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布衣首辅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五十四章 杨太阁失宠

布衣首辅 霁雪斋 7757 2024-06-07 01:59
  「啪」地一声,茶盏落到地面被摔得粉碎。大殿里的宦官、宫人呼啦全部跪倒,偌大的殿宇里只听到粗重的喘气,那是一个男子汉的愤怒。  所有人都大气不敢出,生怕这时候招人注意。  有人好像说了句什么,一名太监(有品级的内宦称太监,有品级的宫人称都人)答应着爬起来,小跑着来到殿外:「口谕,传首辅大臣杨学士觐见!」  早等候在台阶下的一名老臣颤巍巍地叩首:「臣杨缟遵上谕。」  旁边走过来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内宦,轻声道:「老大人且去,今日是蕴妃娘娘的生诞,皇上必不致苛责老大人的。」  他大概也就十五、六岁,若不看他服饰,仅凭声音、作态,却绵柔得好像女孩子一般。  「唉,阿芜是个好孩子,懂得怜惜我这腿脚不好的老人家。」杨缟苦笑着,在他搀扶下一步步迈上台阶。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应该的。可我老啦,这次乞休看来皇帝一定会同意的。」  「瞧您说的,这么大个国家,没您这顶梁柱怎么行?」梁芜抿嘴一笑宽解说道:「陛下可是常常说您是柱国栋梁呢。」  「曾经是栋梁,可朽了、被蛀了就该换掉啰。」说着话,杨缟已经一只脚迈进门槛。看書菈  「臣杨缟奉谕见驾,陛下万岁!」杨缟是有特殊待遇的,皇帝准他着靴履进殿,免叩拜礼,这是对年迈、身体不佳的老臣特别的关照。  但杨缟每次都还是规规矩矩地在门口除靴履,只是他腰腿不好,所以见驾时只是深深一揖而未行跪拜礼。  「卿……坐吧。」皇帝压抑住怒火,犹豫片刻还是赐座了,只是语气冷淡。  谢坐之后杨缟在宫人搬来的绣墩上坐了一半,当时习俗以全坐为放松、惬意的姿态,半坐表示恭谨、谦让或卑下的态度。  大殿里一时有些冷场,那方才出去传旨的太监无声地挥了挥浮尘,跪在地上的宦者和宫人像听到了命令迅速退出,只留两名地位高的宫人在暖阁门外,远处还有两名内宦叉手立于殿门内。  「杨卿。」  「臣在。」  「朕以你为首辅,乃因你忠诚稳重之故。但今日之事令朕十分失望!」皇帝开口说道:  「一万大军全灭,而且就在南直隶的隔壁发生这样骇人听闻之事,卿竟然隐匿不报!朕不管有多少理由,无法谅解卿此举动机。」  皇帝伸手拿起床几上的一本奏折:「如果不是南直隶都察院密折奏来,朕还以为他们是兵败而已,还不知道这一万人都已然成了亡魂哩!」  皇帝越说越激动,用奏折「啪啪」地拍打床几桌面。  「你可知朕有多痛心?那可是一万精锐,三营铁军呵!从太宗到仁、宣先皇,哪一朝曾发生过此等骇人听闻的事?你让朕如何在宗庙里面对列祖列宗!」  见他激动,抱着拂尘的太监向前跨了一步,轻声规劝:「请官家息怒,谨防伤身。」  皇帝挥挥手让他退下,深吸了口气,看看正用手帕擦汗的杨缟,心中叹息。自从杨仕真故去,杨缟独自执掌朝政,但却愈发漏洞百出。  各地频发的起事,尤其是闽、赣矿工为主的娄杨之乱,还有湖南的土司割据都是发生在内陆,每每接到这方面的消息他就好像感觉有虫子在啃咬自己的五脏,令他难以容忍。  可偏偏这些官员们没事人一般,该吃喝、该会诗一切照常。似乎在他们来看,这天下有几条蛀虫是件不奇怪的事情。  「卿下去拟旨,对阵亡军士、将校家属立即补发抚恤;江南西路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杨涛迟迟不能平定叛乱收复抚州,严旨切责!  着兵  部拟定增援办法,并五军都督府遣能干将领往南昌坐镇指挥,速议定人选报来朕看……!」  皇帝说一句,杨缟应个是。他现在方寸已乱,不知道该先顾及哪边了。  「那个……娄自时,他现在在哪里呢?」皇帝问。  「娄贼在上饶城下损失近半人马,加之粮草不足,现已经退入浙东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杨缟回答说。  「还好、还好,」皇帝点头:「若是当初上饶不守,朕亦不知该如何了。卿与兵部商议下,如上饶不急,可否调动部分兵力西进至戈阳、贵溪,防堵杨贺回头东进?」  「这……,臣与内阁、兵部尽快会商。」杨缟口里应着心中叫苦,他就知道这种事让小皇帝知道了不好!不是他想有意欺瞒,实在他对皇帝太了解啦!  当今陛下年轻、好武,常习骑射,自诩要比肩列位先皇,做个能文能武的皇帝。  尤其哪里发生了军事行动,这位便特别愿意参与进来指手画脚,偏偏他还是个孩子,又无人敢这样公开地说。  杨缟所以不敢完全实话实说,就是怕他又插手干预。  南直隶那几个废物御史,抱着拿自己做垫脚石往上爬的心思乱写什么密折,结果恐怕断送的人命比这一万人多得多!  「诶,对了,他们折子里提到余干县有个叫李丹的,是李文成公的公子。说他在戈阳组织团练和娄贼部将打了几次胜仗,可有此事?为何不见报上来过?」  「李文成……哦,哦!陛下说的那位是他的庶长子。」  这些事上饶方面早报上来,但是杨缟瞥了眼见说的是团练的事。  且上饶方面因此强调团练作用,要求准许正式设个团练使的位置,他觉得小题大做,团练这东西需要时临时组建便可,若要常设就没必要。  他因此将这件事放到旁边,却好在是记住了李丹这个人。  「回奏陛下,李丹受余干县令委派率领民夫出差到的戈阳,因戈阳到上饶粮道屡遭破坏,李丹请缨前往送粮,因此戈阳卫守备与县令商议暂给他个团练防御使的头衔。  他以此为借口训练数百乡勇,与三百官军一道护粮送至广信、上饶。其实主要功劳还是官军的盛游击,此子不过从旁相助耳。」  「朕可听说,他比朕还略小两岁,骑河曲马、冲锋在前,娄自时派了两个儿子都拦他不住,最后遣去自己心腹大将,结果还被他设伏打得大败溃逃了。此子是个人才呀!」  皇帝说话时两眼亮晶晶地。杨缟心知皇帝的意思是告诉自己,年纪小也可以带兵的,他便偏不往这上头跟着话茬说:「那个官军的盛百户也很不错,战后已经升他做游击了。」  皇帝被他弄得没了兴致:「那,就叫他带兵去贵溪好啦!」  「啊?」杨缟有点懵,他知道盛怀恩代了广信守备职务,这位调到戈阳,谁守广信?不过陛下话都说了,又不能收回。他只得咽口吐沫,有点艰难地答应:「臣遵旨。」  又说了会儿别的,等皇帝气消了,杨缟起身行礼:「陛下,老臣年迈,难以照应周全,欲向陛下乞骸骨,归乡养老。」  「卿怎又提这个?」皇帝不悦:「朕不是说了,许你做到七十五么?」  「这……,」杨缟苦笑:「非是臣不懂好歹,实在是伤病难耐,且臣主政多年,心心念念归隐之后写本《通政大义》,以备后人参阅。如今趁着尚可提笔,陛下就成全老臣吧!」说完深深一礼。  「老卿家何故这样快就要弃朕而去?太傅(指杨仕真)过世未久,朝中怎能再失栋梁?」皇帝上前扶起他,换了温和的口气道:  「现在草原上风云诡谲,西南蛮割据自立,又闹出这个什么江山  军来所谋甚大。朝局如此,爱卿再陪伴朕些日子。  待到约定之时,朕亲手为卿披红挂彩送出崇礼门外,为世人留下一段君臣佳话,可好?」一席话说得杨缟涕泣拜谢。  「陛下。」一名门口的内宦捯着碎步来到暖阁门口禀报:「太后仪仗已入宫门了。」  「哦?知道了。」皇帝直起腰来。  杨缟连忙施礼:「太后陛下驾到,臣先告退。」  「首辅请去,吸取教训、安心做事,勿做无用之想。」皇帝平静地说。  看着杨缟的背影离开,皇帝转向太监:「刘大伴,我刚才说话是不是太严厉了些?」  「陛下哪里话,您刚刚说话的语气正合适。」刘太监微笑着低头回答。  「哼,我教训他的时候,你是不是心里都乐开花了?」皇帝瞪了他一眼,刘太监没有回答,只是将头低得更谦恭了。  「母后安好,今日怎么来乾德殿?」皇帝给款款而入的太后施礼,含笑问道。  太后张氏,武清侯张佩之女,十五岁入宫成为宣宗皇后,两年后生下长子,当今的靖武皇帝赵拓。  又三年,宣宗去世,张氏与太皇太后一起扶新君即位,在二杨支持下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两宫听政,直到太皇太后去世后皇帝亲政为止。  「皇帝安好,哀家听说陛下大发脾气不知所为何事,故而特来看看。不过从气色上倒看不出陛下有何不妥,如此哀家就放心了。」  张太后说着,在皇帝为她搬过来的椅子上坐下。刘太监亲自捧来了茶盘,张太后注意地看了他一眼:「刘伴伴用心了,今日多亏你在,哀家可要谢你呢。」  刘太监吃了一惊,急忙跪下:「臣(有品级的太监称臣,无品宦者自称奴婢)不敢!」  「嗯,这话我信。你起来罢。」张太后依旧笑盈盈地,撇眼在身边侍立的皇帝:  「我很高兴朝堂上大家和谐共处,内外朝臣为国家共同出力、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样的皇帝才能成为伟大、受后世敬仰和流传的皇帝。」  「儿日夜提醒自己呢,母亲。」赵拓恭敬地回答:「只是刚才没忍住,说话大声了些,惊动母后,儿之罪也。」说着把事情大致说了下。张太后微微皱眉没有说话。  「一万条命啊,内阁诸人就‘大败二字来掩饰,何其忍也!是故孩儿严加训诫,也是觉得君臣相得不易,希望有个好结局的意思。」  「辅相失职,皇帝切责也是应该,但如果杨相就此请辞,可由何人能接替,皇帝是否已经心中有数?」张太后问。  「这……,儿当时倒没有想这么多。」  「是呵,他一请辞,陛下就要温言挽留,责也就不成责了。」  赵拓心中一凛,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孩儿还是鲁莽了,谨受母亲教诲!」  张太后一笑起身,边往外走边说:「陛下是最聪慧的,哀家很高兴。太傅去世后,杨缟门前可是热闹,稍稍让他警醒很有必要!」她在门口站住,想了想说:  「人才重要啊!皇帝现在用的还是仁、宣时期的老人居多,希望今年秋闱能为国家选出些好样的进士来,便如前宋嘉佑二年(见注释一)那样的就好啦!」  「是啊母后,孩儿也很期待呢!」赵拓说的是实话。  他母亲担忧皇帝虽然亲政,朝廷还是以仁、宣老臣为主,皇帝没有自己的班底对于巩固统治、推行皇帝的意志颇有阻力。  所以张太后借此告诫他要忍耐一时,同时抓紧时间搜罗人才,通过他们影响朝廷决策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务。  然而这并非朝夕之功,人才从发掘、发现到引进、培养是个漫  长的过程。张太后其实有些后悔应该更早些关注这个问题,不过现在显得有点马后炮了。  送走太后,赵拓又到自己最喜欢的蕴妃那里坐坐,答应晚上来给她庆生。然后三转两转来到皇后的坤明殿,匆匆换上侍卫的服饰。  「陛下又要出去耍么?」皇后边帮他更衣,边轻声问。张氏皇后是太后同族的侄女,比皇帝小两岁,是去年入宫并册封的。  皇帝平日喜欢去比他大两岁的蕴妃那里,但因皇后温柔顺从,所以每次出宫都到她这里来遮掩。  而皇后也还是个小孩子心性,帮他化妆觉得有趣,且皇帝每次回来都不忘给自己带些「小贿赂」,或者给她将外面好玩的人和事,所以她也乐意帮忙。  「这次可不是耍。」皇帝伸着两臂,笑眯眯地看着这个比自己矮一头的小皇后:  「其实朕每次出去都是有目的的,耍只是顺手而已。朕肩负天下重担,哪里会真的去耍?」他满意地从宫人手中举着的镜子里看看自己。  「晚上一起去蕴妃那里吃酒席,朕去去便回。」说完招呼已经换好衣物的刘太监,二人夹在一队侍卫中间前后随着,朝颁庆门走去。  「注释一:北宋仁宗嘉佑二年科举,苏轼、苏辙、程颢、程颐、曾巩、曾布、章纯、张载等大批才俊涌现,为后世评为群星最灿的一届科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