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之所以如此痛快的就批了礼部的申请,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 这次科举的规模远胜从前,可以说是永乐一朝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科举,因为新税制的实行让很多人丢了乌纱,甚至是没了性命。 不过这不是夏原吉关心这件事的原因,他之所以如此上心,主要是源自于三天前的一封奏请。 云南吴王府发来奏请,说是云南正在进行改革,云南各地大部分的土司都被拿掉了,现在正值缺人之际,所以特地奏请朝廷遣派官员,填补云南的空缺。 这次科举的规模本来就很大,又赶上云南需要人,夏原吉自然就很上心了。 别看现在的朱瞻壑已经不在倭国了,但这个人的影响并没有消失,每年仍旧会为大明带来最少两成的赋税收入。 石见银山是个可持续性,而且时间很长的宝山。 皇宫,乾清宫。 夏原吉坐在朱棣赐的座椅上,看着面前的折子。 这不是奏请朝廷遣派官员去云南的那封折子,而是另外一封,但也同样是云南那边呈上来的,只不过没有在早朝上宣读。 奏折第一排就只有四个大字: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废除西南各部少数部族的土司制度,改为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的一种政策。 土,指的是土司,这个不用多做解释。 流,指的是朝廷派遣的官员,因为主张是让外地的官员治理少数部族,且定期更换,所以被称作是流官,也就是改土归流的流字了。 这就是朱瞻壑解决云南根本问题的办法,因为之前沐家在接管云南的治理工作时选择的是最快捷的办法,也就是保证土司的利益,让土司听话。 这就导致了云南虽然是归属大明了,也接受大明的统治了,但实际上根本的制度并没有什么变化,一旦以后大明的内部腐败,云南就是第一个暴起反抗的。 “你怎么看?”朱棣轻轻地敲着龙椅的扶手,看着面前的夏原吉。 姚广孝深居天界寺,除了僧录司之外的事情几乎不会插手,金忠又于今年四月病逝,这就让朱棣没什么能够在私底下谈论事情的人了。 不过总是会有些事情不能在明面上谈论的,这也就导致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和朱棣谈论这些事情的人。 在姚广孝深居天界寺、金忠病逝、文渊阁又出了那么大的弊病之后,朱棣下意识地选择了夏原吉。 只是他并没有注意到是什么才促使他定下了这个人选的。 永乐大帝,终究还是被情感给左右了,而且还不是第一次了。 “于公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儿。”夏原吉斟酌良久,才开口说道。 “世子殿下说的没错,有安南的前车之鉴在,如果云南的土司制度不废除,迟早有一天会步安南的后尘,这与我大明不利。” “此前,世子殿下提出了新的税制,云南也第一个开始实行。” “和我大明的官绅一样,土司也是新税制实行中为数不多的受害者,在加上土司制度害人不浅,所以世子殿下就趁此机会想要一举解决。” 说到这里,夏原吉就停了下来。 他只是个臣子,能说的话不多,说到这里就已经是极限了,再说的话就是逾越了。 其实就算只是说到这里,夏原吉还是逾越了,因为他话里话外都充斥着对朱瞻壑的偏袒,基本上每句话都是在阐述朱瞻壑这么做的优点,却对缺点绝口不提。 比如说,一次性处理太多的土司有可能会导致暴动。 比如说,一次性空缺太多的土司会导致大明官员青黄不接。 比如说,改革之后的云南,怕是朝廷就做不了主了。 人都是有情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例外,而有情感就代表着这个人不是绝对公正的。 就好比史书,种花家的历史一直都是当朝修编前朝的史书,在这种修编史书的人是推翻前朝统治的这种情况下,不公正就是难免会存在的问题了。 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那怕是也就只有亲历者才会知道了。 “所以,依你之见,可行?”朱棣沉默良久后才开口。 “陛下!”夏原吉站了起来,低下头,拱起双手。 “新的制度必定会伴随着阵痛,但这等同于刮骨疗毒,利大于弊!” …… 暹罗,底马萨司。 和以前总是跟随大军走在第一线不同,这次的朱瞻壑遥遥的缀在大军的后面,因为这次灭暹罗的主角注定不会是他。 “有多少人了?”朱瞻壑随口问着身旁的胡穂和金涯。 胡穂自从被调到云南之后闲了好几年,因为那个时候正赶上朱瞻壑远征倭国,没有时间去搭理他。 后来,随着金涯的到来,朱瞻壑才想起了还有胡穂这么个人,这才让他们去了安南,协助户部官员将那些流民给登记在册。 再后来,金忠病逝,金涯回京奔丧,不久前才返回安南。 “回世子殿下,就目前登录在册的人数来说,已经有七万六千七百一十二名男孩,三万一千一百零二名女子了。” 胡穗的记忆力很是不错,亦或者可能是他做事比较上心,在自己所负责的这件事上,他把数据记得很清楚。 “趋势呢?”朱瞻壑皱起了眉头。 对于这个数据,他有些不太满意。 “趋势还好。”胡穗翻了翻手中那像极了账本一样的东西。 “最开始在八百大甸司的时候有很多人都畏惧我们明军,这应该是殿下所带来的,所以当时愿意听从我们调派的暹罗百姓并不多。” “不过后来这种情况就越来越好了,毕竟从八百大甸司到这底马萨司,我们并不针对百姓,只有那些进入暹罗军队与我们大明对抗的人才会丢掉性命。” “最初一个县城只有百余人愿意报名,而现在,就这底马萨司而言,参与报名的无家女子和男孩能够达到三成左右了。” “那还挺好。”听到这里,朱瞻壑的眉头终于松开了。 “我已经派人传信回去了,后续的补给会跟上,好好的对待这些已经报名的女子和孩童,就当是立个标杆吧。” “好的。”胡穗闻言掏出笔舔了舔,借着口水侵染了笔尖上的余墨,在手中的名册上写了起来。 “金涯,你呢?”朱瞻壑转头看向了左侧的金涯。 对于金涯,朱瞻壑是真的想好好培养培养的,因为金涯的遭遇还的确是挺让人同情的。 本来就是个很普通的人,突然成了大明兵部尚书、靖难第二功臣的继子,以后还能继承金忠的家业,这不亚于一步登天了。 不过可惜的是,这就是一个很短暂的梦,而且最残忍的是直到这个梦境变为现实的最后一刻,梦碎了。 金忠的偏房在他病逝之前的三个月为他诞下了一个孩子,还是个儿子。 这种梦想的实现就在面前,但却无情破碎的感觉真的能够逼疯很多人,尤其还是这种一步登天的梦境。 不过,金涯的反应倒还好,比较平静。 “世子殿下,金涯有个不情之请。”金涯顿了一下,斟酌了一番,最终还是决定开口。 “有话就说。”朱瞻壑言简意赅。 就算是想要培养,他也不打算全身心的投入,对于不足以信任的人,他从来都不会倾注太多的心血。 对金涯的培养已经是他感情用事了,是为了报答当初金忠在陈谔、胡广等人弹劾他时挺身而出的回报。 “世子殿下,金涯想去倭国。” 金涯语出惊人,不仅朱瞻壑没想到,就连胡穗的动作也停顿了一下。 在如今的大明,倭国这两个字其实已经很少有人会提起了,不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不说。 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实在是太了解了,所以人们才会避讳莫深。 大明现在还有近二十万的大军常驻倭国,本来这二十万的大军的消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再加上过长的补给线,所以就算是对于朝廷来说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相比之下,每年能够产出百万两白银的石见银山好像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过,实际上这二十万大军的消耗并不多。 挖矿用的是倭国的青壮,这些人都是他们家里的顶梁柱,而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加起来的话,每年要消耗少说几万,多的时候能达到十万的矿工。 听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却很正常。 首先,过长的补给线对于明军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开矿一事上就会变得比较着急。 其次,在开矿这件事上用的并非是大明的子民,这就让明军没有心疼这种情绪。 最后,开矿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再加上前面二者相加,危险度成倍提升。 但是,这样一来又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 人都有劣根性,而倭人这个群体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青壮去矿上开矿,每年会有很多人回不来,没了顶梁柱的家庭就只剩下孤儿寡母,顶多再加上两个老人。 这样的家庭是最容易欺负的。 不过现在管理倭国的可不是幕府和天皇了,而是明军,为了能够更加长久地开采矿山,明军肯定会尽量的减少倭国所发生的乱象。 所以,每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明军就会介入,最终的结果往往就只有一个。 第一,明军来得及时,事情被很好的解决,而那些想要欺晦人家那些孤儿寡母的人都会被强行押去服徭役,也就是开矿。 而他们家中的财产也会被抄,成为明军的补给。 第二,明军来晚了,被欺晦的孤儿寡母要么背井离乡,要么消失于这个世上,那么明军同样会惩罚那些始作俑者。 最终,结果参考第一条。 所以说,现在的倭国对于大明百姓来说就是人间地狱,基本上等同于被金人攻破的赵宋,被蒙元人统治的汉人一样。 金涯想去这种地方,不仅胡穗大为震撼,就连朱瞻壑也没想到。 他的确是想把金涯给培养起来,而且最好还是培养成一个出色的将领,但倭国…… 不是个很好的地方。 朱瞻壑能够顶着杀神这个名头在大明混的风生水起,不代表别人也能,因为这个别人大多都缺少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身份,皇室宗亲的身份。 “想打仗了?”朱瞻壑笑了起来,因为他理解金涯的想法。 “不敢欺瞒世子殿下。”金涯低下了头,并没有否认。 “这是好事儿。”朱瞻壑点了点头,但回答却让金涯很是失望。 “不过倭国不行,那里不适合伱,别说是你这个没什么经验的人了,就连柳升等人都被朝廷撤回了。” “倭国那边是属于涸泽而渔,所以在方式上会有些激进,你要接受的不是这种形式的锻炼。”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会有机会的,现在你就跟着沐二叔学习吧,最起码要知道一个武将在除了指挥战斗之外还需要做些什么。” “谨遵世子殿下的命令。”金涯有些失望,但还是相当顺从地接受了朱瞻壑的安排。 朱瞻壑见状只是笑笑,也没有多说什么。 他的计划已经铺开了,李成梁等人的商队已经于月前返回了云南,将上次带走的土豆种子都以高价卖给了德里苏丹各国。 没错,是各国。 德里苏丹虽然是后世白象的名字,但实际上现在的他们已经不是中央集权的统治形式了,而是类似于倭国的那种形式。 本来内部争斗就很严重,再加上高产的特性,李成梁等人的商队在给德里苏丹带去土豆的同时,也带去了腥风血雨。 就连李成梁等人的商队也受到了不小的波及,但相较于高收入来说,这都是值得的。 哪怕是卖土豆的钱不全都是他们的,但朱瞻壑给他们的也足够多了。 现在,李成梁等人的商队已经带着第二批次的土豆种子出发了,目的地依旧是德里苏丹。 虽然蜀身毒道能够直达地中海,但对于一个商队来说这还是太过危险了,而且德里苏丹紧邻帖木儿帝国,所以能够将土豆带去德里苏丹也就够了。 对于这种高产的粮食,帖木儿帝国肯定不会干坐着,到时候肯定会在帖木儿帝国和德里苏丹的边界发生点儿什么。 而帖木儿帝国又紧邻奥斯曼帝国,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敌人,所以奥斯曼帝国也不会坐视帖木儿帝国坐大而不理不睬。 到时候,一切就都会顺理成章。 就算是不能,在朱瞻壑的推动下,难度应该也不会很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