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家兄朱由校

兄弟同心 第三百九十六章 从善如流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13951 2024-06-07 02:48
  “修建门头沟直抵京城的铁路,熟铁全部用来建设铁轨,另外在枕木下加铺了小石子,还有……”  “算出来了吗?需要用多少熟铁?造价几何”  军备院内的一处院落里,朱由检在得知第四版蒸汽机即将应用的时候,他马上就为了准备了起来。  他忐忑的听着算盘敲打声,而负责敲打的则是三十名翰林博士级别的科研人员。  毕竟能从燕山几十万人挤到这里,因此对于军备院的韩林博士来说,这种计算过于小儿科。  “需要用二百三十万斤熟铁,加上枕木、石子,一万人的人工,轨距四尺五,工期两个月,全长三十八里,合计三十五万两银子。”  三十八里的平原铁路,对于灾民遍地,继续基建的大明来说可谓小儿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材料的准备妥当。  “国朝去岁熟铁产量多少?”朱由检背负双手,侧头看向王承恩,而王承恩则是快速回答道:“应该是一万万两千万斤。”  “每里约六万斤熟铁……”朱由检转身离去,王承恩连忙跟上。  他跟在朱由检背后,而朱由检则是自言自语道:“这么说来,国朝的熟铁,每年只能建造两千里铁路?”  两千里铁路自然不少,但对于朱由检来说太少。  修建京城经太原、西安、抵达嘉峪关的铁路是四千里。  修建西安经汉中、成都、昆明、直抵陇川的铁路是三千六百里。  修建京城走长城外,经过朵颜、大宁、而抵达沉阳的铁路是一千四百里。  修建昆明直抵交趾最南部占婆府的铁路则是两千五百里。  最后一条从京城经过山东、抵达南京,最后目的杭州的铁路则是两千二百里。  这五条铁路,便是大明眼下急需的铁路。  第一条决定了大明西征,第二条决定了收复缅甸,第三条则是开发东北,第四条则是南北贯穿,第五条则是掌控江南。  五条铁路,一共是一万三千七百里。  按照大明的熟铁产量来说,似乎七年的时间就能将其全部修建成功。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地理复杂,恐怕七年过去,五条铁路只能修通最短的那一条。  这么看来,大明的铁料实际上是足够的。  然而,朱由检不可能一条一条的修建,在各省大旱洪涝,四处灾害的时候,以工代赈来解决灾民生存问题是他要做的。  什么东西最能拉动就业?无疑是大基建。  尤其是大明这种轻工业市场已经饱和,只能向外开拓市场的王朝而言,只有大基建才能解决天灾下的就业问题。  这个天灾还有十四年才结束,而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十四年里完成大明急需的大基建。  大基建的拉动,也代表新货币的推行,以及银行业的崛起。  五条铁路不是大明的极限,而第四版蒸汽机的运用,会让矿产和治金的产量节节高升。  “第四版蒸汽机的一些零件工厂准备筹建吧,先从御马监调五十万两流水银投入门头沟。”  “等四月小西洋和瀛洲的金银运抵国帑,再从国帑调三百万两银子,等第四版蒸汽机投产建设,立马将其投入辽东的鞍山、奉集,北直隶的迁安,还有……”  朱由检说出了十几个地名,涉及的便是大明本土的十大铁矿和海外的十大矿脉。  例如辽东的鞍山铁矿,以及奉集县的本溪铁矿,还有迁安铁矿,四川的攀枝花铁矿,南直隶的马鞍山铁矿,和南京的梅山等等……  总之涉及的省份有十三个,需要建设矿区的有十九个,基本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各地各自修建通往河运、海运码头的铁路,里程数报上来,用各地的铁矿制造铁轨先行建设。”  朱由检下达了令旨,这代表第四版蒸汽机运用,和运铁铁路的建设开始。  不过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朱由检还需要增加矿工规模。  只是挖矿毕竟是危险劳动,大明本土可以搞基建来创造就业,但海外不需要……  “瀛洲、旧港,交趾,小西洋,南昆仑,南州……”  朱由检念出了三省两司一州的地名,并说道:  “三省人口太多,让各省布政使准备一下,将各省囚犯派往矿区工作,其余诸如水泥场、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雇佣本地人,工钱按照当地的工钱制定。”  “当地如果矿区不够,就迁移囚犯前往南昆仑从事金矿挖掘。”  “奴婢领命……”王承恩应下,而朱由检也说道:  “自行车、钟表、玻璃等工厂可以筹建了,先前毕懋康的话你也听到了,这些东西的成本已经降低,你回去后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朱由检说的这三杨,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几种技术,尤其是自行车和钟表,天启二年朱由校就已经做出来了,只是苦于当时的造价太高而没有推广。  哪怕现在,自行车造价也在二两银子,钟表一两三钱,琉璃厂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户造价高达三百文。  这些东西当时注定是贵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后,毕懋康估计的是,自行车价格会跌落到九百文,钟表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虽然还是有些贵,但已经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东西了。  尤其是自行车,在驴价都三两银子的局面下,不吃饭不喝水的自行车简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云贵之地,工人工钱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个月就能买下一辆自行车。  加上各省都在兴建府道,水泥府道运用过后,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骑一天也能骑出六十里。  经过训练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骑出一百五十里的成绩。  这还是大明的橡胶行业不发达的缘故,不过徐霞客从欧洲商人手里买回了许多橡胶种子,这些橡胶种子在八九年后会成片的在旧港崛起。  届时估计轮胎也会变得更类似后世轮胎,一日骑行二百里不在话下。  哪怕没有火车,自行车部队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京城赶到大明最西的嘉峪关。  自行车部队虽然听上去有些滑稽,但在这个时代,明军一旦装备,那可以说人均马步兵了。  九十几万的马步兵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当年复辽之战,努尔哈赤靠几万马步兵把辽东二十几万步兵耍的团团转,如果不是明军有上直四骑卫和两万辽东骑兵,努尔哈赤说不定真的能戏耍一遍明军,然后从容撤退。  复辽之战还是朱由检掌兵以来,第一次面对机动性比自己高的敌人。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虏也不过苟延残喘,但心里那根刺终究拔不掉。  只要火车能够把物资运抵嘉峪关,明军自行车部队就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直捣西域,饮马尹犁河。  因此自行车场的事情,朱由检尤为在意,因为这代表一个庞大的市场。  哪怕只有一千万人购买它,也能创造出十几万人的轻工产业。  “奴婢明白,请殿下放心。”  王承恩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不过应下后他却询问道:  “殿下,这些商品的定价……”  “自行车卖一两五钱,钟表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检不假思索的回答,并不觉得定价很高。  成本价是成本价,但运费和人工也需要钱,况且眼下的人工费用因为大旱而变低,等大旱结束后,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会那么容易,届时自然得涨工钱。  定工价,是大明进入工业革命后朱由检要做的事情。  在国营工厂占据市场最少六成的情况下颁布《劳动法》,保障工价,给予工人尊重是大明进入工业革命后要维稳的第一步。  如果大明爆发内乱,工人和农民必然会是日后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没有人蛊惑他们。  给予他们尊重,保障工价,也算是给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后一点颜面。  哪怕只有一成人记住《劳动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体面。  目前大明的轻重工业容纳了二百多万工人,顶多也就2%的工人占比,算上民间,顶多5%。  更别提这5%里大部分是纺织、茶叶、糖类等加工行业了。  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市场会让他们的工作不稳定,想要他们稳定就得建设工厂来收容就业。  大明的人口占比世界太多,注定不会像欧洲各国一样,出现大占比的工人阶级,但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朱由检只能尽可能把劳动力吸纳进入比较稳定的工业体系里,每增加一个固定工人,就会减少一个农民,增加六亩平均耕地。  增加一千万工人,大明就会多出六千万亩平均耕地,剩下的一亿三千万农民,每个人最少能多分半亩地。  中农经济要建立起来,工业经济也要建立起来。  朱由检要好好的利用剩下的这十四年大旱。  “殿下,这个不能这么弄……”  “为什么不能弄?”  “这么弄会爆炸的……”  “噢……这样啊……”  走到拖拉机研究院门口,朱由检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朱慈燃和王徵声音。  他心里升起不好的预感,连忙走入其中,随后便看到了脸上白一处黑一处,两手满是污渍的朱慈燃。  他坐在一个椅子上,面前的桌子摆满了蒸汽机的零件,而朱慈燃正在拿着螺丝刀进行组装,旁边的王徵一脸无奈。  “定国呢?”  朱由检疑惑回头,看向了门口的锦衣卫,而两名锦衣卫则是低头道:  “他说军备院没什么好逛的,返回马车读书去了……”  “怪不得……”听到这话,朱由检无奈看向朱慈燃。  这小子还没发现他,整个人沉浸在组装蒸汽机的氛围中。  朱由检都走到了他身后,他还在摆弄手里的零件。  “先生,这蒸汽机这么小,它的马力能催动拖拉机吗?”  “这……”王徵看向朱由检,欲言又止,而朱由检则是轻抬下巴,示意让他说。  “马力不足是自然的,这个只是模型机,实际的农用蒸汽拖拉机,大概有五尺高,四尺宽,七尺长,重两千斤……”  “不过这种拖拉机是用车拉到田地里,然后安放在田头,用钢丝绳远远地牵引在田里翻耕的犁铧。”  王徵见朱由检示意,便只能和朱慈燃说了起来,而朱慈燃一听,顿时惊讶道:  “这么笨重?那人要怎么运过去?再说它能犁多少亩地,废多少炭水?”  “会在它下面安装轮子,然后用马拉拽过去,一日犁地二十亩左右,烧炭一千斤,废三百斤水,需要三个人操作。”  王徵很有耐心的解释,而朱慈燃听后则是高兴道:  “那如果有这种……”他掐了掐手指头,接着继续高兴:“有四千多万台,大明的地就可以种完了对吧。”  “是倒是这样,但……”王徵面露难色,而朱由检则是趁机说道:  “燃儿,不能空想,你想想一千斤煤需要多少银子,百姓一亩地收入又有多少银子,一台机器又需要多少银子,百姓能不能买得起。”  “齐王叔?!”朱慈燃被吓了一跳,但见自己没挨骂,连忙想了想。  虽然他算不太清楚,但也知道一亩地正常来说,交税之后只有九百文的收入,而二十亩地便是十八两银子。  一千斤煤大概是一两银子,百姓还能到手十七两银子。  “齐王叔,百姓去了炭水钱还能赚十七两银子!”朱慈燃自以为高兴的炫耀,而朱由检却转头看向王徵:  “这样一台机器造价几何?”  “这……造价一百五十六两……”王徵如实说出了机器的造价,而朱由检则是看向了朱慈燃:  “一台机器造价如何,加上运费最少得卖一百六十两银子。”  “我朝如北直隶,每户田地不过十五亩到二十五亩之间,哪怕一户五口人,十五亩耕地,一年也不过岁入十三两五钱银子。”  “也就是说,一户百姓需要不吃不喝近十二年,才能买下这样的一台机器。”  “啊……”朱慈燃听了咋舌,而这个时候门外传来的脚步声。  李定国一路小跑进院,身后跟着锦衣卫,原来是锦衣卫去传来了李定国。  “李定国!”  见到李定国来了,朱慈燃连忙跑了过去,和他说起了朱由检的问题。  李定国毕竟在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他比朱慈燃懂得更多,底气十足的对朱由检道:  “殿下,一户百姓买不起,但一村百姓买得起啊!”  “春耕翻地一般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一台机器可以翻二十亩,半个月就可以翻四百亩。”  “一户百姓十五亩田地,二十六七户人家就有四百亩田。”  “二十六七户人家凑一凑银子,肯定能买得起,每村可以买三四台。”  “嗯嗯!”朱慈燃连忙点头,骄傲的模样,不知道的以为刚才的话是由他说出来的。  “你们啊……”朱由检瞧着他们的样子,有些忍不住笑道:  “会思考就行,诚然如你们所说,一户买不起,但一村可以买。”  “不过想要团结一村的百姓可不容易,所以朝廷要做的便是帮村民买机器。”  “帮买?!”李定国略微惊讶,毕竟他听到了这机器的价格。  大明八九万个自然村,上万集镇,一千九百多县,便是如朱慈燃所说的,八亿七千万亩耕地,最少需要四千多万台机器。  这四千多万台机器,朝廷得支出近七十亿两银子……  这么多银子,李定国想都不敢想,而站在朱由检身后的王徵和所有翰林博士都纷纷咋舌。  别说四千多万台,便是四十万台都能把大明的国库掏空。  “帮买,但不是全买。”朱由检看着众人表情,无奈叹气道:  “大明八九万个村子,朝廷满足不了每个村子五六台,但放置两三台还是可以的。”  “别以为都得满足才是对百姓好,哪怕只有两三台,也能缓解百姓的很大压力。”  “况且机器的价格是可以通过科研降下来的。”朱由检话里这么说,但他之所以要给百姓配备机械,并不是简单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说白了,他是要让工业的力量给天下人都看到,让天下人都放弃工业是“奇淫巧技”的这种落后想法。  另外这二十几万台机械下发后,朝廷难道真的只亏不赚?  怎么可能呢……  且不提这二十几万台机械可以释放上千万劳动力,单单这二十几万台机械所用的煤炭,就足够刺激煤炭行业。  皇店的煤炭成本价是十文十五斤,卖给百姓是一文一斤,十斤能赚五文钱。  二十几万台机械百姓可不仅仅在农忙的时候用,开垦新地也会用上。  这样低廉的成本价,百姓只要发现它皮实,那就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把它用来开垦新地。  这样的一台机器,一年哪怕能开垦五亩地,对于百姓来说也是划算的。  到时候几十亿斤煤炭的需求会让御马监赚的盆满钵满,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回本。  不过,怎么建设,这个还需要看王徵和他背后的科研团队。  因此,朱由检将目光放到了王徵的身上,继而道:  “转速和功率的问题解决,需要多久?”  “大概……三个月能解决。”王徵说完,但又继续说道:  “解决之后,拖拉机的重量估计可以降低到一千六百斤,与其配套的收割机、耕耘机、平整土地机械、深松机、播种机等人力操作机械也已经研究完毕。”  “只要殿下您下令,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蒸汽机工场和农用机械工厂。”  “下官算过,五十万两就能投建一个年产一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三百台工业蒸汽机和一千台农用蒸汽机。”  王徵的话让朱慈燃和李定国,以及四周所有人都看向了他,毕竟如果朱由检不支持,那蒸汽机工厂很难建设。  朱由检听到造价后也有些咋舌,他以为投入五十万两建设蒸汽机工厂已经是大手笔了,然而事实证明工业起步确实费钱。  大型高压蒸汽机主要作用于轮船和火车,而工业蒸汽机则是作用于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蒸汽机则是不用多说了。  这样的产量,显然不符合朱由检想要的工业进步速度。  尽管知道投入大笔金银会导致地方通货膨胀,但大明眼下没有太多本土财政可以使用,所以朱由检只能对王承恩道:  “把蒸汽机工厂建设用的五十万两提高到三百万两,在门头沟、密云、延庆、太原、遵化、保安六地各自建设六个工厂。”  朱由检选的这几个地方,都处于环山的河谷平原,因为这样比较容易保密。  “奴婢领命……”  王承恩应下,随后提醒道:“是否要知会万岁?”  “自然……”朱由检点了点头,第四版蒸汽机这种大事他必然要告诉自家皇兄。  六个工厂,代表的是每年六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一千八百台工业蒸汽机和六千台农用蒸汽机。  虽然农用蒸汽机的速度比较慢,想要实现朝廷为八九万个自然村买单的想法需要十几年。  但工厂这种东西,建的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提升的越多,产量就会越高。  更何况,朱由检日后每年都会下令建设蒸汽机工厂,因为蒸汽机代表的是工业产能。  由此一点,就能看出大明的体量有多么庞大。  英国本土在一八二五年的工业需求不过一万五千多台蒸汽机,而大明这边八千多台只是起步。  人口和疆域代表了需求,大明的需求比英国旺盛十几倍,在内燃机出现前,大明最少需要上百万台蒸汽机才能满足自身需求。  不过在朱由检看来,大明的蒸汽机恐怕没有达到一百万台就要跨入内燃机时代了。  想到这里,他看向了王徵,不免对其抱有希望道:  “第四版蒸汽机研究结束后,你分心研究一下内燃机吧,课题和大概理论你应该都看过了。”  越近现代的科技产物越繁琐,朱由检对内燃机的记忆,只记得自己车坏去修车时见到的汽车发动机,以及基础的活塞知识。  这些知识自然不可能启发出内燃机,但基础的原理可以。  能熬到第四版蒸汽机出来,朱由检以及很满意了,第四版蒸汽机以及足够大明的需求了,再往后的话,除了农用蒸汽机的进步,不然朱由检不会太关心。  他比较关心自己离开大明前,能不能看到内燃机的出炉,哪怕是初始版本。  “内燃机这个课题,我们浅浅了解,但资料太少了,仅仅知道原理恐怕……”  王徵面露难色,而朱由检见状也释然了,安慰道:  “蒸汽机能跨入第四版已经不错了,等你们彻底解决它的所有问题,朝廷会有丰厚封赏的。”  “谢殿下……”听到这话的王徵作揖回礼,而朱由检看了一眼旁边的朱慈燃和李定国,转身才道:  “去看看其他的科研课题吧……”  说罢,他走向门口,而朱慈燃和李定国见状也连忙跟了上去。  王承恩拿出手帕让朱慈燃擦了擦手,随后几人逛了军备院的所有科研院所。  总的来说,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各项科研都有进步,而第四版蒸汽机诞生后,除了交通和工业、农业上的进步外,或许最大的进步就是军工。  朱由检特意看了一眼还在研究中的后装枪车床,尽管车床还没有实验通过,但军工院的人都知道,它的运用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车床和第四版蒸汽机运用,那明军以一敌百,一万人横扫西域和漠北恐怕就不是妄想了。  面对正在矫正的车床,朱由检想到了东北的建虏:  “最好一年内解决问题,明年投产,我希望在扫北的时候能看到它在战场亮相。”  “殿下放心……”毕懋康作揖回礼,而朱由检见状也转身离开了军工研究所。  科技的变革会让大明的变法更为顺畅,士绅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这样的时代更迭,朱由检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