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很好奇,陈子昂要让关馨馨写什么呢? 关馨馨的书法,几位大老爷都听说过,很有灵气。 陈子昂出声:“黄鹤楼。” 就在众人以为关馨馨从右边起行,从右往左时,她却是从右中上开始,往下落笔。 她的书法,确实很有灵气,不锋芒,内含真龙之意。 关父诧异,他这个妹妹的书法比起一年前,更上一层楼。 一笔一划,少了那份怨气,而今多了几分淡然。 陈子昂看着纸上的字迹,有些惊诧。 他惊诧的不是关馨馨的字,而是她和他的默契。 似乎她知道他要让她写什么。 陈子昂继续开口:“昔人已乘黄鹤去。” 关馨馨眼睛一亮,要不是刚才陈子昂讲过那个传说,她还真有些拿不准具体是哪个字。 现在…… 她继续下笔,另起行,从上往下。 一旁的人,只看到第一句,更多的是沉浸于关馨馨的字,对内容并未有太多感觉。 邱磊看着陈子昂,嘴角带着一丝不屑,这是写诗的吗? 这样的诗句,我也能写。 他很自信。 “此地空余黄鹤楼。”等关馨馨写完,陈子昂又念道。 这句出来,关父和关母才开始注意到内容,而不是关馨馨的字。 音节浏亮而不拗口,有信手而就的味道。 很难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出来,连一旁的那些不怎么懂诗词的人都脸色一变。 这是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气呵成。 邱磊脸色有些难看,看似简单的诗句,却令人叹为观止。 关馨馨手握着笔,有些激动,“白云千载空悠悠”出来,让她有一泻千里的感觉。 连不喜欢诗词的关丹丹,看到听到后都有些兴奋。 淳朴生动,一如口语,她喜欢简单的啊。 关彤彤眸光异彩,她总觉得,陈子昂是块璞玉,或者说,是一个宝藏,只要他愿意,就能挖出许多奇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等陈子昂念完,关馨馨写完,大厅内,所有人仿佛被雷击一样,呆住了。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小学生都能看懂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大概也懂得不少。 即景而生情,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关馨馨比谁都激动,自从幽州台之夜后,她就知道,陈子昂怀有大才。 但他似乎并不想让世人知道。 看看他的微博,从来都不炫技炫文笔等。 今天,关馨馨只是想让陈子昂把《登幽州台歌》念出来,她写就行。 “登幽州台歌”换成“黄鹤楼”,毫无违和感。 她没想到,陈子昂不知道是即兴而作,还是早就有这么一首雏形诗歌,然后临场改改。 反正出乎她的意料。 景区领导满脸激动,陈子昂是何人,他不懂,但关馨馨的字,加上这首《黄鹤楼》,定能让黄鹤楼更上一层楼。 官爷们到处求业绩呐,景区火爆,就是业绩。 《黄鹤楼》一出,几位大老爷看陈子昂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怪不得深得关馨馨宠爱,这个时候让他出来题字,关馨馨来写。 几位以前跟陈子昂素不相识的女孩,看陈子昂的眼睛放光,有因为他的诗,有因为他深得关馨馨宠爱。 关馨馨,何许人也? 来之前,长辈们都提醒了,最要尊敬和小心的就是关馨馨,别把她得罪了,免得坑爹坑妈。 大老爷们官再高,对文人还是很尊敬的。 古来圣贤都是值得整个民族尊敬的,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影响着一代代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是第一线,而教师背后,支撑着的就是圣贤的思想和作品。 “英雄出少年!” “好诗,从未见过这么优秀的诗词作品。” “后生可畏,教科书级别的诗歌!” 一群大老爷们称赞,并未违心。 他们确实没见过这么精彩的诗词。 在这首诗面前,古文人的那些描写黄鹤楼的诗词,都黯然失色。 当然黯然失色了,前世,《黄鹤楼》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一世诗名。 前世,《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精粹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之首,可见世人对此诗的器重。 当年,诗仙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虽不协律,却仍然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关父和关母看到这首诗,心里有些想家了。 封侯非我意,封疆在外,是没办法的事。 女儿都不喜欢这里,想在故乡。 哪里都没故乡亲切和熟悉啊。 几个大老爷们非常喜欢这首诗,也是因为后半段的抒意,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走仕途的,走到他们这种高度,几乎都是背井离乡。 为理想也好,为人民也好,总之,他们是真真切切离乡了。 身居再高位,人生路走得再顺,再远,心里总有一个角落,为故乡留着。 邱磊有些羞愧难当,他开始还觉得他这个曾经的才子也能写出这种诗歌来。 结果发现,简单质朴后面,埋藏着大才华。 越是简单,越是难以抓住。 返璞归真,才是真的真。 关父和关母对陈子昂的印象更加好了。 他们最怕陈子昂满身铜臭味,或是沾满娱乐圈的浮躁之气。 现在看来,那种人,是写不出《黄鹤楼》来的。 关天羽和关丹丹满眼冒星星,大大太厉害了,子昂是最棒的。 关国羽一脸郑重,他小看陈子昂了。 关妮儿秋眸如水,家里都说关彤彤找了个好男朋友,青年才俊,夸得很厉害,她见到陈子昂之后,也没觉得多厉害。 结果,他和关馨馨来这么一出,还真让人刮目相看。 这就是才气,智慧的结晶。 古时候,战乱纷飞,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不然,文平内,武攘外。 在和平年代,文化精华更是极其珍贵。 思想和文化,才是一切的基础。 不怕核武,只怕使用核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