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论刀 上回说到,郭攸之问没有千里眼,怎么看到千里之外,从而攻击目标。刘厚没有回答他而是继续道: “呵呵,我再告诉你一个厉害的,我们的霹雳雷如果发展到极致,只需要一枚就可以将一个城市摧毁,你相信吗?”刘厚继续不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再抛出一枚重磅炸弹。 “这,这,这需要多大的霹雳雷啊?”郭攸之继续吃惊道。 “呵呵,郭先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当武器装备发展到那个程度时,你觉得你刚才说的什么后勤补给、人数、谋略什么的还有用吗?” 刘厚没有跟他详细解释那些通天的手段怎么去实现,因为要给一个古人解释人造卫星、导弹、无人驾驶飞机、核弹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其实他对这些东西了解得也不多。 “太子殿下,这些都是神仙手段,岂是凡人能掌握的。” “唉,现在我们的确是掌握不了这些手段,而且就算掌握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算了,不说这个了,还是着眼目前吧。我觉得藤甲军所用之刀太笨重了,不知道你们觉得怎么样?”刘厚道。 “的确有点笨重,这种刀给武功高强、力大无穷的大将用正好,但是对普通士兵来说,就太重了,他们不可能支持太长时间的劈砍。”赵云对这个最有发言权,他也有同感。 “要想办法减少刀的重量才行,当然,前提是要保证杀伤力不能降低。”刘厚道。 “其实重量本身也是杀伤力的一部分。”赵云道。 刘厚明白他的意思,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解释这叫势能。将刀扬起来就是一个积蓄势能的过程。扬起重刀比扬起轻刀更费力,但是相应的,积蓄的势能也会更多,劈砍时杀伤力自然也会更大。 “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怎么样的重量既能保证杀伤力,又可以节省最多的体力。” 说到这里,刘厚想到了倭刀。倭刀的原型出自唐代时的唐刀,本来就是倭人偷学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所以就算刘厚拿这种倭人的东西来用也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唐刀最早是没有弧度的,在唐代末期时出现了一些带有略微弧度的唐刀。而后在宋代前后,倭国根据我国的唐刀发展出具有独特形状的倭刀,而且大量出口给天朝。 可见倭国是个很善于抄袭与山寨的民族。但是同时,他们也善于将学来的技艺精益求精,甚至超越原来的老师。 所以在近现代,倭国的科技与经济水平超越了天朝甚至一些西方国家,客观点来说,他们虽然是个生性残忍令人讨厌的民族,但是他们的某些精神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言归正传,刘厚想起了改造刀具后,二话不说,叫人拿来纸笔开始画画。 刘厚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什么兴趣班,那时候学校也是应试教育,美术、音乐这些课在学校变得可有可无,所以他的画画得很难看。 刘厚画的就是他印象中的倭刀,可惜,他没有见过真正的倭刀,只是在影视作品中见过样子,凭着这点记忆,刘厚画出来的是倭刀似是而非。 赵云凑前一看,太子殿下画的刀是一把刀柄很长、刀身窄长,刀的尾部略微弯曲、刀身上还有一条沟的奇异兵器。 刀柄很长赵云可以理解,那是为了方便双手握刀,藤甲军现在的劈砍动作就是双手完成的,这样的刀柄相信比现在的刀更好握持。 刀身中央有一条凹槽赵云也明白,那是用来放血的血槽,很多武器都有类似的结构,可以使人更快地失血。 但是刀身弄得那么狭窄赵云就不同意了,他看着刘厚在图样旁边标上的数字,就更疑惑了。 刘厚也不知道倭刀各个部位的参数,他也是估摸着写的。他将刀背厚度定在约4毫米到7毫米之间,最厚的地方就是靠近把手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刀身背厚足足有7毫米,然后逐渐缩小到4毫米,到了最后一寸来长的刃尖处就薄得像纸了。 刀身最宽处约35毫米,也是在靠近把手的地方,然后逐渐缩小到30毫米,刃尖处进一步缩小成尖。 “阿斗,恕我直言,这么薄、这么窄的刀,如果遇到敌人的厚背刀,很容易被砍断。除非像你的宝剑一样,用顶级的百炼钢在外,里面再夹一条软钢使它有足够的弹性。”赵云道。 他一直教导刘厚武艺,虽无师傅之名,但有师傅之实,在刘厚再三坚持下,加上现在年纪大了,到了可以倚老卖老的年纪,所以他也称呼刘厚为阿斗了。 事实上,刘厚更喜欢赵云这样称呼他,他不喜欢赵云整天一本正经地叫他太子殿下的样子。 “锵!”的一声,刘厚抽出挂在腰间的“风云”宝剑,一道寒光闪过,映照在刘厚的脸上显得惨白惨白的。剑光流转,就像风吹着云朵在剑身上流动。刘厚第一次觉得,行云流水这个词除了可以比喻做某件事很流畅之外,还可以用来描述这把剑剑身的光学效果。 “是啊,我画出来的这把刀,刀身还真和剑身差不多宽。如果想要它的硬度达到要求,就只能提高钢的质量了。” “所以这样的刀可能无法大规模装备部队。”赵云言简意赅地道。 “呃……”刘厚被赵云驳得无语了,这些年工业部的冶炼水平的确提高了很多,由刘厚手上的“风云”就可见一斑,可是,这种高水平的冶炼、铸造技术却是很耗费人力物力的,无法大规模生产。 刘厚想了一下,这种薄背窄面的刀还真是难以大规模铸造,自己有点想当然了。古代人为什么要铸造那么大的大刀,不是他们不懂得轻便的好处,而是材料跟不上,不得不为之。 刘厚被赵云的话打击到了,有点意兴阑珊,道:“唉,算了,既然画好了就给蒲元送去吧,造不造得出来就看他了,能造多少就先造多少吧。或许他会想到提高产量的办法呢。 本来刘厚还想将唐代陌刀也画出来的,虽然他同样不知道陌刀的具体数据,但是他记得以前在某论坛看过,说陌刀其实和关公用的青龙偃月刀差不多或者和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差不多。 现在被打击到了也就息了这个念头,除了被打击到外,刘厚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传说中唐代的陌刀队,挥砍起几十斤的陌刀,可以将骑兵连人带马砍成两截。 刘厚对这个说话很怀疑,因为人和马虽然都是血肉组织,但是对刀的阻力应该是很大的,再锋利的刀,要砍开人和马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刘厚认为能一刀将人体砍断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何况是比人体粗几倍,皮肤比人厚几倍的马。 促使刘厚放弃陌刀的主要原因是从这些传说他可以看得出来,陌刀队的士兵都是那些身高体壮、力大无穷的人。这种人都是千里挑一的好汉。 可是在三国时代,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大部分百姓都是营养不良,长得矮矮小小,瘦不拉几的。这种情况下要凑齐一队身高体壮的陌刀队估计很困难。尤其是蜀人本身都比较瘦小,他们的体型和力量和关中大汉、青州大汉有明显的区别。 总不能跑去曹魏的地盘去招兵买马吧。兵员来源困难,这一点已经足以让刘厚放弃陌刀队的设想了,更何况刘厚还想到,铸造陌刀所费钢铁数量肯定很大,估计每把陌刀的成本不会比火枪少多少。 从杀伤力来说,陌刀估计还比不上火枪。既然如此,那还发展陌刀兵干嘛呢?唉,还是火枪兵才是王道啊。 这次大战的战果统计很快就报上来了,共击毙敌军约一万人,俘虏两万人,溃逃了约一万五千人,步骘只带了五千人逃入广信县城。目前我军已经包围广信县城,正在等候太子殿下进一步的命令。 我军共伤亡579人,全部都是藤甲军的人,其中牺牲130人,残废23人,其余436人轻伤,没有重伤员。火枪兵没有伤亡。 听到负责统计的小吏报告完,刘厚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几万人的会战中,只伤亡了五百多人,双方交换比悬殊得根本无法算,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胜利。 刘厚安排好救助伤员和抚恤伤亡士兵的事宜后,就匆匆和赵云他们赶到广信县城外,准备和步骘再干一场。刘厚知道,只要能在这里解决步骘,后面的事情就会一帆风顺,岭南等于已经落入自己手里。 照例先劝降,可是步骘鸟都不鸟一下刘厚,派使者想入城和他谈判,他既不开城门放使者进去,也不放下吊篮将使者吊上去。只是派人到城头,淡淡地说一声:“免谈!”了事。 用箭将劝降书射进去吧,人家将劝降书原封不动射回来,既没有答复要降,也没有说不降。 刘厚的劝降只尝试了一个上午,见对方采取冷眼对待的政策,也就不再试了。刘厚心里很鄙视步骘,你说你装什么清高、装什么高傲呢?人家是有本事、有本钱才装清高,装13,你都被人兵临城下,马上要死到临头了还装什么装? 正当刘厚准备下令攻城时,瞥到城头竟然挂着一个免战牌。刘厚就更无语了,你说免战就免战吗?你自己猪脑子难道也当人家也是猪脑子啊? 刘厚的确很不理解古人的这一点,免战牌真的有用吗?难道能带兵攻打人家城池的人会是一个谦谦君子、会讲究信义吗?难道他会不知道兵者诡道也的道理吗? 他却是不知道,古代人大多是讲信用、讲风度,并且高挂免战牌的一方大多有坚实的城墙来阻挡进攻,所以一方挂了免战牌对方就一般不会攻打它,直到人家不挂了再打。 刘厚看着城头上那块一尺见方写着“免战”两个字的木板,童心大发。他转头对大军说:“谁有把握一箭或一枪将那个免战牌射下来,官升一级并奖励50两银子。” “我来,我来……”七、八支手举了起来。刘厚一看,火枪兵这边有三个,藤甲军那边有四、五个。刘厚大乐,嘿!原来自己部队里有这么多神箭手、神枪手啊,真是卧虎藏龙啊。 ps.求收藏,求各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