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山的白土,李昊经过详细确认,确实是高岭土无疑,储量不但丰富,还发现了石灰石、铁矿、沙石和黄沙等资源,储量同样巨大,此处将是唐国未来的资源重地。 李昊干脆留了下来,让郑山调来一批工匠,开始探讨窑口的建造。 李昊有思路,了解工艺原理。工匠懂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道答案反推过程,比从零开始容易的多。 耗时一个月,李昊对实验窑口改动数十次后,终于符合了所有要求。窑口不但要保温,通过输风断氧手段,窑口必须能调控散温。虽然无法测验最高温度,但绝对超过了一千度,烧瓷应该足够了。 这段时间,李昊已吩咐劳工做好了前期准备,像淘洗池和陈腐池早已建成。高岭土必须粉粹淘洗后,再放入陈腐池发酵才能使用,发酵可以提高瓷泥的粘性。再之后的工序就是练泥拉胚,有点像小时候玩的和尿泥。 转盘刮片等工具,工匠也已准备好,李昊玩得不亦乐乎。 此处劳工都是附近村民,李昊干脆选了三十人,准备培养为拉胚师傅。另外又从工匠中选了三个负责窑厂,分别是张章、胡铁和赵宗。 烧瓷是个技术活,这三人做事比较机灵,有了这些天的经验,未来开窑烧瓷,他们都是技术骨干,开枝散叶全靠他们。 初学拉胚肯定是歪歪扭扭,李昊也不例外,上手做了几天,慢慢就有了感觉。 第一窑是试窑,李昊没想弄的多精美。只做了一些茶杯和碗,两件器型都是敞口,比较简单容易。大家一起上手,用了三天时间,总共做了三百个泥胚。 正值初秋,泥胚放在阴凉通风处,两天时间就干了。 至于釉料,这块他熟,这是李昊的专业领域。 此地高岭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等等都不缺,这些正是做釉料不可或缺的材料。闲暇时,李昊就把釉料调配了出来。不过,只是试窑,所以也没调配彩釉,只是简单的白釉料。 把干泥胚上釉,全部搬进窑中,这第一窑自然是李昊点火。 随着火越烧越旺,李昊也不禁开始期待起来。 李昊不知道要烧多久,只知道不需要一天。第一次烧窑,他准备烧十五个小时,先看结果如何,总结经验,根据泥胚变化,再延长或缩短时间。 前面小火预热,中间大火成型,后面灭火冷却,这些基本原理,李昊还是清楚的。 此时是下午五点左右,烧窑要到明天早上八点。 今晚注定是个无眠之夜,不但李昊,劳工和工匠也一样,大家都很好奇,国君花了这么大力气,到底能烧出什么玩意儿。 照看炉火是个细致活,李昊不敢大意。窑内温度达到高温后,维持温度平稳很重要。 如今没有测温设备,只能通过洒水,根据水的蒸发快慢来判断。蒸发慢了就是温度降低了,蒸发快了就是温度上升了,依此来调节火势。 一夜未合眼,李昊选中的三个工匠,更是眼睛通红。国君看重他们,让他们负责窑厂,以后烧窑就是他们的活。如此机遇,他们自然不敢分心。 早上六点,开始降温。 李昊让劳工打开火盖和风门,窑内温度开始缓慢下降。两个小时后,窑内温度已经能够承受。 “开窑。” 随着李昊的命令,劳工们上前打开了窑门。 李昊深吸口气,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卧槽!” 第一次试窑,成绩有些惨不忍睹,只见三百件泥胚碎了一地。 有胎体太厚,没有完全结晶的泥胚;有胎体太薄,烧出黑瘤的泥胚;有胎体厚薄不均,部分结晶部分未结晶的泥胚;还有完全结晶,器体却开裂的泥胚; 三百件泥胚,一眼望去基本全残。不过,其中有七件泥胚却显得与众不同。七件泥胚三只碗四个杯子,除了一只碗上有些黑点,其他器体都是光滑圆润,莹白无暇,有些像定窑瓷。 不得不说,李昊在拉胚上很有天赋。这七件瓷器,其中有三件是他制作的泥胚,因为只有他留了款,一个简体唐字。 这次试窑可以说很失败,三百件只成功了七件,成窑率百分之二。但是,毕竟是初次烧窑,第一次能出七件瓷器,李昊已经相当满意了。 当李昊把七件瓷器取出后,劳工和工匠们都惊住了。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东西,自然光下的瓷器,表面反射出幽幽荧光,圣洁精致,白润无瑕,完全和脏兮兮的泥巴联想不到一块,但奇迹就这么出现了。 所有在场的人,不但觉得这是奇迹,更加认为这是神迹。 不知从谁开始,劳工们一个个跪了下来,随后工匠们也跟着跪了一地。 “天佑唐国,神物降临。国君万岁,唐国万岁。” ...... 从这一天起,李昊不但是唐国国君,还多了个神的身份。而且,此言越传越烈,越传越远。故事传到最后,李昊甚至成了天神转世,为了拯救百姓下凡而来,还带来了天神使用的神器,让李昊有些苦笑不得。 其实不怪古人愚昧,根本原因在于对世界认知不足,不理解的事情只能神化,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也会推波助澜。 三皇五帝时期,不管是部落图腾,还是重大事迹皆有神化痕迹。 黄帝是被彻底神化的人物,黄帝是有熊氏,传说其化身为黄龙,白日飞升而去。 夏朝始祖鲧是黄帝之后,夏朝为了宣示自己的正统性,更是演化出了一个体系。传说鲧、禹治水时曾化身为熊,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用刀割开里面出现一条黄龙,而这黄龙象征着禹的正统身份。 商朝的图腾是玄鸟,一直以玄鸟后裔自居。商朝的始祖是契,契的母亲是有娀氏,曾曰有娀氏看到玄鸟下蛋,因此怀孕生了契,所以契成了商的首领建立了商朝。 周朝则以凤鸣岐山宣导统治的正统性,岐山是周朝发源地,凤凰是瑞兽祥鸟。因为凤凰来到岐山鸣叫,所以周朝被上天承认,周伐商更是上天之意。 一个小插曲,倒让李昊生出一些灵感,不过一时理不清头绪,暂时放到了一边。 有了第一窑成果,李昊带着大家分析了七件瓷器的特点,从练泥手法,陶泥软硬,胎体薄厚,器型结构,温度掌控等方面总结了经验。 后面又陆续试烧了两窑,可能是大家拉胚越来越熟练,泥胚厚薄越来越均匀,火候控制也越来越纯熟,成窑率在稳步提升,第三窑甚至出了三十多件成品,成窑率达到了百分之十。 这条路走通,李昊也松了口气,后面无非就是增加熟练度而已。随后,李昊开始着手烧制各种瓷器样品,茶具、笔洗、花瓶、盆碗等等。有了这些样品,工匠们以后照着烧就行了。 所有样品瓷器全部烧出来,将近用了半个月时间。 后面一个星期,李昊开始整理烧瓷工序,同时把制釉,颜色调配,上釉方法等教给了张章几人。 时间过去两个月,纸张已开始大量出产。这可不是莱芜小院里的小打小闹,纸坊当初招工一千人,如今产量很可观。 李昊调来一批文房四宝,让工匠们使用,还教授了一些花鸟虫鱼的简单画法,以及一些名诗名言汇集成册传给了张章几人。这些人工序熟练后,窑厂就可以扩建了。至于以后能烧出什么样的瓷器,全靠这几人自己摸索。 窑厂事毕,李昊还不能离开。此处还有个宝贝,让李昊魂牵梦绕,那就是制造水泥。若不是窑厂牵扯精力,他早就开始行动了。 水泥成分主要是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其中铁矿粉比例很低,只有千分之五,粘土则是百分之十左右。李昊有一哥们就做水泥生意,恰好了解一些这方面知识。这里铁矿储量暂时不知道大小,但是做水泥肯定是够了。 两个月来,唐国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文房四宝和细盐开始大量出产,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各国流民蜂拥而至。 唐国总人口三十二万人,但是两个月时间,唐国接收了十三万流民,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县府登记造册,凡是来唐流民,全部颁发唐国户籍,享有唐国百姓待遇,并且提供务工机会,以此换取粮食。 像四宝厂坊扩建,海边盐场、窑厂、未来的水泥厂,全都需要大量人手。 而有了水泥后,唐国的新国都计划,修路计划也被提上了日程,工人根本不嫌多。另外,唐国虽然水系发达,但有些内河并不联通,他还有修水挖渠的河道网计划。别说十几万人,就算再有百万流民,唐国也能消化。 郑山奉命带着工匠和数万劳工赶到庙山,瞬间把这里变得热火朝天。盖房的盖房,挖矿的挖矿,采石的采石,建工坊的建工坊,大家情绪都很高涨。当然,后勤保障也不会少,粮食就运来了千万斤。 李昊挑了几个工部工匠,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把水泥制造了出来。可惜,因为没有大型机械,生产方式太过原始,生产效率很低,只能用人数来补足。 水泥厂慢慢步入正轨,窑厂也日新月异,李昊离开郯城三个月,不得不到了回去的时候。否则,他还想把玻璃也搞出来。 唐国的核心战略布局,早已准备妥当,就等他回去主持大局,此事耽误不得,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了烧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