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二章大事频频27 1. 果然,春书武和春书立走后不久,许多就带着垒锅灶和垒烟囱的师傅登门了,同行的还有许多给许丹找的一位雇工。 这位雇工本不是别人,是许丹的一位没出五服的本家哥哥,叫许江。许江生性憨厚老实又不善言辞,再加上家境贫寒,所以三十多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平日里在家侍弄几亩薄地糊口,身上倒是有把子力气,可惜身无一技之长,也就是个土里刨食的命。许多之所以选择许江做许丹的雇工,一是看上了许江的老实和实在,对许江又知根知底,用这种人保证不会跟许丹有二心;二是也想借此拉许江一把,让他赚几个零花钱补贴家用,每月两百块钱的工资总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几亩山岭薄地里卖死力气强;三是看好了许江的在厨房里的那点手艺,因为多年孤身一人过日子,许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煎炸烹炒样样精通,做馒头包饺子擀面条啥都会,来帮许丹做个馒头和烤饼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虽然许丹的馒头店还处在建设和筹备阶段,但许多还是自主自事地把许江提前带过来了。许多这么做一是为了给垒锅灶的师傅找个小工,许江有一把子力气,筛沙子拌水泥搬砖正合适,二是让许江过来提前熟悉一下工作环境,跟许丹和春天也可以互相熟悉和磨合一下,也方便以后的工作。至于许丹是不是从今天开始就给许江开工资,那就不是许多去操心的事情了。 2. 许多找的这位垒锅灶和垒烟囱的师傅有六十多岁,家住离此三里地的柳家屯,人称“老柳师傅”。 柳师傅在年轻时学过泥瓦匠,后来又专门拜师学过垒锅灶和打炕,从58年大炼钢铁时代的“小高炉”,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户山地区盛极一时的生产队的“烤烟房”,柳师傅都曾经参与过建设,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垒锅灶和垒烟囱的师傅。后来,户山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大包干”,作为集体经营的生产队的“烤烟房”也就随之消失了,各村原先高耸的烟囱都被村民拆掉垒了猪圈和鸡窝,那些象征着柳师傅丰功伟绩的一根根矗立在村头的高耸的烟囱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再后来,随着柳师傅的年岁渐渐大了,也就不再做这种爬高爬低的垒锅灶和垒烟囱的生意了。不过,在老辈人的心目中,柳师傅算得上是垒锅灶和垒烟囱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当许丹和春天提出要找人垒锅灶和垒烟囱的时候,许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柳家屯的柳师傅。 本来,柳师傅已经金盆洗手不再接垒锅灶和垒烟囱的生意了,年岁大了就想着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许多亲自登门来请柳师傅又推辞不得。许多在户山村做了多年的村干部,年轻时和柳师傅有几分交情,此时许多为了自家女儿的生意登门相请,柳师傅也只能再次“出山”了。 柳师傅进了院门之后,倒背着双手围着垒锅灶的偏屋里外转了一圈,然后便吩咐许江开始筛沙子和水泥,春天一看不敢怠慢,赶紧跑过去给许江帮忙。等许江和春天开始忙着筛沙子和水泥之际,柳师傅从他随身带来的帆布兜里掏出卷尺在屋子里开始丈量,丈量好尺寸后再用铁橛子和白棉线固定位置。不一会儿功夫,偏屋的空地上便横七竖八地拉了几十道白棉线,在不懂行的人看起来这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蜘蛛网”或“八卦阵”,但是,只要是略微懂行的人或者是外行人只要用心看,就会发现这些横七竖八的白棉线拉出来的其实就是一个锅灶的雏形,锅沿儿、锅台边、通风口和烟囱的位置都标注的一清二楚。柳师傅露的这一手让一直陪着他身边打下手的许多佩服不已,这可真是应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那句老话,许多虽然不懂泥瓦匠的手艺,但即使是外行的许多也已经看出了这就是一个还未开工的锅灶。 3. 就在众人各自忙碌之际,春书武和春书家用三轮车运送的第二车黄沙到了。 听到三轮车的响声,许多连忙从院子里迎了出来。春书武和春书立一看是亲家公亲自在这里督阵帮工,两个人赶紧向许多表示了感谢。不管怎么说,许丹和春天开馒头店的事情总是老春家人的事,还要劳烦亲家公亲自出马总有点说不过去。面对着春书武和春书家的客气,许多笑着摆摆手,说闺女家开店他理应来帮忙,更何况还是在户山镇街头的这一亩三分地上? 春书武也算在户山镇街头混迹多年,和垒锅灶的柳师傅互相也认识,两个人抽着烟寒暄了一会儿。在春书武和柳师傅说闲话的间隙,春书家却盯着柳师傅用铁橛子拉的那个横七竖八的“蜘蛛网”挪不开腿了。春书家也会一点泥瓦匠的手艺,也曾经给村里人垒过锅灶打过土炕,但对垒锅灶找烟道的绝技却是一窍不通,现在一看有柳师傅这个垒锅灶的行家里手在,春书家便萌生了“偷师学艺”的想法。于是,春书家借口要留在这里帮工,说什么也不回石门沟子村装黄沙了。春书武哪里搞得懂春书家心里的那点“小九九”?想着反正家里还有春书立帮着装车,也就不勉强春书家了,春书武便一个人开着三轮车回了石门沟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