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的弟子们是学霸

正文卷 第九十五章 大熊猫

我的弟子们是学霸 流浪旧城 4617 2024-06-17 09:47
  它是华夏特产,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  它喜单独活动,边走边吃,四处游荡,但它行动缓慢,视觉较差,性情温顺。  它因其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睐和喜爱。  它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  它与熊类是表兄弟,它体型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  它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会立即逃避。  它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听、视觉较差,但嗅觉灵敏。  它在古代名字有貘、白豹、虞等。  它生性孤僻,喜独来独往,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  它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食性。有时,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  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  它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  它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它喜欢吃竹叶、竹笋。  它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  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华夏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它的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熊猫!  它们的活动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这些地方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稳定,隐蔽条件好,食物资源和水源丰富。  它们不畏严寒,从不冬眠。  哪怕气温低至零下14度,它们依然穿行于白雪皑皑的竹丛中。  大熊猫在古时候也被称为“食铁兽”。  《神异经·中荒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南方有兽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为兵器,其利如刚,名曰啮铁。“  汉代东方朔在《神异经》中这样描述:“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晋代郭璞在《尔雅·释兽》中的注释是这样的:“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清代袁枚在《新齐谐初集》中描述:“F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相传,在远古时期,九黎酋长的蚩尤曾养过一只宠物,实则乃坐骑。  蚩尤这个吃铁的坐骑便是“食铁兽”,其实,它正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的祖宗。  蚩尤曾在大战中凭借与食铁兽的强力联合,而大获全胜的。一只吃铁的神兽怎能不惹人惧怕?  或许这就是国宝大熊猫最原始的形态。  “食铁兽”在历经无数年的进化之后,最终成了性情温顺,憨态可掬的样子。  据传,早在1869年的时候,法兰西传教士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国去。  可要将它从蜀西平原西部边缘的穆坪,带到大西洋彼岸的法兰西,在当时交通条件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远渡重洋,谈何容易。  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哪里经得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结果还没运到芙蓉城,它就奄奄一息了。  戴维神甫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兰西花都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令戴维神甫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花都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后,当时谁也不认识,人们从兽皮上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这个动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却又说它只不过是一种奇异的熊罢了。  但是,经博物馆主任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华夏藏地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  其中包括米国名人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  兄弟两先是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穆坪县,结果一无所获,然后又进入大凉山。  他们还在YX县开枪打死了一头大熊猫,作成了标本带回美国。  以后又有德意志、英格兰等国的探险家来华夏猎获大熊猫,从华夏猎人手中收购的就更多了。  一时间不少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了大熊猫的标本。  但他们始终没能捕获到一只活的大熊猫。  1936年,35岁的华尔街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结婚后两周就奔赴华夏寻找大熊猫。  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海上。  露丝当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认为是累赘而遭到拒绝,现在她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去世的两个月后,也就是1936年4月启程来到华夏。  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人——她和25岁的米籍华人杨昆廷。  他们一路西行,在华夏西部的群山峻岭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甚至不惜设置猎捕的陷阱。  11月9日,当他们来到一片大雪覆盖的竹林时(专家考证草坡乡),听到一个枯树洞里传出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  当杨廷昆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她简直难以相信,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  露丝以为这只不到三磅的小家伙是雌性(后来证明是雄性),便用杨廷昆妻子的名字给她取名“苏琳”。  幸运的露丝知道:她得到的东西是何等的宝贵,她带着“苏琳”一路疾驰,迅速返回芙蓉城,随即乘飞机到魔都。  终于,他们在出境时遇到了麻烦。  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直到那时,华夏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  那个时候,华夏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当时官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  路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捕获了大熊猫,而是进入华夏内地的手续不全,因此不能离境。  最后她采取了隐晦不堪的办法,历经艰险后轻松地登上了到米国的轮船,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便混出了海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