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者做事儿,就是这么严谨! 说徐杨胆小也好。 说徐杨不愿意惹麻烦也罢。 反正,他就是这么做的。 毕竟有前车之鉴在那儿摆着,某米、某为、某企鹅、某里等等前辈的经历他可以说是一清二楚。 尤其是这些大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口碑如何,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虽然其中多是水军带节奏的结果,但被抓出来的痛点和黑点也是真的。 比如说某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爱国这个话题确实是炒起来了,某为也真真切切的从中受益了,虽然任老板一直强调不让炒作这个话题,但在互联网上根本没用。 结果很明显,某为的生意中,但凡有一点跟国外企业沾边,就会被人嘲讽不够爱国。 虽然这种嘲讽对某为几乎没什么杀伤力,但也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某为在互联网上的口碑,那些没有多少辨识能力的网友被影响的最彻底。 如果任老板也是重生者,那么,估计也会更加谨慎的对待这个问题。 任老板不是重生者。 徐杨是。 所以,徐杨关注到了这一点,从羚羊科技开始就杜绝了舆论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 可以这么做。 但绝对不能这么说,更不能这么大肆宣传。 当然也不能像某想那样干脆做了买办。 做买办,在早些年确实也有好处,毕竟是公知横行的时代,做买办,不但难度低,收入高,还有大批大批的人在网上和线下齐声叫好。 但再往后…… 十五年后的某想有多惨,上网瞅瞅就知道了。 如果不是那脑残一样的决策,以某想的江湖地位和渠道、资源、能力,完全可以成长为一家超越某为的顶级企业。 但很可惜。 这个时候的国人还傻傻的把“科技无国界”这句话奉为圭臬,觉得甭管什么高科技,能租到买到就不用自己研发,所有权在谁手里都一样。 很夸张吗? 一点也不夸张。 别说民用企业了。 连军工这块也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并且真真切切的付出了不少代价。 好在后边纠正的快,迅速从租买这块转向自己研发。 然后,军工嗖嗖嗖的冲了上去,不到二十年就在绝大部分领域追了上灯塔国,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 徐杨冲绳的时候,055服役八艘,在建两艘,航母003/004也相继入列,吨位十万以上,核动力电弹样样不缺,就连五代机也准备大规模上舰了,是歼-20-海。 最拉风的当然是轰-20,那造型,那颜值,那载弹量,直接实现了反超,不光外表看着非常科幻,连特娘的各方面数据都跟科幻世界中走出来的一般,以至于老外们一直嚷嚷着国内这边一定是获得了外星科技。 反正吧,二十年后的开花结果,都建立在努力自研这个基础上的。 要是都像某想那样抱着能租就租,能买就买,就是不自研的态度去做事儿,二十年后怕是连发动机都买不到了。 隔壁的大毛子? 大毛子也不靠谱,感受到国内的强劲崛起之后,大毛子也深感不安,只是那个时候的大毛子除了干着急也没什么用了,连原本深以为傲的发动机也都被追上了,相反,大毛子还要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重点依靠国内。 大到国家是这样。 小到企业,也是这样。 互联网企业是这样。 实体企业还是这样。 不管是计算机硬软件,还是种猪种牛这些,必须做到最基本的自给自足,不然的话,一定会被人卡脖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也是徐杨给雷老板施加压力的主要原因。 他真等不起雷老板慢吞吞的把某山推进股市里,等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别看他整天悠哉悠哉的,实际上内心还是很有急迫感的。 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方方面面都想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压力可想而知。 这还是只考虑他目前涉足和计划涉足的行业,如果算上光刻机、芯片制造等行业,那压力,我妈的呀,更大了。 不过说起来,光刻机这块,也不是没有机会。 这个时候的阿斯麦尔已经起步了,没了什么截胡的机会。 但哪怕是从现在开始就做自研,到十五年后无论如何也具备了和阿斯麦尔争锋的资本。 国内,可从来不缺人才的。 连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卫星都能搞出来,能搞不出个光刻机? 不至于。 重生前为什么没搞出来? 一个原因。 不重视。 现在的芯片制造才刚刚进入纳米时代,绝大部分芯片需求还处于微米时代,到二十年后,也只有手机等一部分集成度非常高的数码电子硬件必须用到纳米级芯片,其他绝大部分工业设备依然可以使用微米级的芯片,包括军工也是如此。 所以,在03年前后看,国内对纳米级芯片的需求并不高,但研发成本和研发难度却非常高,再加上还没有被制裁,还可以买到当时最先进的芯片,于是国内各方面都没有怎么重视。 这差距,越拉越大,直到彻底拉开差距。 然后,被卡脖子了。 这个教训,不是一般的惨痛。 所以,徐杨还真琢磨着提前搞这个,就算现在没机会,再等的三五年,怎么得也该启动了,到那个时候,他应该也具备了那样的实力。 好吧,有点想当然了。 阿斯麦尔从默默无闻到一统江湖,烧掉的现金和资源都是海量的,更集成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资源,才有了那样的成就,光徐杨知道的03年之后的收购就有好几次,,还都是直接收购的灯塔国的高科技公司。 他有那样的机会吗? 绝对没有。 就算他再有钱也没用,灯塔国那边可不信奉什么“商业自由”,或者说,只有他们收购别人的自由,别人敢伸手试试,捶不死你。 所以,还是只能自研。 而且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因为单靠他自己,一百年都不见得能研发出来。 全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企业,有意加算一家,统统都借助了国家的力量,没有哪一家可以例外,国内就不说了,国外那些也不例外,包括特拉斯这种,连阿斯麦尔在崛起的过程中也真真切切的得到过西方各国的助力。 只是很可惜,现在的羚羊科技还不具备那样的实力和潜力。 就算他主动贴上去,国家也不见得会理会他。 饭,得一口一口吃。 路,也得一步一步走。 慢慢来,等羚羊科技上市。 等他涉足相关制造行业之后,自然会有人跟他接触。 只是起步要稍微慢个三五年了,没办法像羚羊科技这样早早起步。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他就一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子,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不能苛求更多。 除非他重生为某想某为亿达那些顶级企业的二代,那种二代可以动用的资源、人脉可不是他这样的穷小子能想象的。 …… 徐杨送走愁眉苦脸的雷老板。 然后和自己的亲信们继续开会。 也就是刘晓松、张晓颖、王剑、范晓璇这些人。 先是相互道喜。 毕竟成立了董事会,公司又往前走了一大步,虽然是象征性的,可对上市却很有帮助。 一家企业能否上市,关键就在这些程序上。 财务、业绩这些东西可以弄虚作假,但这些程序必须一丝不苟。 嗯,现实就是这样。 那些借壳上市的企业都是这么玩的。 其他方面搞的乱七八糟,唯独程序这块抓的死死的,偏偏还能过了审核并且成功上市,在股市里疯狂捞钱,然后崩撤卖溜,到角落里悄悄的数钱。 这种案例,别说03年,直到20年依然还有,而且是在以要求严苛的美股市场。 所以,在03年,对一家企业来说,成立董事会就意味着距离上市更近了一步。 这可一点也不夸张。 因为董事会这玩意儿,明面上看,是分权和制约创始人、股东权利的,相当于把公司的决策权从创始人手里转移到了董事会手里。 所以,很多企业的创始人都不愿意成立董事会,怕自己的权力会被分散,更怕自己的公司会变成别人的。 在这种观念的制约下,好多传统的企业真不愿意上市,也不愿意成立什么董事会。 03年,才刚刚走入新世纪,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思想和观念却还没有真正放开。 所以,徐杨主动成立董事会,在公司这些高管眼里,就好似足够开明的象征,哪怕明知道这董事会就是徐杨的一言堂,他们也是开心的,因为只要愿意成立董事会,就证明徐杨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为了公司的发展而改变自己,不是那种真正的彻头彻尾的独裁者。 说句不好听的,有董事会在,哪怕徐杨出了什么意外,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大局。 否则的话,公司瞬间就崩了。 但话说回来了,徐杨真那么开明? 未必。 真的未必。 他这么做,是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可以赚的更多。 虽然会增加一些风险,但整体算下来是值得的。 至于和股东们、高管们的勾心斗角,那是在任何时候都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