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认 第五十六章 荥阳郑氏发难
数千人气势磅礴的队伍,如同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浩浩荡荡地向着那巍峨耸立、庄严肃穆的承天门进发。 一些百姓为了能够亲眼目睹这盛大辉煌、壮观震撼的场景,迫不及待地天还未亮便早早起身,纷纷不约而同地伫立在街道两旁,满脸兴奋地驻足观望。 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敬畏和期待的光芒,仿佛在见证着一个即将载入史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抵达承天门后,李世民从装饰华丽的銮驾中稳步踏出,在礼部官员毕恭毕敬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向着皇宫正殿稳稳走去。 在正殿门口,李世民从容不迫地停下脚步,神态自若地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随后迈着坚定而沉稳的步伐,气宇轩昂地踏入殿内。 殿内,群臣早已整整齐齐地恭候多时。他们身着制作精美的朝服,个个神情庄重肃穆,笔直地列于殿中,使得整个气氛显得庄严肃穆。 待李世民抵达后,立刻便有礼部的官员小心翼翼地趋步上前,准备宣读诏书。 而文武百官们见状,训练有素地纷纷跪地,李世民也依礼跪地。 那礼部官员见状,清了清嗓子,随即字正腔圆、高声地宣读起来。 大唐皇帝诏曰: 朕在位已久,感念社稷之重,黎民之苦。今朕年事渐高,体力渐衰,难以继续承担天下之重任。 太子仁德兼备,智勇双全,久历国事,深得民心。其品行高尚,能承大统,必能造福百姓,兴盛国家。 故朕决定,禅位于太子,以保社稷之安稳,百姓之福祉。 自即日起,太子即位,承继朕之皇位,统领天下。 望太子秉持仁政,广纳贤才,勤于政事,关爱百姓。勿负朕之期望,勿负天下之望。 朕当退居后宫,安享天年。 钦此! “儿臣李世民领旨,谢恩!”李世民恭恭敬敬地行礼。 随后,礼部官员又将李世民恭敬地请上銮驾。登基之事自然并非仅一道诏书便能大功告成,礼部为此精心安排了诸多繁杂的流程。 这一早上的时间,李世民先是虔诚地祭天,接着恭恭敬敬地祭地,最后庄严肃穆地祭祖,一直忙碌到了日上三竿、艳阳高照的中午时分。 大街上,崔景舟和崔大悠然自得地置身于一处酒楼之中,悠闲地靠着窗户,远远地望着下方李世民的銮驾缓缓经过。 街道的两边挤满了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玄甲军嘛,果然威风凛凛、气势非凡啊!”崔景舟的目光并未落在銮驾中的李世民身上,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充当护卫队的玄甲军,眼中流露出羡慕和向往的神色。 此时,他的心中已然默默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他也一定要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英勇无畏、战无不胜的军队。 崔景舟面带微笑,目光凝视着那支威风凛凛的玄甲军,轻声对崔大说道:“崔大啊,你来想想,李世民登基之后,会给我封爵,那么这封地会是在何处呢?” 崔大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迟疑地回答道:“公子,您身为清河崔氏之人,或许封地会在那赵地吧。” 崔景舟听闻,嘴角的笑容微微扬起,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你呀,还是过于小看这位新皇了。他定然不会将我的封地定在赵地的。” “赵地本就是我们清河崔氏的根基所在。在某些州中,崔家的话语分量,甚至比圣旨还要管用呢。倘若他从赵地中给我划分封地,那这些州域恐怕就只会有崔家一家的声音了。”崔景舟说完,脸上再度浮现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此时,数千人的队伍又一次声势浩大地返回了皇宫。他们踏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进了宏伟的宫门,来到了太极宫前那宽阔无垠的广场之上。 明媚的阳光如同金色的纱幔,轻轻洒落在巍峨的宫殿之上,反射出璀璨耀眼的光芒。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着,喧闹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这壮观的场景欢呼助威。 广场之上,站满了身着华丽官服的人们,他们的神情庄重而肃穆,每一个人都宛如雕塑般笔直而立。 李世民的銮驾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稳稳地驶来。那銮驾华丽而庄重,仿佛是一座移动的宫殿。随着銮驾的逐渐靠近,人们的呼吸都不自觉地变得轻微起来,生怕惊扰了这位即将登上皇位的至尊。 前世,由于李世民杀害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李渊与他赌气,迟迟不肯搬出太极宫。而这一世,自从权力易主之后,李渊便非常自觉地将太极宫让了出来。 终于,李世民的銮驾停下了。他从车中缓缓走出,身姿挺拔如松,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从容地扫视着广场上的众人。 广场上的人们见到这一幕,纷纷恭敬地跪地,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音如同雷霆万钧,响彻云霄,回荡在整个广场的上空,仿佛要冲破云霄,传向远方。 李世民伴随着这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步伐坚定地向着太极殿走去。他的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天下的重量,带着无与伦比的气势。 进入太极殿后,他毫不犹豫地坐上了那张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 一旁的房玄龄神色庄重,他稳步走到殿外,对着广场上的众人展开诏书,高声宣读起来。 大唐皇帝令: 朕承天之运,应民之望,继先皇之宏业,登大宝之尊位。 朕自幼蒙先皇之教诲,深知民为邦本,社稷为重。今朕登基,当以仁政为先,德化天下。 政治清明,严惩贪官污吏,以正纲纪。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整军经武,守卫疆土,保国家之安宁。 尊崇文教,弘扬经典,以启民智。 朕愿与万民同心协力,共臻盛世。 钦此! 随着圣旨宣读完毕,无论是太极宫广场上的文武百官,还是太极殿中的高官重臣,皆齐声高呼“吾皇圣明”。 此时,高坐在龙椅之上的李世民,面庞看似极其平静,然而心中实则早已激动难耐。 可就在众人认为一切已然尘埃落定之时,有一部分官员挺身而出。 “启禀殿下,今日大典,实与礼不合。陛下尚未驾崩,理应由陛下亲自与殿下交接军政大权。” 那官员拱手站立,竟然依旧称李世民为殿下,而非陛下,这般行径,无疑是赤裸裸的挑衅。 李世民闻此言论,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军政大权他早就紧握在手,又何须李渊再来与他交接?这无异于指着他的鼻子,斥责他逼迫李渊退位。 而且,今日身处太极宫中的官员并非皆为京官,附近各州皆有官员赶来。倘若今日此事他无法妥善解决,那么这些人全会知晓,是他兵变夺位。 “郑雄安,陛下已然登基完毕,且有先皇诏书在此,何处与礼不合?”长孙无忌当即板起脸,面向刚刚那开口挑衅的官员质问道。 “哼,我乃尚书左丞兼谏议大夫,此大典与礼不合,难道我还不能上奏不成?”郑雄安不屑地扫了长孙无忌一眼,回应道。 “郑雄安,陛下方才登基,你便如此挑衅,莫非是要逼宫不成?”杜如晦见状,亦是紧急开口,即刻便给郑雄安扣上了一顶逼宫的帽子。 然而,杜如晦的话音尚未落下,又有众多大臣站了出来。 “臣觉得郑大人所言有理,臣附议。” “此举确实不合礼法,请殿下请出陛下。” “皇位禅让理应由先皇交接军政大权与新皇,否则与礼不合。” “……” 哗啦啦,一下子突然站出了二三十位大臣说道。 此刻,太极殿中气氛紧绷,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世民身上,有的官员面露得意之色,似乎在等着看李世民的笑话;有的官员则忧心忡忡,担心局势会失控;而李世民则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脸色愈发阴沉,他紧紧握着扶手,仿佛在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