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苏沃洛夫虽然是一个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之前最为享负盛名的西方名将,但是严格来说,与拿破仑一样,其军事方面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真正流传下来。 即使是苏沃洛夫本身撰写了《制胜的科学》,但是严格来说,《制胜的科学》本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兵书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制胜的科学》与其说是军事方面的名著,还不如说是一本“排枪党时期”的《步兵操典》。 …… 而西方的古典军事典籍严格来说不少,但是真正能够有所影响的,主要还是出自罗马帝国战争体系的《兵法简述(论军事)》以及谋略。 在张嘉师所在的大秦帝国时期,两本西方古典军事著作都没有出现,应该是说其作者与张嘉师所在的年份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 《谋略》是由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龙蒂努斯(公元约35―约103)编写。塞克斯图斯先后担任过罗马城执政官、不列颠行省总督、亚细亚行省总督等职,他一生军事著述颇多,但其中绝大部分均已散佚,留传至今的仅存《谋略》一书。 有关弗龙蒂努斯的生平细节,历史少有记载。公元70年,弗龙蒂努斯任市行政长官。后来曾三度被推举为执政官。第一次执政官任期满后,他被派往不列颠任行省总督。 据塔西陀《历史》记载,弗龙蒂努斯在这个职位上保持了他的前任佩蒂利乌斯?西雷阿利斯的优良作风,需要他处理棘手的紧急情况时,他能应付自如。他组织指挥平息了威尔士地区强盛而好战的西卢尔人的起义,并在征服地区立即进行公路建设,这条公路的名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尤利乌斯大道至今还有所保存。 他的家庭情况和出生地点也少有记载。他姓尤利乌斯,担任过罗马城渡槽总监。这种职位在古时只有国家显贵才能担任。据此他很可能具有古罗马贵族的血统。在拉赫曼所著的《测量之术》中收集有一篇相传是弗龙蒂努斯所写的关于土地测量的论文的片断,文中透露出亚历山大数学学校的教学情况,还特别提到了亚历山大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看来他很可能在该城受过教育。 公元70年,弗龙蒂努斯任市行政长官。后来曾三度被推举为执政官,第一次当选在公元73年(一说74年),再次当选在公元98年,第三次在公元100年。第一次任期满后,他被派往不列颠任行省总督。塔西陀告诉我们,弗龙蒂努斯在这个职位上保持了他的前任佩蒂利乌斯?西雷阿利斯的优良传统,需要他处理困难的紧急情况时,他能应付自如。他组织指挥平息了威尔士地区强盛而好战的西卢尔人的起义,还凭借他那贯彻始终的急公好义的天性,在征服地区立即开展公路建设,这条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尤利乌斯大道,其走向至今依稀可辨,有些古时的路面现时仍可看出。 弗龙蒂努斯自公元75年出任不列颠总督,到公元78年卸职返回罗马,其后一直到98年,关于他这20年间的情况是一片空白。不过,这其间,即从他43岁到62岁期间,是他撰写大量著作的时期。他的《兵法》一书是在公元78年,即他从不列颠返回罗马后写作完成的。至于他的《谋略》,则成书于公元84年到96年之间。在此期间,他还当过占卜官,直到他于公元103年逝世后,这一职位才由小普林尼继任。 他在任职渡槽总监期间,在治理水利方面声名卓著,还撰写了《论罗马城的供水问题》一书。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个岗位长期被他的前任们肆意糟蹋,这些人的作风**不堪,弗龙蒂努斯纠正了他们滥用职权和对少数人过于宠信的现象。他选贤任能,亲自深入调查研究,倡导改革,厉行节约,忠诚谨慎,履行职责,鞠躬尽瘁。他宣称,人民的方便、舒适、安全是他全力追求的目标。由于他的努力,水利设施改善了,城市清洁了,连空气也变得纯净了,而且消除了瘟疫为患的根由。上述《罗马城的供水问题》虽然是一本关于古代罗马水利工程设施方面的著作,但此书也勾画出了弗龙蒂努斯忠诚的公仆形象。 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为我们留下一句弗龙蒂努斯的格言:“有价值的生命将永垂不朽。”弗龙蒂努斯本身就是这句格言的模范体现者。 在德国奥彭海姆地方,曾发现过一块残碑,据传系他的女儿尤利娅?弗龙蒂娜所建,当时他还健在,立碑时间大约在公元84年。在古代叫维特拉卡斯特拉一带,还发现一块奉祀丘比特?朱诺和密涅瓦用的碑文,从中可以看出弗龙蒂努斯当时曾得过一场大病。在蒂布尔大道附近发现的一段铅管上刻有塞克斯图斯?弗龙蒂努斯的字样,从这里也可知道一些这位受人敬重的人物的生平的某些情节。 弗龙蒂努斯的许多著作属于技术性质。至于他曾写过军事理论著作,那是他自己在《谋略》一书的前言中提及的,而且也为他的同时代人艾利安以及三个世纪后《罗马兵制》(亦称《兵法简述》)一书的作者韦格蒂乌斯的叙述所证实。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已散佚,如《兵法》,不过韦格蒂乌斯很可能把其中的某些部分吸收到自己的著作中去了。 《谋略》一书写于那已散佚的《兵法》之后,旨在补充叙述战略上获得成功的战例,用以说明军事学的规律,并使将军们对这些规律能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运筹和实施类似的作战行动的能力。 《谋略》这部著作,流传下来的共有四卷,前三卷由弗龙蒂努斯所写,第四卷作者是谁不详。此外,在这四卷书中,还有被人改动过和随意添加过的若干例子。这是《谋略》一书的德译者贡德曼经过调查,又吸收了近代德国学者瓦赫茨穆特和沃尔芬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 贡德曼认为,《谋略》前三卷成书时间在公元84年到96年之间,至于第四卷应属于第二世纪初期的作品,作者可能是稍后于弗龙蒂努斯的一位修辞学家。瓦赫茨穆特则认为,那是第四、五世纪的作品,盖出于赛会首领的手笔,是赛会首领为编写演说辞或论战辞,收集适合需要的例子而写成的。沃尔芬同意这个说法。也有人不同意瓦赫茨穆特的看法,认为从第四卷的语言修辞看,作者应是弗龙蒂努斯同时代的军官。但无论如何,前三卷和第四卷明显不同,不是出于同一作者,这一点似无可置疑。 对此,瓦赫茨穆特和沃尔芬指出,弗龙蒂努斯在前言中曾对全书作出规划:第一卷是关于战争开始前使用的谋略实例;第二卷是关于战争本身的,尤其是有助于制服敌人方面的谋略实例;第三卷是关于围困和解除围困时采用的谋略实例。对于这个规划,前三卷各章的目录都与之相符,但是第四卷并不叙述历史上的谋略,而是有关军人道德方面的内容,与弗龙蒂努斯前言中的规划大相径庭。 《谋略》一书中,作者将其从其他著作搜集来的作战史例加以系统归纳整理,借以阐述军事理论,作者对交战中如何制胜和怎样更充分利用战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战争(战斗),必须周密进行准备,正确选择交战地点和时间,善于布置战斗队形,并要设法瓦解敌军。弗龙蒂努斯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大量富有教益的史例阐述当时的军事技术,强调军事理论同历史经验的密切关系。弗龙蒂努斯的著作是研究古罗马帝国时代军事思想的珍贵文献。 …… 而《兵法简述》是由作者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著作,此人的生卒年描述都没有确实记载,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其主要活动期约在4世纪。 根据罗马作家大加图及奥古斯都、m.U.图拉真皇帝等留存的资料,曾撰写有军事著作《罗马军制》。书中论述了古罗马时代军团的编制、装备、训练和作战方法等。该书开始产生影响是在中世纪后期。随着重装骑兵的衰落和步兵的兴起,韦格蒂乌斯的著作引起广泛重视,在几个世纪内曾被欧洲军界奉为经典。他作为该书著者也因此享有盛名。 ………………………………………………分割线………………………………………… 《谋略》在某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明文记载的第一本西方思维的军事理念著作。 作者本身对于自己的著作可以说是相当满意: 我个人对军事学怀有浓厚的兴致,曾对其规则作过系统化工作;我觉得尽管我从事此项工作才只起步,但我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因而相信是能够完成的。 我还觉得为了完成业已开始的使命,把将军们那些希腊人用“谋略”一词尽涵其意的机敏诀窍的活动给予简要的综合,那是我责无旁贷的本分。借此,指挥官们便能熟悉许多含有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内容的范例,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自身运筹和实践此类活动的能力。除此之外,一位将军若能将自己的谋略和业经验证确属成功的实例加以对比,也就不必为其所设计谋的成败担心了。 我十分地了然,且不否认,一方面史学家们在其探索中已经涉及过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著作家们也已或多或少地对所有著名的史例作过记叙。但我想,对于那些事务繁忙的人我理应提供一种便捷的帮助。要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去寻觅某些个别的实例,那可是令人厌烦的事情;而擅长编纂奇文妙篇之辈往往会把读者引入一大堆纷繁杂乱的事实中去,使之无所适从。 我将孜孜努力以求者,无非是按所陈述的命题,如质疑一般,从实际需要出发,为读者提供适宜的史例。为了便于对之进行筛选,并依据主题适当归类,我将它们分编成三个卷次。卷一提供的是交战开启之前使用谋略的实例;卷二则罗列与交战本身有关以及对完全制服敌人有影响的实例;卷三的内容涉及围困和解除围困的谋略。在上述三个卷次的基础上,我又对每个卷次的实例作了分类组合。 我要恳请对我的这部著作持宽容的态度,我的恳求并非毫无根据。但愿读者在发现我遗漏了某些史例时不要责怪我的疏怠,因为谁能做到把流传至今的用两种语言写就的所有文献如数读遍呢? 其中许多东西我是有意忽略过去的,我之所以如此也属事出有因,任何一个读过主笔同类题目的其他作者作品的人想必都是能够理解个中原委的。何况,对于他们来说,在每一分类中把这样的例子增补进去,实系易如反掌之举。我写这部书,犹如以往的其他著述一般绝非为了沽名钓誉,博取称道,而是出于造福公众,故而一旦有人能够为我的著述进行补足,我将认为他予我的是帮助,而非责难。 倘若有读者以为这几个卷本甚合其意,则我希望他们注意分清“战略”和“谋略”之间的不同含义,尽管两者的性质极其相似。凡指挥官实施的行动是以深谋远虑、目标明晰、有胆有识、决心果断为特征者,应归属战略项下;有些行动具有此类特征中的某些独特的形态,则应归类于谋略。这后者的主要特征通常是依凭熟巧和机敏,生效于敌人逃遁或将被摧毁之前;在这一领域中言辞也会产生某些显著的效果,因而我所提供的既有行之范例,也有言之范例。 以下所列涉及战前行动的各种谋略,于指挥官皆有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