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向各地州县下发公文,对于那些想要出海商贸的百姓或家族,各部司将联合建立专项审批的办事处。 但凡有意申请通关文牒的人,可以向官府递交文书,介绍担保,再言明理由,最后由官府统一审核资格后,i再确定出可以出海商贸的名单。 民间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无论是世代经商的家族,还是想要出去淘金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认字的,自己写成文书向上递交,不认字的,请文师润笔后再交至官府。 一时之间,用来撰写出海申请的文书,如同海浪一般,源源不断的递入长安官府,市面上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单单以长安为轴心的京畿之地,就递上了数千份出海申请,倘若把之后各地呈上来的文书一起统计,那么这个数字将增加到令人咋舌的上万份。 此时,有人或许要问,百姓倘若出海,向东去往美洲寻找黄金,那么直接偷渡出去便是,又何必要苦等文牒? 毕竟,历史上的唐三藏(玄奘),当年苦求朝廷数年,都没能申请到通关文牒。最后,是在没有任何文书的情况下,偷偷摸摸溜出长安,『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西游记里关于唐僧有通关文牒这件事,是杜撰的)。 然而,在唐朝那会儿,走陆路偷渡和走海路偷渡,完全不是一回事。 走陆路的话,只要一辆马车,甚至两条腿就行;但是走海路的话,就必须要坐船。 尤其是去往美洲大陆这种远洋航线,寻常的内河运船肯定不行,必须打造或者租用商贸专用的海船。 而这种海船的制造和使用,在官府都有备案和记录,根本没办法私自乱用。 所以,想要去美洲淘金的大唐百姓,只能苦等文牒名单。 言归正题,长安官所组织人手,开始加班加点的整理和阚录,一个月后,第一批特许出海商贸的名单,共计三十三家商行,被张贴在安上门外。 放出名单的那日,整个长安城比春闱放榜还热闹。 成千上万的百姓,纷纷涌向安上门,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人,可以获得第一批的资格,去往黄金大陆。 真正看清楚名单之后,那些想要去北美申请海贸的人,个个都是惊诧莫名。 首批前往北美进行商贸、朝廷钦定的三十三家商行,其中只有三家,是国内有些名气的商行,剩下的那些,在商界之中,都是寂寂无名。 众人面面相觑,都是一脸疑惑。 自天宝末年起,大唐民商兴起自安西,而后又向东传播至河西、河北和京畿。 如今,大唐论实力、论名气,最顶尖的商行,多数便是出自这几地。 然而,安上门外的这份名单,却是排除了那些佼佼者。 有人觉得这其中必有隐情,便派人去查了一番入选商行的底细。 不查不知道,查了之后,众人都傻了眼。 朝廷钦定的三十三家商行,倒是有一大半都是刚刚成立的。 朝廷不选那些有实力的民间商行,反而同意让这些刚刚成立的商行,获取北美商贸的资格。 这背后的隐情,倘若细细思索,实在是让人脊背发冷。 倘若换做是平时,民间商行或许会忍气吞声,就这般算了……但这次不一样。 一来,北美大陆商贸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一把破青瓷壶可以换到一套三进出的宅子,这种生意足以让人承担杀头的风险;二来,朝廷这次行事属实是过分了,三十三家出海商行中,只分了三个名额给民间,剩余的看过去,全部都是官府内定的名额。 所以,长安城内的商行联盟,在经过一番紧急磋商之后,决定就此事与朝廷交涉。 至于交涉渠道,也是现成的。 皇帝曾经组建『王廷议会』,用来向民间征询意见,眼下就是最好的上诉方式。 长安城中有些名气的商行,大约有四百余家,这些人集思广益,动用人脉,找到了一位地位极高的重量级人物——岑参。 岑参跟随皇帝周钧多年,乃是朝中的老臣,官职曾经做到了户部侍郎。 高适当年战死在长安,岑参失去了这位挚友,再加上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于是向皇帝请求致仕。 周钧同意了岑参的请求,又封后者为银青光禄大夫。 岑参至此便闲赋在家,不问朝政。 这一次,商行联盟也不知走了多少关系,找到了隐居的岑参,向其说明了海贸文牒之事,又请他入朝向皇帝求情。 岑参在安西时,就曾经负责过当地的商业规划,与第五琦并称为大唐的经商志才。 如今,听完商行联盟的介绍,岑参意识到此事的危害,同意随商行面圣。 下一次的王廷议会,恰逢八月中勾。 外地的不少商业、宗教、工坊、匠作的民间代表,随各地官府的长行车队入京,这也使得八月的王廷议会,成了一年之中,人数最多的一次王廷议会。 按照惯例,皇帝周钧会在王廷议会上露面,宣布会议开始。 周钧登上殿台,还没开口,却听见禁卫来报,说是看台下的场院中,乌泱泱跪着一大群来自各地商行的人,在这些人的最前面,还跪着一位身穿朝服的老者。 不多时,范吉年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在周钧耳边小声道:“陛下,那老者是岑大夫,他来说是有奏疏要呈给圣上。” 周钧一愣:“岑参?他怎么来了这里?快点让他进来。” 已经五十五岁高龄的岑参,颤巍巍的走进殿中,在周钧身前跪伏道:“大唐天威,陛下洪福。臣听闻有人在东边发现了一片黄金大陆,朝廷正在组建船队,打算与其互市。” 周钧与一旁的孔攸对视了一眼,接着点头道:“爱卿所言非虚。” 岑参:“朝廷初定三十三家商行,作为首批互市的名单。臣却听闻,其中只有三家商行来自民间,其余都是新设的商家,臣猜测后者或许都是官营……臣曾在安西职事,负责商路的重建和互市的经营。多年下来,以为国富之道,需得在官营和私营中寻得平衡,两头并重,方能长久。” 周钧看着岑参递上来的奏疏,其中写了此次海贸名单中的疑点,又请求圣上照顾民商,平衡名额,最后是长安城中四百余家商行的签字和手印。 周钧收起奏疏,看向岑参问道:“你认为这次海贸名单,是朕的主意?” 岑参一怔:“难道不是……?” 周钧摇头道:“八月中勾,朕一直在忙着与枢密院、剑南都护府见面,商议接下来与吐蕃的战事。至于海贸名单,朕全部委任给了户部、市部、长安府和御史台等等,由他们联合商议,制定规程。” 岑参听到这里,有些惊讶:“那这份名单,陛下并不知情?” 周钧:“那份名单,朕或许是曾经过目,但一来政事繁忙,二来不熟商行,对于爱卿奏疏中提及的问题,自然也是没有想到。” 岑参松了一口气:“老臣原本以为,这份名单是陛下授意的,如今看来,却是我想岔了。” 周钧将奏疏放在一旁,对岑参说道:“假如真的如你所说,第一批参加海贸的商行,都是新设的商家,那么这其中必定会有问题……王翃!” 锦衣卫督公王翃闻言出列。 周钧:“海贸名单这件事,你带着北镇亲自去查,先查查这三十三家商行的背景和来历。” 王翃:“喏!” 周钧又对岑参说道:“你的奏疏,朕已经看了,最近应当就会有消息……至于长安商行那里,让他们暂时缓缓。” 岑参跪叩后说道:“老臣省的。” 岑参离开之后,一直沉默的孔攸开口说道:“陛下,鱼儿咬钩了。” 周钧轻轻点头说道:“是啊,该提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