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十六章 京韵大鼓
西河大鼓的形式要比评书更加的吸引人! 评书就是说书先生单纯的坐在那里,一把扇子,一块醒木,一张嘴说书! 这除非说书先生的能耐非常大,要不然很容易让下面的观众出现倦怠的心情! 而西河大鼓则是不一样,它的形式是半说半唱,一会大鼓唱一段,然后放下鼓犍子,跟评书艺人一样,在接着说书! 这样的形式,让当时的书迷们都非常的感兴趣,趣味性很强,而且内容五花八门,不像是评书,那么单调! 西河大鼓不仅仅唱连本大套的评书,像什么《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而且还有很多民间流传的小故事,都能够表演出来! 不过,跟很多华夏的传统曲艺一样,西河大鼓也避免不了断代的窘境。 如今这个时代,西河大鼓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可言了! 就算是那些西河大鼓门的艺人们,基本上也都跟评书门一样了,只说书,不再打鼓了! 甚至有些年轻的艺人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打鼓,这门艺术最精彩的部分,都已经快要失传了! 这也不能怪艺人,毕竟如果真的按照过去西河大鼓的路子来,每次演出,自己还要带鼓,而且还要有一位弹三弦的艺人跟着。 说句不好听的话,挣的钱,还得分出去一部分! 还不如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说一段书,挣了钱也是自己的! 不过,现在,也很少有地方能够给艺人提供说书的地方了! 评书的没落,也是时代发展的原因。 褚连湘将手中的一张废牌打出去,笑着说道,“《调寇》啊,我也有很多年没有唱过了,不过,当年师父的文本我都留着呢,等会我给你找找,但是估计不会全!” 韩书芹一脸笑意的说道,“那就谢谢褚妹子了!” 另一位老太太开口问道,“褚姐姐,我刚才听你的那段《煤山恨》,里面好像有一些内容,跟我之前听过的不太一样啊!” 褚连湘微微一笑,说道,“那当然了,这出戏都快要失传了,现在连文本都就剩下中间的一点,开头的这一段,还是我根据当初我师父的录音,记录下来的,但是也不全,哎呀,这点好东西啊,等我没了,估计就真的没了!” 韩书芹也是叹了口气,说道,“是啊,当年孙大姐去世的时候,一大批只有她会的独门绝活全都失传了,她那几个徒弟是真的没有继承下来啊,孙大姐那么好的艺术,都没有留下来啊!” 另一张桌子上的一个老头听了这话,也是叹了口气,说道,“谁说不是呢,一位老先生的离世,就代表着一批作品的消亡,估计等到咱们这些人都走了之后,咱们的这些能耐啊,也都跟着埋到土里去了!” “谁说不是呢,咱们年轻的时候,你看看这大街上有多少打把势卖艺,听书听戏的地方,那时候的老先生们,真的是一身的本领,咱们就是在那个环境下开的蒙,你再看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环境了,而且,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金贵,谁会把孩子的前途,交到咱们这群人的手里啊!” 另一个老头也是叹了口气,一脸惆怅的说道! 正在下棋的尚昌荣一个不小心被冯晓智吃掉了一个马,一脑门子的汗水,听到这些人的抱怨,不由得冷声说道,“你们这些老家伙,咸吃萝卜淡操心的,都多大岁数了,好好打你们的牌,好不容易聚一次,就别在这儿怨天尤人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听到这话,一个老头马上反唇相讥。 “你个老尚,你们京剧势头不错,是国家扶持的对象,你当然不用操心了,但是,我们京韵大鼓现在除了津门几个小园子里还能听到,也快要失传了!” 京韵大鼓,是津门曲艺中的一个重要曲种,也是当年曲艺界位居冠首的曲种。 在当年,津门的曲艺界,京韵大鼓占据了半壁河山,是津门最受欢迎的曲种之一。 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艺术也慢慢的开始没落了。 这位名叫杨世刚,他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的师祖,正是在京韵大鼓界赫赫扬名的鼓界大王刘宝全大师! 刘宝全是绝对意义上的京韵大鼓第一人,他的地位就像是谭鑫培先生在京剧界的地位是一模一样的! 后面几乎所有学习京韵大鼓的人,都是根据刘宝全的唱腔基础,然后加上自己的唱腔特点和理解,创立出了其他的流派! 杨世刚作为刘宝全的徒孙,一辈子都在努力的想要让京韵大鼓重现当年的辉煌。 但是由于本身的条件有限,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成就。 不过,他是刘宝全当初五大亲传弟子之一韩德荣的义子,得到了韩德荣的真传,家里可是保存了不少刘宝全当年留下来的文本和录音,非常的珍贵! 但是,他的弟子里,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还在从事京韵大鼓这个行业了,这也是他最为心痛的地方! 林牧一边伺候着牌局,一边听着这些曲艺界的大佬们的牢骚话,而且时不时的还能听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多时,杨世刚也输光了自己的筹码,站起来,走到了鼓架子旁边,直公直令的来了一段耳熟能详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虽然他的唱功跟师祖刘宝全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数十年的功夫,他那略带了一丝沙哑的嗓音,唱出来的感觉还真的是很有滋味。 虽然这些老头老太太不知道听过他唱了多少遍《丑末寅初》,但是,每一次听,都觉得还是那么好听!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听评书,要听那些根本没听过的新书,这样,里面的情节和扣子,你才会觉得有趣。 听戏,自然是要听那些你会的戏,如果能够跟着舞台上的演员一起唱几句,那才是最过瘾的! 而曲艺节目,就像是这首《丑末寅初》,从民国的时候就开始唱,到现在,不管你听了多少次,还是那么好听!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