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113 一顿饭(第一更)
终端生产加工的职工,张浩南并不缺,但管理岗就没办法。 如果单独一个厂拎出来,也没什么难的,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这三个不出问题,整个厂就不会出问题。 在旁人眼中最紧要的财务、人事,于单独一个小型加工厂来说,只要不是想着做阴阳账本,又或者是黑合伙人的钱,说无关紧要可能有点过分,但远不如一个熟练工重要。 重生前张浩南都是外包记账,他也不偷税漏税,没有那么多机密。 那时候脾气相投的同行,也大抵如此,有些为了给小孩攒婚房的会计阿姨,往往会一个人做两三家厂,最疯狂的阿姨甚至加班做五家厂六家厂。 但现在不行,有了“沙城食品”这个大框架,组织规模和复杂度极大膨胀,这不是什么千八百万身家土老板可以靠一张脸就能镇住全场的情况。 企业组织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要开始正规化、专业化,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出现重大纰漏,张浩南亏个几百万几千万都只是小事,跑去跟赵刚住同一个小区聊聊赵黛的近况也不是不可能。 有了魏刚的支持,整个“沙城食品”的组织结构,几乎就是老沙城粮油公司的翻版。 只是人事、财务不再受上级领导单位领导,也不对其负责,而是面向张浩南一个人。 目前“沙城食品”的代理副总、财务总监,就是原沙城财政局副局长,病退下来一直闲着没事做的丁永。 丁永是毕业于江右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高材生,如果不是生病,仕途还是能更进一步的。 只是病退下来养好了身体,人也已经过了六十岁。 若非魏刚亲自过来请他出山,他也没有多大兴趣,每天就是钓钓鱼打打小麻将就行了。 他原本见张浩南年轻,本以为张浩南会舍不得这个那个,然后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万万没想到,在碰头会上,张浩南就直接让他当副总,年薪十五万。 此事整个“沙城食品”内部都是知道的,也引起了不小的热闹。 丁永并不缺这一年十五万,但对张浩南的态度,很是高兴,跟魏刚吃饭的时候,也对“沙城食品”在做完罗斯国订单之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信心。 放权和甩手掌柜,那是两回事。 张浩南并不担心“沙城食品”的管理层作妖,因为一线生产单位,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所有厂长、车间主任只要是自己的人,这就行了。 而且厂房不是车子,不会一夜之间挪地方,只要还摆在大桥镇、五家埭村,秦桧、和珅来给他在做事,他都睡得放心吃得安心。 放权给丁永,是为了方便丁永迅速地将“沙城食品”组织结构盘活,从互相不熟悉到组织流程顺畅,是需要润滑剂的。 润滑剂就两样,权、钱。 丁永去说服那些借调过来的管理、财务、销售等等人员,首先得有这个权,其次就是张浩南大把大把撒币。 就像销售岗,怎么让他们舍得千里奔袭之后还能酒精考验? 无非就是提成不拖欠不打折,别说普通销售,连刘知远这样的老板,徐振涛这样的干部,都是无比心动。 而张浩南还真就没有计较少赚那几万块。 老板值不值得跟,对销售岗来说,扯别的都是放屁,允许你老板画饼,但不能只有画饼,得先喂两口。 皇帝不差饿兵,自来就是这个道理。 也因此丁永在梳理组织框架,搭建各种组织部门的时候,不能说无比丝滑,但绝对没有磕磕绊绊。 张老板那是真的大撒币。 但张浩南撒币的同时,也让丁永感受到了撒币的力量,光五家埭食品加工厂的流水,因为新开两条线,月流水超了一千两百万。 就凭这一家厂的流水,镇商行授信就是三百万,必要时候拿来付个工资足够了。 而一模一样的厂,张浩南在大桥镇还有一家半,那半家厂就是大桥肉食加工厂。 尽管欧式香肠还没有大规模生产,但本地苏式香肠是已经开始贴牌出货的,最大的客户就是姑苏个别单位。 散货订单虽然不如大客户来得生猛,但发往松江也已经超过了八吨,瞧着是不太多的样子,可订单却是每天都有,多点少点,主要是厂长王爱红援助家乡的招牌摆出来,是真的好用。 整个“沙城食品”现在还处于磨合期,丁永也是老一辈的“老传带”,张浩南本家叔叔张直盛也好,还是说舅公家的表叔蔡存诚,甭管原先什么单位什么年龄,来了就是新人,跟着财务精英做助理。 在王爱红包车返回沙城的当天,村里的水泥路撤掉了路障,算是正式贯通,路面并不宽,跑一辆五吨卡车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了这条路,村里另外几个生产队的闲言碎语也烟消云散。 魏刚还专门过来看了看,新闻跟踪报道的时候,也将张浩南描述成了“农村带头人”,村长吴仁娟也是第一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除了感谢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之外,也表示一定会再接再厉,继续为村民老百姓服务。 至于感谢张浩南,那不是她的采访内容。 晚饭就是在食堂吃的,不过现在食堂改组成了“五家埭快餐公司”,洗菜分拣切菜的地方也扩大了,在厂房东面又辟了五分田出来,灶台也直接是机械加工厂自己做的不锈钢台面。 每天大煤气罐消耗也是相当惊人,毛建民感觉自己就像是重新回到了部队,烧个饭的场面跟打了一仗没区别。 现在快餐公司除了大师傅,退伍的炊事兵一口气招了六个,基本不是毛建民认识的,就是张直勤认识的。 吃饭时,魏刚看着一桌子大锅菜,也是感慨道:“现在日子是要好得多,老早一点油水也没有,全靠主粮。” “我刚开始在粮油公司做会计时,也吃不到多少肉,后来养猪的多了,才算是有油水。” 丁永没有喝米酒,而是舀了一碗榨菜肉丝汤,咂摸了一口之后,他忽然问道:“张总,办公大楼我看先不要急着弄,跟建康林大、农大还有禽类研究所的合作,可以先弄起来。科研投入就是要抢夺先机,市面上三黄鸡在扬子江段南北口碑都很好。家禽研究所这次定种,要是经费充足,应该能提前个一年半年。到时候我们手上就多了一个优良鸡种,也是招牌。” “我跟高季兴专家一直保持有联系,他个人已经有这个意愿,具体怎么合作,我看等我去建康、广陵跟家禽研究所正式会面之后,再谈也不迟。” “这鸡是有啥优点?” 剥了一只小龙虾,嗦了口汤之后,魏刚一边剥壳一边好奇地看着张浩南。 “主要是好吃,三黄鸡的底子。然后农大食品学院有个项目是预制食品的保存运输,说是鸡肉效果最好。” “罐头?” “有罐头,也有不是罐头的。罗斯人很有意向,然后那个傻卵毛子有个同盟在可萨斯坦做食品供应商,食品罐头需求量也还可观。” “可萨斯坦在中亚,不容易出口过去吧?” “那傻卵做就是想做个中间商,算是转口贸易。” “也蛮好啊。” 魏刚吃了一只小龙虾,又拿了一只剥了起来,然后问道,“你是嫌弃那个阿列克谢赚得多?” “不是,他多赚一点其实更好。” 张浩南忽然压低了声音,“我想跟他成立一家跨国粮食公司,然后让他去可萨斯坦拿地,那边受罗斯国有实力的人影响很大。” “用场呢?” “种黄豆,然后我再进口过来。那傻卵背后的人,不要脸一点,可以跟当地人一起在可萨斯坦拿到整整四千公顷的农田。” “不便宜吧?我是说黄豆价格。” “养猪越来越多,我看涨黄豆,哪天我做大了,多一条货源多一条路。” “黄豆还能涨到哪里去?” 魏刚皱着眉头,有些不解,“东北、西域,多的是黄豆产区。” “未雨绸缪嘛,哪天说不定我就是饲料大亨了呢?” “那我以后也帮不上什么忙啊。” “哎,话可不能这么说啊。您老人家就算退休了,也完全可以发光发热嘛,要是有空去京城开个讲座,开个交流会,顺便提一提我在国外种黄豆,也就行了。” 闻言,魏刚塞了一条虾肉在嘴里,笑道:“那我朝后去京城,看到合适的人,就说老家有个后生在国外种黄豆,这总可以了吧?” “可以可以,太可以了。我敬你。” 张浩南闻言顿时大笑,赶紧给魏刚倒了一碗米酒,“朝后我就是沙城种田小能手,规模小是小了一点,但是跨国种田,怎么也算是个典型,是吧?” “伱这是咬定了黄豆看涨啊。” 作为顶级能吏,魏刚喝了一口米酒之后,心里毛算了一下,然后一针见血地说道:“不对,你看涨的不是黄豆,而是生猪出栏量。可是短短几年,猪肉消费还能暴涨不成?总不能人均半头猪吧?” “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张浩南笑了笑,又接着道,“就跟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倭奴,老先生你不也是咬定不可能吗?” “我从来没有说过超不过倭奴,我是坚信能超过的,但那需要三十年的努力,而不是你说的十来年。历年增长就摆在那里,总不能突然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吧?” “那我们打个赌。” “赌啥?” “度假村一桌。谁输谁付账。” “那就说好了,大家做个见证啊。” 魏刚也是兴起,招了招手喊道,“小韩,怕个照,免得他不认账。” “好。” 韩秘书拿了相机,对准了食堂中的一桌人,摁下了快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