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大型行动,事先肯定会有探路尖兵,这是常识。 之前虽然没有武汉站,但是情报总局既然在南京设了甲种大站,那么上游重镇也不可能放任不管。 黄忠和房延孝,一个是洞庭人,一个是岳阳人,都属于湖北土著。他们二人组,早在两年前就被当作尖兵派去了武汉。 此二人在武汉驻点,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驻外记者站。平日里他们不需要出任务,只需要在当地搜集公开情报,然后隔段时间将情报捎回南京算完事。 半年前,增设武汉站的消息确认,黄忠组重要性增加。他们随即得到南京站资金支持,开始在武汉当地购置产业,发展下级情报网络。 紧接着,正主南望到了。 所以说,南望带领的先头团队,其实是第二拨。真正的先头部队,是黄忠二人。 和南望在船舱见面的第一时间,黄忠二人煞是激动。孤军奋战这么久,终于等来大部队,云开月明。 甫一见面,南望对二人也是连连温言嘉许,毫不见外地拉着手勉励一番。 南望态度当然要好。 这其一:能在两年前被派出去单独工作的人,肯定是情报系统初建时就招募的老队员。大家彼此间其实都认识,属于老同事,不能乱摆架子。 其二:黄忠组现在不但是地头蛇,在当地还发展了一个袖珍情报网。再加上他们掌握的实时情报,这些都是南望这个站长现在需要的。 接下来,在今天剩下的时间,二人组需要给新站长大人做口头汇报。 沟通是双向的。报告本地情报之余,在“前线”日久的二人,同样对“后方”的情况很关心。 于是南望在消化情报之余,也让一旁的周乙,抽空给两位前辈讲一讲后方的日新月异。 周乙于是随便说了一些后方的消息。 譬如海军最新的战列舰下水,舰炮口径几多;钢厂大钢炉点火,年产铁水几多;“高速路”已经连通了几多乡镇,台南平原稻米又一季大丰收产量几多等等。 以上消息大多在后方是公开的。只是周乙口中说出来的具体数据更详细,只有相关部门才能掌握。 二人组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平时信息传递不便,他们这几年间很少能得到后方的信息。 事实上,别看是老家,但是这几年支持二人组在遥远的“敌占区”奋斗的原动力,就是这些充满着力量的信息——穿越众这些年来的努力,成功使自己的土著追随者,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所在。 就这样,直到掌灯时分,船舱里依旧在传出细密的交谈声,时不时还会爆发一阵笑声,夜半时分都未停歇。 —————————————————————————————— 第二日一早,雇佣的2辆马车停在了码头。 说雇佣其实不大合适,因为这2辆马车本来就是自家的。 黄忠和房延孝二人,在本地的掩护身份,就是一家车行的主人。房延孝是东主,黄忠是掌柜。 车行是个很好的掩护职业。毕竟车行随时都有人和物流动,方便传递信息和运载物资。 不过囿于二人组的规模,以及不引人瞩目的行事方针,这家车行规模很小,拢共只有4辆马车。 2辆马车到码头后,准备妥当的南望和周乙几人就上了马车。 接下来马车启动,一路不停。沿江岸走了有一段路,拐进一条繁华的青石街。 这条街叫做鼓街,是码头区的街道之一。 事实上,这里就是后世有名的汉正街前身。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河口码头这一片,就已经有了“河街”。再往后,随着商贸活跃,河街陆续扩展了正街、内街、夹街及里巷。 正街也叫官街,1926年改名为汉正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在明末这个时间段,汉正街前身的“官街”,就已经是北中国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这里活跃着淮盐富户、山陕巨贾、江浙豪客、本帮商人等等各地商贾。 “货到汉口活”这个说法,指的就是汉正官街。 南望他们今天停车的“鼓街”,和正街只隔了3条夹街。在密如蛛网的正街商业地块,算是夏口镇的核心地段了。 而马车现在停驻的这一家门面,门楣高大,黑漆门匾上有着四个大字:“江浙会馆”。 南老板今天就是来江浙会馆投宿的。南老爷祖籍杭州,是再妥当不过的江浙人。 地域会馆这种东东,其实就是后世的综合性酒店,功能比较齐全,吃住服务都包含。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但凡各种商贸口岸和中大型城池,都会有各地商人出资购置的同乡会馆。 会馆的流行十分必要。一来,会馆可以给同乡商人提供一个商业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来,会馆里居住的都是同乡,大家平时有什么捎家书之类的杂事,也方便找人代办。 而南望今天来江浙会馆投宿,则是抱着另外一个目的:扬名。 身为武汉站站长,南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势必要在本地建立起大型的商业机构,以便容纳庞大的驻外站人员。 这样一来,就不能像黄忠二人组一般小打小闹了。在同乡和本地土著商贾这里,来自江南的杂货商南老爷,多少要混个脸熟,打出字号。 于是,南老爷下船伊始,便带着随从首先来到了江浙会馆投宿。 投宿自然是顺利的。只要有银子,到哪里都方便。进门后,南老爷很快包下了会馆后进一座小院,刚好能安置他和随从。 江浙商帮历来都是国内商业版图的大山头之一,所以各地的江浙会馆档次都比较高。 夏口这一家,其内部不但有供小商贩住的大通铺,还有小院和大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需要。 草草安顿下来。待到午饭时分,南老爷穿着一身舒适的居家棉布袍子,腰里挂着玉佩,指头上戴着三五个玉石,手里还摇着两个玉石小球,出来中庭吃午饭了。 中庭是四周长廊围起来的露天茶会。这里人多纷杂,有茶座,是专门用来供商人们交流的地方。 南老爷这一出来,很快就用一口乡音,和周围的大小商人们攀谈起来。 能走南闯北的江浙商人,那都是眉眼通透的角色。大伙搭眼一瞧,再看看做派和谈吐,就知道这位新来的南老爷是有实力的。 于是南老爷很快如鱼得水,和各路前来攀谈的商人们打成了一片。 就这样,初到夏口的南望,在会馆住了几日,让同乡商贾们知道,从老家来了一位做杂货的南老爷。 当然了,这几日间,团队里也不光是南老爷在忙碌,其他人同样在工作。 首先是货栈。 货栈是最好解决的。夏口是大型贸易商港,本地现存的货栈数量巨大。有黄忠组在,团队很快在码头区租赁了一间位置合适的货栈,然后将东广福号上的货物转移,并安排了人手看管。 与此同时,买宅子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南老爷不可能长期住会馆。这一次带着团队到埠,不光是屋宅,包括铺面门房等产业都需要陆续购置。 这一项工作,同样由黄忠组负责。 事实上,早在半年前接到后方传达的命令,黄忠组针对今天的局面,就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了。 虽说以他们二人在本地的身份,没办法提前购置大型宅院,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事先收集信息。 南老爷在会馆交友这几天,黄忠组便分头带着周乙,以及机要组人员,在夏口镇内四处看房子挑宅院。 最终,还是在交通方便的码头区,周乙拍板买下了一间前后四进的宅子。 这所宅子也是一位江浙商人的产业,算是质量比较好的新宅,一应家具物事都齐全,属于拎包入住类型。 宅子的旧主最近生意亏了本,于是打算收缩业务,变卖资产回老家先回回气。之前由于要价略高,这所宅子一直没能出手。现在遇到部缺银子的老乡,宅主很痛快就交割了地契。 买下宅院的时间,是南老爷入住会馆的第十天。 中古时代节奏缓慢,十天号房子买宅院算是很高的速度了。当然,衙门那边的一应过户手续,以及和本地保甲之间的交割签书等官面文章,还没有做齐全。不过这不影响大家拎包入住。 于是,十天后,简单在门前放了一挂鞭炮,南方来的南老爷,便带着一帮随从和伙计,搬进了宅子。 进宅,上下内外检查一番,确认没有问题后,所有人第一时间围在院中的大杨树下,仰着脖子看机要组组长爬树摘桃子......错,是安装天线。 驻外站买宅子,首要的条件就是:宅院中必须要有至少一颗高大的乔木。 很快,做过哑光处理,被伪装成树枝的天线安装完毕。 与此同时,树下机要组的厢房里,发报机、手摇发电机等等一应设备业已调试完毕。 随着南望一声令下,嘀嘀嘀的发报声,在这个位面,在大武汉区域,传出了历史上的第一道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