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落山,月亮和星星就成了唯一的光源。 但是今夜的撒马尔罕,是真正的做到了“灯火通明。” 不对,只有火,没有灯。 “世子殿下……” 祝三凤拎着一个水囊走到了朱瞻壑的面前,伸手递了过去。 “军阵中喝酒,你胆子可是不小啊。”朱瞻壑打开水囊,笑着说了一句。 军中不得饮酒,这是规矩。 但现在,别说是祝三凤了,就连朱瞻壑都有一醉方休的冲动。 从自己出征……不对,是从自己的谋划初步见效的时候开始算起,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死了多少人了? 朱瞻壑不知道,也没有办法计算,他只是知道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所剩最少也超过一千五百来万的人口。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减少。 在朱瞻壑的想法中,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多了,还得再少点儿才行。 减少到多少呢?朱瞻壑也没有个具体的数字,不过在他看来,有个百万人就够用了。 统治,这个问题他不想,他想要做的就是挖一条运河,至于挖完了运河以后…… 他们爱怎么死怎么死。 “简笑呢?”朱瞻壑突然想到了简笑。 “他带人在撒尔马罕的出口堵着呢,怕有漏网之鱼。”祝三凤看向了仍旧在熊熊燃烧的撒尔马罕。 在白磷的帮助下,这场大火会燃烧得很彻底,但同样的,白磷附身的火焰会让人感受到极端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不顾一切地寻求一条活路。 “不知道郑和那边怎么样了……”朱瞻壑遥望着西方,语气有些感慨。 帖木儿帝国名存实亡,奥斯曼帝国举国迁移,这块地方做主的人就是他朱瞻壑了。 “三凤。”恍惚了一下,朱瞻壑回过了神,转头看向了祝三凤。 “这里,以后就要交给你了。” “殿下……”祝三凤怔了一下,随即带着些许不解地问道。 “三凤不知道您的想法,但三凤也知道,您为了今天筹谋了七载,甚至可以说是更久,可以从让我们去取粮种的时候开始算起。” “可是现在,目的即将达成,您却要离开?” 祝三凤并没有询问的意思,或者应该说她并不是在探寻朱瞻壑的想法,她只是觉得朱瞻壑为了这件事谋划了很多年,她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朱瞻壑放下这件事去处理的。 毕竟跟了自己七年多,祝三凤早就成了朱瞻壑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不仅她了解朱瞻壑,朱瞻壑也很了解她。 “我还有事情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撒马尔罕的大火仅仅只燃烧了一天半,因为撒马尔罕的建筑风格和习惯都和中原不同,再加上地处沙漠边缘,这就导致这座城市鲜少有木质结构的房屋。 不过一天半的时间,再加上有白磷的辅助,撒马尔罕城内,朱瞻壑想让其消失的都已经消失了。 剩下的,就是一座空壳。 现在,这座空壳还不能扔,未来它还要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这里会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中转站。 军事和商业双重意义上的中转站。 三天之后,祝三凤被留在了撒马尔罕,巴里黑也被朱瞻壑交给了她管理,而朱瞻壑则是带着简笑离开了。 现如今的帖木儿帝国其实真的没啥好说的。 帖木儿帝国曾经盛极一时,什么花剌子模金帐汗国都曾经被迫对他低头,但其实让人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帝国竟然主要坐落在高原和沙漠上。 相反,坐拥黑土地的中亚平原,金帐汗国却没有帖木儿帝国强盛。 而现在,帖木儿帝国天灾和人祸并存,原本就荒凉的地方现在更加荒凉了,原本喧闹繁华的城市现如今也已经陷入了死寂。 朱瞻壑之前说的没错,一旦战争开始,最先逃跑的就官员和商人。 在撒马尔罕,通过巴里黑的补给,朱瞻壑带上了足够的粮草,一路向西。 沿途他一边收拢难民,一边清扫着因为天灾和人祸被迫落草为寇的强盗。 六月二十,朱瞻壑终于是见到了他拿下帖木儿帝国的最大功臣:郑和。 说郑和是拿下帖木儿帝国最大的功臣,这其实不是在胡说,也不是在嘲讽,而是事实。 如果没有郑和的突然出现彻底阻隔了沙哈鲁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联系,撒马尔罕不会那么轻易地就拿下来。 “郑和拜见世子殿下。” 见到朱瞻壑的第一面时,郑和愣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通过简笑和朱瞻壑的服饰才真正确定了朱瞻壑的身份。 原因无他,这七年里,他几乎连朱瞻壑一面都没有见到过,而朱瞻壑这个年龄段的少年又正是发育的时候。 出征在外,长时间没有打理,胡须也冒了出来,让郑和有些难以辨认。 “郑指挥使免礼。”彻底脱离变声期的朱瞻壑,再加上这两年的历练,声音已经有了一个男人真正的感觉。 “此番能够拿下帖木儿帝国,郑指挥使可是立了大功的,等回去之后我会帮你向爷爷请功的。” “多谢世子殿下。”郑和先是躬身拜谢,然后才在朱瞻壑的搀扶下起身。 “功劳就不必了,郑和奉皇命出使西洋,若是没有遇到也就罢了,既然遇到世子殿下为国征战,那自然是要出一份力的,这是我大明臣子的本分。” “只是容郑和多一句嘴,世子殿下这么做是不是有些……” 朱瞻壑仍旧是满脸笑意,但简笑的眉头却皱了起来,双眼中散发出阴鸷的寒光。 多久了? 从永乐九年朱高煦就藩开始,就没有人违背过朱瞻壑的命令了,更没有人敢这么谈论朱瞻壑,还是在当着朱瞻壑的面。 简笑已经习惯了朱瞻壑的说一不二,也习惯了朱瞻壑一人做决定的情况,现如今,听到郑和这么说,简笑的心里当即就有了不适的感觉。 倘若是换一个人,简笑还会当做是劝诫,是为了朱瞻壑好,但是,这个人偏偏是郑和…… 是太子的人。 “郑指挥使这话有点儿意思……”朱瞻壑满脸笑意,似乎是毫不介意郑和的话。 “合不合适暂且另说,不知道郑指挥使觉得我的做法是否有效?” 郑和闻言默然。 有效吗?这是肯定的。 现如今,朱瞻壑几乎已经成了大明武将最向往的那个人,不仅是因为朱瞻壑屡立战功,为大明打下了大片的疆土,更是因为在朱瞻壑的手下,从未有过纰漏。 在朱瞻壑之前,朝廷几乎是年年有仗打,但是年年打不完。 草原、安南、倭寇…… 一个又一个敌人不停的骚扰着大明,唯有朱瞻壑,只要出手,就绝对不会有后患。 但郑和要说的显然不是这个,而是朱瞻壑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 还有就是……朝廷现如今的势力格局。 以往,虽然太子党和汉王党互相攻击不断,朝廷的局势看似是成了双方争霸的局面。 但实际上,太子党的地位一直都很稳固,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可是现在呢? 现在的朱瞻壑,郑和已经找不到词来形容了,因为朱瞻壑现如今的实力甚至要比当年决定起兵靖难的朱棣都要雄厚。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朝廷的实力还是占据上风的,靖难之役说到底是一场长达四年,以弱克强的战役。 但是现在的朱瞻壑实力可并不比朝廷弱,朝廷中不仅有不少武将都是朱瞻壑的拥趸,甚至有部分的文官也是如此。 甚至,朱瞻壑的实力还要远超朝廷。 在郑和看来,这是不安定的先兆。 “郑指挥使,有些话,如果是接不回来的话,那还是不要说的好。” 看着默然的郑和,朱瞻壑笑了笑,语气里充斥着满满的嘲讽。 “况且,这话,天底下有大把的人可以说,也有大把的人不能说,而郑指挥使你就是不能说的人。” “朝廷的情况你比我这个自迁都后就没有进入过中原的人更加清楚,如果不是我,郑指挥使你这次还能不能率船队远航西洋还是一个未知数。”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郑指挥使还得感谢我呢。” 朱瞻壑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来了一张舆图,摆在了郑和的面前。 “我决定,对这些难民进行以工代赈,让他们去挖一条像我们大明的大运河那样的河。” “等到下一次下西洋,郑指挥使就不需要在刺撒和阿丹继续向南了,而是可以从那里向西北而行,直接插入你之前从未探索过的地方。” “说不定,你还能去你心目中的圣城逛一圈。” 说完,朱瞻壑将那张舆图塞到了郑和的手里。 他说的,自然是苏伊士运河,而郑和是一个前程的慕思临信徒,心目中的圣城就在进入苏伊士运河之前的红海西北岸上。 看着舆图上醒目的标点,郑和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于公,朱瞻壑给远洋宝船队提供了一条新航线,可以更好的宣扬大明的国威,也更利于郑和前往更远的地方。 于私,朱瞻壑给了郑和希望。 那座圣城,郑和很早之前就想去了,但由于身负远洋的重任,郑和从四次远洋开始,先后三次都有机会去圣城,最终却因为远洋任务不得不放弃。 这下子,郑和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朱瞻壑。 “好了。”见郑和愣住,朱瞻壑拿过其手中的舆图,将其叠好,塞到了郑和的胸口里。 “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无论能不能行,郑指挥使你这次都没有机会去你心目中的圣城朝拜了。” “所以,我们来说说眼下要做的事情。” “世子殿下请说。”郑和到底是一个虔诚的慕思临,在知道朱瞻壑极有可能帮助他完成去圣城朝拜的梦想后,他的态度变好了不少。 “这次,我可是要搭你的顺风船了。” “这……”郑和闻言一怔,随后带着几分试探小心翼翼地开口。 “不知道,世子殿下您是要回哪里?” “自然是香州府。”朱瞻壑莞尔一笑。 他知道郑和在想些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