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里的利益交换
后知后觉的张亮在匆匆见过李治一面之后马上就起程赴任。 整个过程他都没敢表现出任何不满的情绪。 他此刻已经后悔到了极点。 倘若他当初能够在李治刚到来的时候稍稍表现出一丝亲近之意可能都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然而当龙骑军加入到与水师的合练以后无论他再做什么其实都已经晚了。 从那时开始李治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夺权。 当苏烈拿出龙骑军的训练之法那一刻,无论张亮是否配合,苏烈都会有办法将他踢走。 如果张亮配合,苏烈便会通过科学的训练短时间内将这支军队培养成一支强军。 这样一来就显得他非常无能。 如果他不肯配合李治就会以水师的战力过低为名直接建议将他换掉。 李治的奏折摆到李世民书案上的时候李二陛下正在忙着操持李渊的出行事宜。 老爷子接到李治的书信之后兴奋得两天都没睡好觉。 他在第一时间就要求李世民赶紧给自己安排行程。 李世民当然不敢废话,或者说他根本就是乐见其成。 如果说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人能够缓和自己父子的关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李治。 所以李世民巴不得这爷俩能够整天待在一起。 这样一来李治就能在一旁开导父皇让他放下心中的执念。 就当李世民已经将太上皇出行的仪仗,路线以及沿途的安保都安排妥当的时候李治关于水师的奏折被快马送了过来。 李治将水师发生的事情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着重强调了一下水师自成立以来武备一直比较松弛才是这次闹事的主要原因。 当然,到最后李治还不忘强调一下张亮在水师的工作还是非常用心的。 以至于忙得都没有时间来和自己打一声招呼。 李世民看到这封奏折以后稍一分析马上就看出张亮的心思。 于是他将房玄龄等人找来与众人商量此事的处理意见。 刑部尚书李道宗率先开口道:“陛下,军中将领公然带头罢练乃是严重的构军行为,臣以为应当严惩此事。” 侯君集道:“龙骑军训练之法的确过于严酷,其余各军难以接受或许情有可原。” 魏征道:“奏折上已经言明水师的训练标准乃是参照龙骑军新兵标准制订,如此看来当不致过于苛刻。” 房玄龄也开口道:“水师与龙骑军同为募兵,的确不应过于放纵。” 高士廉道:“臣听说龙骑军新兵选拔极其严格,即便同为新军,其他各军中人恐也难以企及吧?” 李道宗开口道:“张将军乃是军中宿将,又岂会不知府兵与募兵要区别对待?” 尉迟敬德道:“水师成立之初便要求严选优秀人才,此时发生如此情况无论如何都与张将军难脱关系。” 长孙无忌接口道:“此事影响极为恶劣,若不严判恐怕难以慑服诸军将士。” 李世民开口道:“水师刚刚建成便出此大事,自是不能轻饶。” 说到这里他低头思索了一番继续道:“便将带头将官全部处斩以儆效尤,其他参与之人通通发回原籍,五年之内徭役翻倍。” 新任大理寺少卿孙伏伽躬身领旨之后众人又开始商讨水师的后续事宜。 李世民思索了一番开口道:“张亮之才恐难以担当水师重任,朕欲将之换下,诸位可有人选?” 提到这件事众人便动起了心思。 水师的用途他们都已知晓,乃是为了守护大唐的水上商路。 而李治早在很久之前便已经将其中的利弊阐释得一清二楚。 因此在场的众人有很多都已经开始暗自布局。 可以说只等水师成军,商路开行这些人便都将从中获益。 因此水师的战力如何将直接关乎这些人未来的收入问题。 而能够给水师带来强大战力的将领除了从龙骑军中选拔又哪里还有合适的人选? 总不能让尉迟敬德等一众老将亲自过去主持吧? 再者说了,这龙骑军眼下可是直接听命于皇上,而且还是由晋王代管。 其中将领未来的前途早就已经注定无可限量。 这时候如果不趁机推上一把可就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交好的机会。 而是很有可能会不小心就将人家给得罪了。 于是包括侯君集,尉迟敬德,程咬金等武将在内都毫不犹豫地让李世民自己从龙骑军的将领中提拔人选。 于是事情的后续发展便如李治预料中的一般由张磊接替了张亮的职位。 对于张亮的安排李世民的心里自然早有预案。 看在张亮是秦王府老臣的份上李世民并没有过多地责难他。 只是通过调职的方式来提醒张亮要将心思放在工作上,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 张磊接手了水师以后李治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于是他让张磊将程处默提拔起来,直接接替了那名被处斩的都督。 除此之外他还让张磊亲自写了一封奏折,申请从各卫之中选拔空缺的六千水师兵员。 这波操作下来尉迟敬德等军中主将全都满意地暗自点头。 可以说这次相距千里之遥的利益交换让各方都获益匪浅。 如果再算上之前查处腐败案时借机掌控的广州府兵的话龙骑军就已经基本掌控了广州城附近的所有军队。 这无论是对于李世民还是对于李治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最近的李治来说好事远不止这一件。 之前播种下去的水稻也已经开始陆续成熟。 以眼下广州的气温来看这些稻田还有机会播种下第二次。 不过李治考虑到这些稻田都是刚刚才开垦出来,于是果断地放弃了二次播种的想法。 他让司农寺的官员们带领着一些人一边收割稻田一边翻耕土地。 之后又在翻耕完的土地上追施了一遍农家肥。 他准备等到来年春天先种上一波早稻然后再根据情况看看能不能种上一波晚稻。 无论如何如今土地有了收获就能给朝廷减少很大的压力。 假如这六万人能够在明年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那么李治相信这些人再也不会生出反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