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人,月前些日在学堂见过他,自己还专门低头躲过。 见月没有回答,他便一本正经的向月介绍自己:“在下是黄世康,文公可还记得我?” 月与他本来不过一面之缘,理应不怎么记得。可是,上次曹老先生给她的信里面提到此人,所以她一直对黄世康有些印象。 “记得,记得,上次在金龙山见过吧。” “文公好记性啊!”黄世康不苟言笑道。 “过奖过奖。” “文公是第一次来上韩夫的课吧?我以前都没有见过你。” “嗯,第一次。” 黄世康似乎对月这个回答有些疑虑,正想发问,这时候韩夫抱着几本书,从前门慢慢的走进学室。 学室里面,原本低声话的学都闭上了嘴巴。 韩夫走到讲桌前,把手上的书放在桌上,然后扫视了一遍学室,又看了看门口立着的滴漏,清了清喉咙道:“时间差不多,我们上课吧。” 因为坐的是第一排,月离讲桌非常近,一抬头都能看到韩夫胡须上残留的茶水珠。 她担心韩夫找她麻烦,所以目不转睛看着夫的一举一动,竖起耳朵,仔细听课。 韩夫扫视学们的时候,眼光路过她,冲她点了点头,估计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 韩夫这堂课先是讲了《论道》这本书的来源。 这个来源是有争议的,韩夫认为主要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神。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天降宝典,《论道》这本书是老天爷赐予的,或者是神写的。 第二种观点是他国。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从密国传来的,当然这本书在密国又是怎么出现,并没有人能得清。 第三种观点是人。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一个无名氏写的,应该是古代的先知写的。 韩夫非常赞同第三种观点。 但是这个观点有个缺陷,就是书写这本书的原文并不是大英国的文字,所以他毕生的心血就花在释义原文这件事情,他想找到《论道》书写文字与大英国文字的关系。 月一边听着课,一边思考着。 其实从一开始,月也非常想找到这本书的作者,如果直接见到作者,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不过听了韩夫讲的内容,她觉得这人应该是很多年前就不在了,所以她只得作罢。 于是,月又换了一个思路。 她觉得但凡有人走过的地方,必然有痕迹。那么就算这个人不在了,他应该在这个世界留有遗迹,如果她去寻找这些遗迹不定能找到一点线索。 可是这些遗迹到底在哪里,这就是她听这门课最为关心的事情。 根据韩夫所讲的起源,她分析这些遗迹应该存在大英国境内或者密国境内,但是具体在哪里好像还是没有头绪。 月一门心思想着这些,都忘记了韩夫的课还在继续讲着。 韩夫看着月的表情,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当然知道月走神了,坐最后一排睡觉的学生,他已经不想去管教了,可是坐第一排还这么明目张胆的走神,他觉得应该提醒一下。 “这位学,你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月还在计划着大英国哪里会有这位作者留下的遗迹,根本没听到韩夫的发问。 韩夫看着学室一半昏昏欲睡的学,还有走神的月,气不打一处来,他吹胡瞪眼拿着戒尺敲了敲讲桌,然后指着月道:“这位学,你到底有没有听课!” 敲桌的声音把后排睡觉的学都吓醒了,月还是没有回过神。 黄世康连忙推了推月的胳膊,“文公,文公,夫在发问了!” “啊?”月还满不在乎的道:“发问就发问呗,怎么了?” 黄世康对着她眨了眨眼睛,示意她看讲桌,然后低声道:“夫在向你发问呢。” 月这才反应过来,她习惯性的站了起来,“夫,你在问我啊?” 韩夫气呼呼的指了指凳,“坐下话。” 月挠了挠脑袋,不知道韩夫为什么生气,她并没有坐回凳,而是对着夫鞠躬行了个礼,赔笑道:“夫讲的深奥,学生还在想刚才夫讲的《论道》起源三,没有留意夫向我发问,学生给夫赔礼了。” 这句话像是在夏日里喝了一碗冰水,韩夫原本绷紧的脸,松弛了下来,他微微点了点头,“你先坐下吧。” “谢夫。”月缓缓坐下,脸上挂着殷勤的笑容。她估计自己还需要在官学多待一段时间,不想跟这些夫关系搞的太僵。 “这位学,我刚才提的问题,你可有听清?” “学生愚钝,请夫再一次。”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韩夫捋了捋胡问道:“此句中的‘道’作何解释?” 这本《论道》月看了很多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但是她只知道这本书有些翻译错误,对于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她还是迷迷糊糊地。 不过好在老的思想,几千年流传下来,已经算是深入到人们的血液里面,所以就算月并没有专门学过老的哲学思想,她也能随口上几句。 “据学生愚见,这个‘道’应该是一种规则,或者自然规律吧。” “哦?”韩夫刚才并不是这样讲,他认为道是一种治国的方式。“什么是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嘛,就比如。。。”月看着窗外的烈日,解释道:“像一年四季,春天走了就是夏天。” “额。。。。”韩夫一时语塞。 但是月这番话到是把课堂惹的哄堂大笑,众学议论纷纷。 “他什么?自然规律?这是什么话?” “春天过了是夏天?” “哈哈哈。。。” “有趣啊,有趣啊!” “这人是谁啊?” “对啊,怎么没有见过他?” 本来月的话太过陌生,韩夫一时半会还没理解透,但是见课堂出现了混乱,他就以为月是故意捣乱,顿时大怒。 23 .*?emS.bsp;新改版,更2新更3快更稳3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