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篡位 上回到,刘厚让郭攸之将钦差的口供拿给诸葛亮看。()().3w.郭攸之闻言,也不再作保留,将钦差的口供取来让诸葛亮看。诸葛亮看完后,又叫人将钦差带来,亲自询问了他不少问题。 这个贪财不怕死的钦差自从收了那块极品翡翠后心满意足,对来问话的人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见到诸葛亮后,更是不敢隐瞒,将在成都的见闻和盘托出。 可惜宫闱当中发生的事情,他并不是太清楚,但是,从他知道的情况中,诸葛亮也已经分析出了很多东西。命人将钦差带走后,诸葛亮也开始用衣袖擦眼泪了。 “如此看来,陛下很有可能,很有可能……”诸葛亮哽咽了,一边的关公也“呜呜呜”地哭了出来。他虽然没有出来,不过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看着一个千古智者代言人,一个被后世尊崇为武圣人的铁血硬汉在自己面前呜呜地哭泣,刘厚的感觉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想哭的感觉,看来和刘备的父子感情真的不是很深,不过也可能自己早预料到结果,有了心理准备。 “但愿父皇吉人天相。”刘厚了一句,然后就静静等着,只能等这两个加起来上百岁的大男人哭完再了。 良久,两人才止住了哭声,继续商议大事。“二叔,丞相,以目前的情况,不知两位有什么打算?”刘厚问道。 现在刘备估计已经驾崩,而自己的弟弟刘理登基称帝,这两个人的态度就很重要了,刘厚必须要清楚,他们到底是会拥护刘理还是怎么样,才好做下一步的安排,故此,刘厚有这一问。 “唉,可怜主公英雄一世,没想到会落到如此下场。不管现在陛下到底是不是尚在人世,太子殿下手上这道圣旨必然是矫诏无疑。”刘厚听到诸葛亮这样一,不由得松了口气。 诸葛亮这句话透露出很多信息,首先,他仍然称刘厚为太子殿下,明他依然认可刘厚的正统地位,其次,他那道圣旨为矫诏,那么自己就无需再为这道圣旨担心什么。 只听诸葛亮继续道:“皇子理登基为帝,此事可疑之极,陛下曾多次在臣面前称赞过太子的才干,对自己后继有人老怀欣慰。臣从来没有听他提过要更换储君人选的言论,相反,他还数次谋划为太子殿下您巩固储君的位置。 可以,他对您这个继承人是相当满意的。所以,就算陛下真的有事,也绝对不会把皇位传给皇子理。所以,皇子理矫诏篡位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皇子理尚且年幼,这些事情多数是其他人为他安排的,至于是谁,只要看这次新皇登基谁得益最大,谁最拥护新皇就可知了。” 诸葛亮不愧是千古智者代言人,他的一番分析基本上符合现实。事实上,刘备三个多月前就驾崩了,至于死因现在还是一个迷。 吴贵妃伙同吴懿、许靖秘不发丧,将刘备驾崩的消息隐瞒了下来,然后矫诏发出一道道圣旨,将很多忠于刘备特别是支持太子刘禅的官员贬斥,提拔一批己方的官员上来充到各个部门的要害部位担任要职。 通过一系列人事变动,他们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朝政,于是,一举发动政变,假托刘备禅让,拥立刘理登基为帝。 同时,许靖封为太师、梁国公,而且是个实权太师。他以皇帝年幼,需要大臣辅政为由掌握实际朝政。吴懿被封为大将军,卫国公,统管全国兵权。并以关公的女儿关银瓶为皇后,其余拥立有功者各有封赏。 大家听着诸葛亮这一番分析,也不出声,因为大家都在等着他的下文,下面才是他到的重,果然,戏肉来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陛下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臣既已知陛下之心意,自当遵循。许靖、吴懿之辈乱命篡位,臣实不敢苟同也。 臣本欲尽起荆州之兵入蜀讨伐乱臣贼子,又恐魏、吴趁虚而入,现太子殿下驾临,正是适逢其会。实乃天佑大汉也,臣请太子先登基为帝,再以大义名份讨伐不臣。” 听到诸葛亮这么一,刘厚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吓了一跳。松了一口气是他终于听到诸葛亮亲口出支持自己的话,吓了一跳是他预料到诸葛亮未必会认同成都的刘理为帝,预料到诸葛亮会支持自己,但是没有预料到诸葛亮那么激进,竟然直接想让自己登基为帝,当面锣,对面鼓地和成都伪政权对着干。 按刘厚的计划他是想先出兵将成都的朝廷干掉,弄清楚刘备的情况,再名正言顺登基为帝也不迟,现在在荆州匆匆忙忙登基,会不会操之过急呢? “丞相,此时登基,会不会太急了一,不如等我先收复益州,将乱命的贼子一网打尽再?”刘厚道。 “无妨,事急从权,登基仪式可以一切从简,不会耽误太长时间的。太子亲军远道而来,也需要些时日休整。我们可以一边整军备战,一边准备登基事宜,两不相误。 只要择一良辰吉日,太子殿下登坛祭天,面南而坐,群臣参拜新君即可。 太子殿下登基后,便有了大义的名份,可以号令天下兵马,也可以安大臣、百姓之心,到时再攻伐成都必可事半功倍。” 刘厚心里想,不是应该学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吗?这么快登基称帝干什么? 可是,他哪有诸葛亮那种成熟政治家考虑问题全面。他现在的情况和朱元璋当时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应该采取的策略自然也不同。 诸葛亮督促刘厚尽快称帝有两层用意,其一,安臣下之心。如果坐视成都的刘理称帝,那么刘厚的手下就会自觉矮了一截。 他们以前一直以朝廷的官员自居,现在一下子就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好像成为反贼了。这样的话,难免他们心里会有疙瘩,有些心智不够坚定的人还会产生看不到前路的感觉。 但是,如果刘厚也称帝,那么情况完全相反,他们就有拥立之功,是从龙之臣,是开国功臣。他们会觉得自己地位高了很多,而且有希望获得更高的地位。 一为功臣一为反贼,一正一负,两者有天渊之别,千万别看这种心理上的差异,有时候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令他们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例如诸葛亮,他现在等于是被新朝廷抛弃了的。以前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现在被人骗到了荆州,已经回不去成都了,更不可能掌握实权。许靖要把持朝政,做朝堂的第一人,就绝对不允许有个丞相来和他争权。 诸葛亮要再做丞相,唯一的办法就是拥立刘厚为帝,助他推翻成都的政权。刘厚也是想到了这,所以才笃定诸葛亮一定会帮自己而不是刘理。 而诸葛亮要做丞相,除了帮刘厚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厚一定要做皇帝,重组一个新的朝廷,这才能有丞相这个职位啊。如果没有朝廷,那么他只能倒退回和刘备流窜打天下时的状态,做军师了。 其他臣下也一样,如果刘厚还只是一个军阀,那么就没有那么多官位封赏给他们。只有刘厚做了皇帝后,就可以有大把官位、爵位封赏下去,这样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二,大义名分,如果只有刘理一个蜀国皇帝,那么刘理就可以动不动发出圣旨号令刘厚,甚至直接号令刘厚手下的臣子和将领。 这个时候,刘理代表朝廷,占了大义的名分,这种情况下,刘厚的手下到底遵不遵这些圣旨好呢?如果遵旨就等于背叛了刘厚,如果不遵旨他们就变成了乱臣贼子。 当然,刘厚的心腹该怎么办还是会怎么办,绝对不会将刘理的圣旨放在眼里,但是蜀国还有很多臣子和刘厚的亲厚程度并不高,他们的态度就很难了。 将来刘厚要发兵征讨刘理,如果占有大义的名分,也方便刘厚号召蜀国一些官员反正。毕竟他不可能对整个蜀国每一个地方都用兵讨伐的,大部分地方,大部分官员是可以通过号召、感召等方法,让他们归顺自己、效忠自己的。 如果自己是一个反贼的身份,别人还愿意投靠自己吗?所以,这个大义名分其实很重要。 郭攸之也不是笨人,马上想通了这些关键之处,他也拱手对刘厚道:“太子殿下,丞相所言不错,攸之也恭请太子殿下早日登基,延续我大汉国祚。” 刘厚见郭攸之也这么,于是转头对关公道:“二叔,你怎么看?” 关公红着眼睛道:“此事某已与丞相商量多日,某也认为阿斗你尽快登基为宜。哼!许靖、吴懿这帮宵,矫诏篡位以为没有人会知道吗? 兄长多次去信给某家与三弟,征询储君人选,某与三弟都一致赞成等兄长百年之后由阿斗你继承大位。从没听兄长提过由刘理继位之,阿斗你又没犯过什么过错,相反还很能干,兄长怎么可能仓促之间改变主意。 哼!天下人都知道,刘理得位,必是许靖、吴懿之徒篡改圣命。所以,阿斗你不用担心,二叔一定会无条件支持你,就算他们立银瓶为皇后,某也不认可这门亲事。刘理一个屁孩,也想配得上某的宝贝女儿,门都没有。” 关公的话掷地有声,也表达了对刘厚称帝的支持。直到现在,刘厚才知道,原来许靖他们将关公的女儿关银瓶立为皇后,他们倒是打的好主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关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