊,但愿他不要掣我的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