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皇兄何故造反?

第六百三十一章:廷议

皇兄何故造反? 月麒麟 5202 2024-09-09 21:35
   过完了上元节,年节便算是真正的过完了,各个衙门经过好几天的适应期,也开始了正常的运转。   与此同时,在朝野上下发酵了许久的整饬军屯,也终于即将登上廷议。   正月十七日,天色刚蒙蒙亮,外金水桥畔的积雪未消,一众身着官袍的文武百官便齐聚午门外,分列站好。   时辰一到,沉重的宫钟声响起,左右掖门被缓缓推开,群臣随礼官入内,至奉天门丹墀,东西分立。   随着土木之役的影响渐渐消散,朝廷上下各个方面都在恢复正常。   就拿早朝来说,大明向来有御门听政的传统,即在奉天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早朝。   但是,土木之役后,大臣们都凑不齐,所以便时常在文华殿和武英殿中举行。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官员的铨选流转也恢复了正常,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御门听政的朝仪。   鸣鞭声响,群臣俯首跪迎,山呼万岁。   高高的御阶上,天子安坐,受众臣礼。。   先前早有旨意, 今日早朝廷议整饬军屯疏,故而众臣都在等着兵部出班。   但是,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 于谦的确是站出来了, 但是,却并没有直接开口提整饬军屯的奏疏, 而是拿出一份新的奏疏,递了上去。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iread.com 安装最新版。】   “启奏陛下,原左副都御史罗通倒卖军器一案, 臣与刑部金尚书现已审结,经查,正统四年,罗通任兵部郎中时,随时任兵部尚书王骥巡边, 前往甘肃整饬边务, 借职务之便, 罗通上下其手, 私相授受, 倒卖盔甲,军器共计五百七十二件。”   “时王骥察之, 密奏朝廷, 朝廷即将罗通锁拿回京, 命王骥详查, 然王骥复查后,再奏朝廷, 仅奏罗通贪污狎妓,不曾有倒卖军器之罪,故朝廷恩宽,将罗通贬为闸官, 后因其才,土木之役后再擢为兵部员外郎,镇守居庸关,瓦剌退后, 以功进左副都御史, 朝廷互市之议起,罗通胆大包天, 纠结聚众,鼓动朝臣,欲行不轨,被锁拿诏狱问罪。”   “去岁春,因王骥忧惧避战,致平越被围,一城军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境,朝廷罢去王骥总兵官一职,回京问罪,兵部主事吴诚核查旧年案卷,疑王骥包庇罗通,以小罪隐大罪,欺瞒朝廷,臣受陛下旨意,前往甘肃详查此案。”   “一应罪证,俱在于此,罗通私自倒卖军器,贪污狎妓,侥幸逃脱一劫,却不思悔改,鼓动都察院众御史叩阙,实乃罪不容恕,靖远伯兵部尚书王骥,查察不力,蓄意包庇罗通,应当一同追究。”   “此外,王骥奉诏剿灭苗乱,忧惧避战,致平越军民于不顾,拥兵自重,失人臣本分,亦当重惩,请陛下明鉴。”   要说罗通一案,也算拖延日久了。   早在去年春互市之事的时候,他就被锦衣卫抓了,但是后来因为牵扯到王骥,所以迟迟都没有判决。   这一年的工夫,风起云涌,朝廷上下诸般波澜,众人都险些要将这人给忘了。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被提了起来。   当下,便有内侍将奏疏呈到御前,天子仔细看了看,旋即便道。   “苗地之乱虽平,但平越血书,朕仍字字在心,王骥率师讨伐不臣,却不能安民平乱,此非失职,更乃渎职,若不严加处置,平越数万冤魂难安,念在王骥曾于国有功,传旨,削去王骥靖安伯爵位,罢去一应官职,流放铁岭卫戍边,其余涉及人等,一概论罪。”   王骥的结果,其实早已经注定了。   平越的一封血书送到京师,无论王骥到底是不是挟寇自重,他的战略到底是否有错,都不重要了。   数十万军民被迫易子而食,而且还被人在朝堂上捅了出来,朝廷无论如何都是要给个说法的。   也就是王骥身上还有个靖安伯的爵位,不然的话,他怕是连命都保不住。   如今的情况,保住了性命,止罪于一人,未牵连家族,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因此,即便是和王骥有交情的大臣,这个时候,也没有人站出来多说什么。   于是,于谦拱手领命。   旋即,天子再度开口,问道。   “刑部,依照大明律例,罗通一案,该如何处置?”   说起来其实有些可笑,王骥的事情闹得这么大,但是实际上,仅凭平越的那封血书,最多削去他的爵位,罢职为民,还不至于流放。   因为,这事情闹得再大,毕竟还算是在朝廷博弈的政治范畴之内,并不能算是什么大罪。   真正让王骥被流放铁岭的,是他包庇罗通,欺上瞒下的罪过,这才是明文写在大明律当中的。   所以,王骥的处置,天子直接就定了,但是到了罗通,却需要询问刑部的态度。   而这件事情,很明显兵部和刑部是通过气的,刑部尚书金濂大步出列,拱手便道。   “陛下,罗通倒卖军器一案事实清楚,依例,私自倒卖军械,视同通敌大逆,念在罗通在瓦剌一战中于国有功,刑部拟判秋决,但可宥其一家老小。”   不抄家,不灭族,只杀罗通一人,应该说,这也算是念及罗通的功劳,轻判了。   只见天子点了点头,道。   “准刑部所奏,罗通处斩,其家人不罪,其他一概涉罪人等,一概论罚。”   “臣领旨。”   金濂拱了拱手,退回了远处,但是,于谦却依旧稳稳的站在丹墀中间。   北风呼啸而来,卷动龙旗招展。   这桩迁延了一年多的案子,终于到此为止尘埃落定,尽管心中早已经对此有了预料,但是,真的宣布的时候,场面还是不免一片肃杀。   当今圣上素来宽仁,即便是当初追究王振余党,除了被当中打死的马顺之外,也基本没有动过屠刀。   唯一的一次,可能就是使团一案,张軏等人假传圣命,擅自泄露边境军情,以致天心震怒,判了斩刑。   再有,就是罗通了!   如此想想,这么唯二的两次斩杀朝廷大臣,竟都是和军务有关,可见天子虽然宽仁,但是,对待军政一道,还是眼中揉不得沙子的呀……   在场的老大人们心思纷乱,有些聪明的,已然隐约明白过来,为什么天子要在此时处置罗通一案。   不出意外的话,便是在为接下来的整饬军屯铺路了……   人群当中,张輗的脸色有些复杂,脚往前抬了抬,但是那一步,始终都没有跨出去。   当初罗通叩阙,事态复杂,虽然最开始这个提议是罗通自己提的,但是到了最后,他却的的确确是被迫出手的。   而之所以英国公府逼迫罗通必须叩阙,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为了阻止互市,保证张軏等人在瓦剌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英国公府其实是亏欠罗通的,所以,当初其实是为了拖延时间,想办法再救罗通,所以牵扯出了当年的旧案。   本以为等迎回了太上皇,便可借此功营救罗通,结果,到了最后,张軏等人出了事,张輗连自家都顾不上,自然也就将罗通给抛到了脑后。   如今再听到他的名字,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有心想要为罗通再说几句情,但是想到今天准备的事情,张輗最终还是收回了脚步,站在原地没有动弹。   于是,在一片肃杀的氛围当中,于谦再度开口,终于开启了今天的正题,道。   “陛下明鉴,臣奉圣命巡查边境,查察罗通倒卖军器一案,过程当中,查得边境诸镇近数十年来,军屯废弛,边将侵占军田,肆意役使边军,大垦私田,中饱私囊,以致操练不行,军中纲纪败坏,逃役流民频发。”   “长此以往,我大明边境必将千疮百孔,屡受虏贼所扰。”   “故兵部联合都察院,刑部,户部,五军都督府,同请陛下准奏,彻查边镇军屯,肃清纲纪,再振边军!”   这件事情发酵了这么久,自然不是白白发酵的。   随着于谦的话音落下,左都御史陈镒,刑部尚书金濂,户部尚书沈翼,加上丰国公李贤,靖安伯范广,数位朝廷重臣,几乎同时移步出列,道。   “臣等同请陛下,准兵部所奏,彻查军屯!”   尽管早就知道,天子对于整饬军屯一事十分关注,但是,在场的诸多大臣也没有想到,这次廷议,一上来就这么来势汹汹。   原本朝中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大臣,对于兵部如此大动干戈是有所非议的。   但是,先有罗通,王骥等人的下场铺垫,如今又有这么多大佬一起站出来,齐齐表明态度,这些人也都明智的闭上了嘴。   望着底下跪倒的一帮绯袍大臣,天子倒是面色平静,开口道。   “兵部题整饬军屯的奏疏,朕已明发各衙门,诸般事项,需要各处配合的,其中也已写明,各衙门对其中措施,可有异议之处?”   这就是让在场的大臣进一步表态了。   于是,牵涉到的衙门,率先便是吏部和礼部,大冢宰王文和大宗伯胡濙二人同时上前,道。   “回陛下,吏部已经着手准备自翰林院及春闱中试举子中铨选官员,只待朝廷下令,必定保证一概官员能够及时赴任。”   翰林院萧镃没有说话,但是也默默上前,跪倒在地。   接着,内阁王翱,俞士悦紧随其后,道。   “陛下,整饬军屯事关重大,需朝廷上下齐心协力,臣等必定尽心竭力,配合兵部肃清边军纲纪,再造边镇!”   随着一波波的大臣出列,以于谦为首,跪倒在丹墀中间的大臣越来越多。   于是,整饬军屯一时之间,似乎成了众望所归之事。   任礼站在原地,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不得不说,今天的情况,打从一开始,就有些出乎任侯爷的预料。   要知道,按照之前几次廷议的经验,天子都会先将廷议的内容读一遍,然后挨个问各衙门的态度,整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和自由的。   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众臣都充分发表意见,也才是廷议的本意。   但是这一次,天子先是拿罗通的案子给群臣一个震撼,紧接着,便是于谦率众请奏。   如此大的声势,如果不是知道整饬军屯是天子在背后推动,只怕都会以为是要逼宫了。   不过,这也说明了,天子早有准备。   一上来便是如此气势汹汹,如果任礼再迟疑片刻,只怕这件事情就会被压倒性的优势直接通过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   在众目睽睽当中,任侯爷大步向前,在丹墀中间站定,在一众跪倒在地的大臣当中,显得格外显眼。   场面霎时安静下来,奉天门前唯剩风声呼啸,群臣的目光一瞬间全部集中在了任礼的身上。   旋即,天子玉音降下,声音淡漠。   “哦?任侯觉得,何处不妥?”   任礼侧了侧身子,瞥了一眼站在自己侧后方的众勋戚,拱手抱拳,跪倒在地,道。   “陛下,兵部此奏,一曰清丈军屯,二曰整肃纲纪,三曰严惩不法,看似于国有利,实则不然。”   “军屯多年积弊,牵扯繁多,边军多年流转,军屯民田早已难分,兵部欲行清丈,严刑惩治,一则耗费大量人力,徒劳无功,二则引动严刑峻法,引动边军不安,军心不稳,三则臣闻近日边境屡遭劫掠,虏贼虎视眈眈,此时妄动边军,恐生大祸。”   在一众大臣当中,任侯爷声音铿锵有力,大义凛然,道。   “陛下,土木一役后,边军损失惨重,至今尚未恢复,天下百姓臣民,无不期待朝廷休养生息,战息止戈,边军上下,亦勤加巡守,日夜不敢懈怠,今天下稍安,军心方定,兵部便欲大肆整饬,动荡边军,实有不妥。”   “且前番兵部尚书于谦举荐私人,揽权自重,今日廷议,群臣尚未开口,便挟都察院,刑部,户部等众多衙门逼谏陛下,实乃图谋不轨,有结党之嫌,陛下不可不察,故臣请陛下,驳回兵部此奏,以安朝廷上下之心!”   这番话说的颇有几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壮,一时之间,在场众臣有些恍惚,仿佛此刻,任侯爷不是一个武将勋贵,而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谏臣清流。   在场忽然安静了下来,御座之上,天子的面色平静,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其他的大臣,包括于谦在内,却也没有立刻起身反驳。   而任侯爷说完之后,眼神不由自主的往身后瞟着,似乎也在等着什么。   终于,在片刻的安静之后,武臣列中再次发出了声音。   “陛下,臣昌平侯杨洪,有本启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