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百五十章:马秀英训夫,朱棣宣布好消息
马秀英看到朱棣真有离开大明的打算时。 脸色微变。 转头瞪视,“被我猜中了吧!” “你那套老子做派,再不改,真把老四逼走,我跟你没完!” 朱元璋唇角抽抽,黑着脸催促,“你别跟咱置气,后面的内容,伱看了肯定会高兴,而且事情也没糟糕到这个地步。” 哼! 马秀英气的哼了一声,转头继续去看密奏内容。 当看到土桥村百姓的准确预测,不由笑了,故意挤兑道,“书上总说百姓愚昧,要我看,百姓的眼睛,比某些人都明亮!” “这预测就很准嘛!” “徐达昏聩糊涂,眼睛还不好!早晚有一天,得悔青肠子!” …… ‘咱怎么觉得,你在指桑骂槐!’ 朱元璋脸更黑了几分,看着马秀英,笑着合上密奏,放下,没好气道:“这会儿你高兴了吧。” “嗯,挺高兴的。”马秀英一点面子都不给,直言不讳,“我提醒过,你却不听,现在四郎的心思,应验了吧?” “就连百姓都认为你糊涂、昏聩、一定会后悔,重八,你难道不该反思反思吗?” 见朱元璋虽然脸黑黑的,却露出一丝丝动容。 马秀英抓住时机,语气尽可能平缓,语重心长道:“其实有些话,早想和你说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契机,切入口。” 没契机,说了也白说。 这个倔驴男人,根本听不进去。 “你回顾你这一身,小时候,你家穷的连饭都吃不起,把你送到皇觉寺,在寺庙里你混到了一口饭,同时,在寺庙中,接触到了知识,诵经念佛,读书识字……” “然后你以和尚的身份,化缘游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你见到了很多事情,行万里路,学到了很多。” …… 朱元璋慢慢坐下。 这是他的亲身经历,他当然知道了。 很多,还是他告诉秀英的。 就比如,跟随义父造反之前的事情。 …… “打天下那会儿,我作为你的枕边人,都看在眼里,你每天都在进步,智谋、城府、心计、看待事物的全面性……总之方方面面,或大或小,每一天的朱重八,都比前一天的朱重八更强一点。” …… “那么多造反起义的人,那么多出身比你好的,张士诚、方世珍、陈友谅……” “你就没想过,为什么偏偏最后就是你成功了?” “你可别说,上天眷顾,选定你们朱家,你是天定的皇帝,历朝历代,宣扬类似的言论,什么目的,你我都清楚。” 朱元璋唇角抽抽。 马秀英却视而不见,整个家里面,这些话,除了她,或许也就老四敢说。 就是标儿,都不会说这么忤逆的话。 老四已经被赶走了,她要再不说,重八就一直意识不到身上的问题。 “所有造反者中,你的出身算是最微末的一类,可最后却是你成功,我看最大的原因,是你每天都在进步,每一天都比前一天的自己强。”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你的优秀,超过了其他人!” 朱元璋顿时乐了。 唇角情不自禁向两侧咧。 “咱……” 哼! 刚开口,准备自己夸夸时,马秀英就及时冷哼一声,“我还没说完!” 一盆凉水,劈头盖脸浇下来。 朱元璋还保持着咧嘴,得意笑着的姿态,眼角狠狠抖了抖,面部表情才恢复,黑脸道:“你继续说,也就是你,换个人,咱……算了,你说吧,咱今晚只带着耳朵。” 马秀英又好气又好笑。 “可你自从当了皇帝后,我就再也没看到你的进步,相反,你还在退步!” “你满足于取得的成就。” “陶醉于自己的功业!” “你所做所想,就是想守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你变得故步自封,你变得多疑猜忌、你变得霸道!” …… 老四当初给重八提议,皇子不实封疆土。 忤逆了他。 重八就霸道固执,甚至不愿意,暂缓事态,留出一些时间,好好去想一想老四那番话。 在朝堂上,放任符合他心意的朝臣,去攻击老四。 当朝就下旨,把老四贬为庶人、逐出族谱! 老四安之若素,欣然接受,去做农民。 他还多疑猜忌,一刻不停的监视,老四任何细微举动,都要被放大观察。 …… 现在后悔了? 晚了! 老四不干了! 而这个倔驴男人,又要发扬他那种,老子想怎么就怎么的老子做派! …… 马秀英摊开后,就没有保留,趁着这个契机,把这段时间,积压在心里的话,一股脑全都说了出来。 话很刺耳。 自从登基后,就没人说过这种话了。 朱元璋脸一片漆黑,手握紧、松开,反复着。 但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些话,没有半分冤枉他。 “重八。”马秀英暗暗吸了口气,越说她的情绪也越发激动,语气难免越来越尖锐。 调整一下,在朱元璋抬头看来时,重新语重心长道:“你好好想想,当初老四提出拒绝实封,就想当个没有实封藩王时。” “你没有雷霆震怒。” “而是选择给老四一个机会,现在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朱元璋唇角抽抽。 他现在就不用后悔了! 那混球做出类似刘家村那种露脸的事情。 天下人就都知道,那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现在好了,他儿子做了露脸的事情,他这个当老子的,却深藏功与名! …… 几十年夫妻,彼此都太熟悉了。 马秀英看着朱元璋的脸色,就知道朱元璋内心在想什么, 没好气笑了,敲了敲梳妆台,“你别尽想自己错过的好事,你不光错过了已经发生的那些,你还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当初你肯答应老四,给老四个机会,做个没有实封疆土的藩王,就能对比一下。” “对于咱们家这种情况,到底是实封好,还是不实封好。” “因为你的霸道、固执、故步自封,错失了一次,对于咱们家来说,抉择正确道路的实验机会!” 哎! 马秀英默默叹了口气,眼底遗憾一闪而逝。 其实,她也是后来才考虑到这些的。 可如果这个倔驴男人,当时以皇帝的身份,把事情压一下,冷处理一下。 多一点时间,冷静理智考虑。 或许,就不会错失这样一个皇族道路抉择的机会! 朱元璋也彻底听明白了。 稀里糊涂还好。 明白后,难受的窝心,下意识脱口说道:“所以咱要挽救他,把他拉回……” 啪! 马秀英猛地拍案而起,指着朱元璋,怒道:“挽救?你脸皮得多厚,到了现在,还好意思说这种话!” “你现在逼着老四回来当燕王,你不是挽救,是想让他不得善终!” “从他被你们逼着喊出夺嫡争储时,形势已经变了!” 这句话就像是个魔咒。 老四不入朱家的族谱,不恢复王爵还好。 这样没有继承资格。 可只要给老四恢复王爵,就冲曾今说过‘夺嫡争储’,就有人会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标儿不会。 可支持标儿的臣子会! 甚至,将来标儿的孩子也会! 朱元璋不愿承认错误,嘴硬道:“咱还可以让其他孩子,做个不实封的藩王,做这个实验!” “没有老四那混球,咱还得吃带毛猪不成?” “你看看,咱们家其他孩子,哪个肯放弃实封藩王的好处!”马秀英气的瞥了眼朱元璋。 不是每个人,都是老四! “你强行让其中某个、某几个皇子做没有实封的藩王,他们做不到老四那样不在乎,他们会嫉妒其他兄弟,嫉妒会让人变得面目全非!” “老二之前,就因为老三、老四全都娶了武勋的女儿,而他娶得是观音奴,就一直作妖,这件小事尚且如此,强行不给实封,你看看孩子们因为嫉妒,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马秀英有种深深的无力感,语调降低,劝说,“错过的已经错过了,纠结错过的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改正自己,身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更应该这样,争取不故步自封,每天都进步。” 朱元璋低头琢磨着。 此时,紧握的拳头却松开了。 就连漆黑漆黑的脸,也渐渐恢复。 自从登基称帝后,他就再也没听到,这般振聋发聩的话。 他感觉,这番话,似乎可以和朱升为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相媲美。 正是朱升这番话,奠定了他的王图霸业。 那么,秀英这番话呢? 现在还无法得到答案。 嘿嘿…… 朱元璋嘿嘿笑着抬头,“这番话,咱听进去了,会好好想想的,你这番话,咱觉得,不比朱升说的九字真言差。” “我们是夫妻,你用不着恭维我。”马秀英没好气瞪了眼。 “怎么是恭维,咱对你说的话,向来是真话。”朱元璋笑道,“其实,咱这次改封老二、折腾老四,也不是没有收获。” “有个还没有确定的好消息,你要不要听听。” 见马秀英挑眉,朱元璋立马打消卖关子的心思,微微向前倾斜身子,笑道:“老四那个混球,准备参加科举,明年春季,和他的学生,一起坐在考场考试,哈哈……” 朱元璋想到朱棣那么大一个人,作为先生,却和一群学生孩子,坐在同一考场,便忍不住爽朗大笑。 “真的?”马秀英高兴询问。 马秀英立刻意识到,这是朱棣想回避王爵,回避被折腾,另辟蹊径想出的办法。 朱元璋笑而点头,“可能性很高,这是那个周浪所说,咱已经让毛骧去确认了。” “咱们老朱家,要是能出个状元,不!他只要考个举人,都是老朱家的荣耀!” 话中,朱元璋脸色变冷,哼道:“咱知道,很多人惧怕咱、敬畏咱的同时,私底下,独自一人时,还会嘲讽咱一句,泥腿子、乞丐和尚。” “他们嘲讽的不只是咱,他们是嘲讽,咱们家的祖先!” 这种情况当然有了。 唐朝时期。 关陇李阀当了皇帝,还被五姓七望瞧不起。 更何况,老朱家这样的身份。 “如果咱儿子能考中个举人,当然,能考中状元就更好了,咱就可以告诉天下人,咱只是没他们的资源!咱朱家,不比他们差!” “等他中举,咱就能任命他当官,一样能帮咱分忧!” “你最好别逼着老四做事。”马秀英没好气瞪了眼,提醒,“老四考科举,主要目的很明显,就是借助秀才、举人的身份,避免你那些折腾人的手段。” “至于说服他出来做官,到时候,我们一步步来,你要再用老子做派,我跟你没完!” “行行行,咱听你的,到时候,尽量不逼迫他……” 马秀英瞥了眼,暗笑,重八明显是怕了,怕老四真的离开大明。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清晨,天微微泛白之际。 相隔两个月后,朱棣再次听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稚嫩童声,缓缓睁开眼睛。 徐妙云含笑,用食指戳了戳朱棣挺拔的鼻尖,笑问,“治国有霸道和王道的区别,做人呢?” “这是考我?”朱棣含笑转头。 “学问探讨。” 朱棣笑着说道,“以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孟子将之称为霸!” “要称霸,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叫作王,称王,不需要强大的国力。” “大到国家如此,小到做人其实也如此。” …… 孩子们出身不好,身后没有强大的助力。 他们想在各行各业做出一番成就。 如果才华足够强。 那就行霸道。 找到师出有名的契机时,用强大的才华,碾碎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若孩子资质中平,普通平常。 那就教他们美德、仁义、善良,这样他们会结交很多真朋友,也会有很多人需要他们。 所谓王道。 放在单独的个体身上,其实就是他教张武走的路,被需要! …… “不知,我如此解读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否正确?”朱棣笑问。 徐妙云莞尔道:“今天,朱先生就给孩子们讲这一课吧。” 这一课,由四郎来教孩子,比她更合适。 …… 饭后。 朱棣和徐妙云早早来到学堂。 等孩子们陆陆续续到了后。 啪啪啪…… 徐妙云拍了拍手,等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后,笑道:“今天这节课,你们师傅,给你们讲解今早背诵的孟子片段。” 朱棣还从未给孩子们讲过四书。 闻言,所有孩子,全都激动看着朱棣。 朱棣笑道,“在讲解之前,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可能让你们更加激动的好消息。” 徐妙云极力忍笑。 她知道,四郎要宣布什么。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