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imcs全明星民歌之夜注定要载入史册,我说的不仅是音乐史的史册,而且是这个国家,这是世界史的史册! 我不知道当时听了李悠扬诸多惊世之作是多么的感动,多么的狂热,我只知道当我听到《龙的传人》和《爱我中华》这两首歌时,是多么的自豪!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惊天动地,和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 先说《龙的传人》,这首歌可谓相当感动人心。龙是中国的象征,长江和黄河又是中国文化发源地。这两条长河宏伟壮阔,彷佛就是两条巨龙。龙、长江和黄河是很好的意象,又一起构成了很深远的意境。特别是第一大段提到的中国那段血泪屈辱但又是自强不息,奋起抵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更是让人人振奋感慨,让后世子孙时刻警醒! 所以,这首歌一经唱响,曾有人在外国居留了多年,中国的东西几乎忘记得七七八八,却能在公开场合唱出这首歌。甚至,据说在如今的欧美地区,每天都有我们的海外游子在不同的场合唱响这首歌!这首歌甚至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图腾!所到之地,无处不高歌,无处不中国!所以,李悠扬这首歌不但歌词感人振奋,旋律激昂,二者结合更是有超凡脱俗的艺术价值,和无处不在的民族性! 再来说说《爱我中华》,不得不说,李悠扬用《爱我中华》这首歌作为imcs全明星民歌之夜民歌部分的结束实在是太绝了,也是太恰到好处了! 《龙的传人》让大家的民族自豪感空前强烈,那么《爱我中华》就是继往开来,两首歌加在一起就是一整部抗争和发展的历史大作! 以龙的精神驱除外辱,以龙的精神让这个国家屹立在世界之巅!那么,对于这个国家现在来说还远远的不够,还要像《爱我中华》里那样,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时刻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因为虽然我们很强大了,但是我们还会更加的强大! 所以在这首《爱我中华》之后,大家也都看到了,这首歌成了太多民间团体、厂企机关,乃至职能机关、各大院校,各行各业的会歌、校歌、以及大生产大冲关之前必唱之歌!这首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团结!她能让每一个人充满斗志,充满干劲!真心真意的去为这个国家能够更好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当本季度国民gdp统计出炉之后,同比上升了个百分点,有国民笑称,这是李悠扬两首歌加持的力量,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我真的能够感觉到,在这样两首歌响遍当下之后,我身边的同事真的是一面引吭高歌,一面却又真的心无旁骛,工作效率直线提高,完成了以前许多根本不敢去想的艰难工作! 以上是imcs全明星民歌之夜,节选的某顶级职能部门高官的手记。同时,不仅是一直很少对李悠扬现象正面发声的政界,作为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焦点的国内乐坛,乐坛大咖也纷纷在imcs全明星民歌之夜过后集体发声!特别是对《爱我中华》更是大加推崇! 《爱我中华》是一首集中我国南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舞音调创作而成的歌曲,4/4拍,b调式。曲式结构为三段体,即a+b+a+c。 a段(领唱部分)是全曲的主题段,b段和c段(齐唱部分)是与a段构成对比的段落。整段音乐既跳荡又平稳,表现出一种载歌载舞的喜悦之情。 b段是一个带有插句性质的对比性段落,这个只有三个音(sol、rei、dao)构成的乐段基本上重复的是一个音型,这种带有集体舞风格特点的节奏型,第一次轻松地将歌曲送上**。 c段是一个具有较强对比性质的音乐段落,此段音乐的节奏型既表现出“呼口号”的气势,又表现出集体舞的欢快和热烈。整首作品有张有弛,一气呵成。 这是秦涛声从专业的角度发出的声音。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跳跃的节奏更使我时刻感到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国家就会时刻面临百年前的屈辱和危机! 这是西门云的声音。 《爱我中华》,歌曲在把五十六个民族比做“鲜花”的基础上,又把五十六个民族比做“兄弟姐妹”,并且唤发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心声“爱我中华!”。朴实的语言,简洁的音调,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盛传。 这是温若兰在全明星之夜过后的媒体见面会上发出的声音。 《龙的传人》和《爱我中华》让我是那样的振奋,可是李悠扬随后的中国风,怎么说呢,天呐,我不得不说,李悠扬的中国风已经把我所有的风格都完全改变了,我再也不是以往的自己!我被李悠扬的中国风同化了!从今天起,请叫我中国风――于乐天! 那么,这样让于乐天这样一个香江影视歌三栖传奇人物大喊大叫自己的歌路被同化了的中国风,又是什么呢! 二十分钟场歇很快过去,但是大家却又感到是那样的漫长! 但是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因为他们此时的耳边已经响起了这样一首歌 这厢是梦梅恋上画中的仙 那厢是丽娘为爱消香殒碎 为了爱不吃不喝不睡 但穿过千年爱情不再流行生死相恋 在梅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