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正文 534 迷局(二)

  李世民随后又对李君羡说道:“此人虽未供出主使者何人,但其不是真心为其办事,故以平素必然有所疏漏,速速去查探他的住处,以及今日往来人等,想必能有所线索。”  “诺!”李君羡正有此意,立即带着几个“百骑”的好手,命王府的管家带着,前去王林的住处,然后吩咐“百骑”的其他人手,就地审理此案,盘查魏王府中一干下人奴仆,看有无其他线索。  李世民将李泰叫进卧房,安慰一番。  李泰痛哭流涕道:“孩儿今日才知,圣贤为何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之真知灼见!  那王林虽说是陷害于我,但孩儿自家是自己知,唯恐以往做过的混账事被揭露出来,惹得父皇恼怒,若是平素不做那些胡来之事,有何尝惧怕那些诬陷流言?  自此以后,孩儿必定安分守己,勤勉做事,每日三省吾身,再不去做哪些荒唐之事。”  不得不说,李泰的确是最了解李世民脾气的那一个。李世民从来都不怕大臣亦或是子侄犯错误,只要你犯了错误能有一个认真诚恳的态度,他往往都会给予宽宥。  果不其然,李泰“痛心彻骨”的一番话语,令李世民龙颜大悦,笑逐颜开。  若是此事能使得青雀当真认识到这一些感悟,那可谓因祸得福了!这孩子聪慧是真的聪慧,只是傲气太重,被自己惯得有些任性,难免眼高于顶,行事素来无所顾忌。  当真能痛改前非,那可真是善莫大焉!  外间,魏王府的下人会同禁卫将王林的尸体处理,冲洗了门前的血渍。  刚刚收拾完现场,李君羡便匆匆而回。  “陛下,有线索了!”  “这么快?”李二陛下有些愕然。  李君羡双手呈上一块玉佩,沉声道:“王林好赌,府中有家仆经常与其賭博,前几日,王林输得很惨,便顺手拿出这块玉佩充当赌资。”  李世民接过来一看,脸色顿时阴沉。  那玉佩是一块羊脂白玉,温润白皙,上面镌刻着一条蜷曲着的螭蛟。  这是东宫的东西……  很快,在李成卧房的地砖下面,又挖出一个匣子,埋藏得极为隐秘。  里面放着一些私人物品,以及几封书信,书信没有抬头,亦没有落款。但是这显然难不住“百骑”的侦缉高手,几个人相互印证探讨一番,便得出结论。  书简所用的纸张品质极好,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是上等的宣州纸张,每年的产出极为有限,等闲的富贵人家即便花大价钱亦不可得。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  很早便有人将宣纸用于书画,但宣纸之名的兴盛,却始于中唐,继而名闻天下。是以,这个时期的宣纸并不是很普及,而熟知内情的人却知道,太子李承乾最是喜爱这种纸张……  单单如此,自然不能将怀疑的对象指向太子。  但是紧接着,在其中一封书信的内容里,发现了一个称呼——出尘……  这封信里说,王林事成之后,可去寻这位叫做“出尘”的人,自然会见到堂兄以及家人,然后自会有人安排其一家远避海外。  “百骑”的效率很是惊人,只是在李世民一脸阴沉的返回太极宫几个时辰之后,便已查明这个“出尘”的身份,是崇业坊内玄都观的一名道士,坊间传言此人道法精深,可以符纸祛除邪祟,百试百灵,很是有些名声。  而这位道士,跟另一位同门师兄弟韦灵符却是太子的座上客。  于此同时,“百骑”还发现了一个意外的事情,太常寺有一名乐童名唤称心,美姿容,善歌舞,太子特加宠幸,视若珍宝……  追查到这里,已经没人敢接着查下去了,涉及皇室的秘辛,谁敢造次?  若是不慎再查到什么更加龌龊之事,非但皇家的脸面无存,便是这些查案的人,亦没有什么好下场,难保暴怒的李二陛下不会将他们统统砍了来出气。  虽然没有一项证据是明确的说明这个李成就是被太子挟持所以才会诬陷魏王李泰,但是,已然足够。  接下来,就要看皇帝陛下的心意。  若是继续信任太子,那么此事自然到此为止,这些证据都将统统销毁。  若是对太子失望至极,那么皇帝必然要让刑部会同大理寺接手,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审判,然后废黜太子。  毕竟,“百骑”只是皇帝的私人爪牙,自然不能在明面上追查太子的案件,否则此例一开,“百骑”必将成为超脱于大唐体系之外的存在,非是好事。  李二陛下看着面前的这些调查书卷,眉头紧锁,满腹郁结。  若是单单仅王林一个人,无论发现何等证据,李二陛下都不至于去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甚至都可能怀疑是不是魏王李泰一手导演了一场苦肉戏,来陷害于太子……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挖出来,李二陛下不得不相信了。  玄都观的道士出尘,俗家名字唤作秦英,与他的师弟韦灵符一起受到太子的供奉,并时常相约至东宫,为太子作法开坛。至于开什么坛,作什么法?李二陛下不愿意去管,也不敢去管……  最重要的,其实是出现在这份名单之中的另一个人,太常寺的乐童,称心。  太常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而太常寺的乐童,身份地位就相当于一个伶人……  “百骑”发现,这个称心时常出东宫,且每次俱是太子车架接送,其人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自然不言而喻。  隋唐之时,富贵人家喜好男风,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反而沾沾自喜,渐成一股风潮,引得无数士子文人竞相模仿,蔚为壮观。  李世民不是什么道学先生,对于这等风俗,只是个人的喜好,与国家稳定无关,他自然懒得去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