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意想不到的背叛(下)
“说到底也是因为哀家老了,没能替皇上管好后宫。” “母后这话令儿臣实在惭愧,本应安享天年,却还为后宫的事劳心了。” 太后叹了声气, “有什么劳心不劳心的呢,所幸看这些事也看了一辈子,皇上继续问询着,哀家在一旁听便是了。” “是。” 元睿明颔首, 心中也确实因太后的突然而来犯难,之前不管如何他都能只凭自己对白景音的信任忽视一切证据,可现在有太后在,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件还在继续进行着, “除了你之前说的那些外,还有别的证据可以证明吗。” “启禀皇上,卑职有证据。” 听到他这样说,琳琅殿上又是一片哗然, 元睿明眸子一沉, 事情果然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复杂,会走向什么发展,就看他会拿出怎样的证据来了。 周侍卫抬起头,用那鼻青脸肿的样子看着白景音,指着自己的脸道: “其一,就是卑职的这幅样子。” “哀家方才听说,你一口咬定,是琼华宫里的人动的手?” “事实便是如此。”周侍卫坚定道,“因为在宫中只那么一个交心的朋友,又有恩于卑职,所以卑职宁可背上知情不报的欺瞒之罪也实在做不到告发,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劝贵妃娘娘能够迷途知返,放过我兄弟。毕竟若一直这样下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迟早有被撞破的一日。到那时贵妃娘娘如何卑职不知道,卑职的兄弟张淮义却是必死无疑的。方才卑职承认了有去过琼华宫,就是因为这样,而不是贵妃娘娘所说的什么‘求救’。” 原本说只在旁边听听便好, 但不由自主的还是审问了起来, “一桩事实,两种不同的说法与原因,还真是曲折离奇。静贵妃,你有什么要反驳的吗,哀家也想听听你的说法。” “启禀太后,我只觉得周侍卫的说辞荒谬绝伦,不堪一击。” 太后挑眉, “哦?静贵妃倒是肯定。” “按照周侍卫的说法,他知道了我与张淮义的私情,然后来劝我迷途知返?简直笑话,说白了,他不过就是一个侍卫,从哪里来的胆量与资格劝我,还敢对身为贵妃的我说这些话,就不怕我恼羞成怒,或者因为害怕事情败露而杀人灭口吗。至少在我看来,宫中明哲保身算是条不成文的行事准则,至于周侍卫这‘视死如归’的举动,能有多少可信,就可想而知了。” 白景音说话掷地有声,毫不留情的反驳道。 “若换成旁人,卑职自然是不敢的。” 周侍卫连思考都没有, 在白景音说完那番话后当即就做出了回应,好像是提前做好准备般对答如流: “只因总听张淮义私下夸奖娘娘出身将门,几次三番为大启化解危难,武功谋略胆识皆不输男儿,这些也是有目共睹,况且平日在宫中也是待人随和,便以为贵妃娘娘与旁人不同,是能听进去卑职好言相劝,就此收手的。”周侍卫冷笑,“可谁知原来那些都是表象而已,静贵妃听完之后便恼羞成怒,还威胁若是敢泄露半句,便会直接要了卑职的性命。” 太后看着他‘惨不忍睹’的脸, 缓缓皱起了眉头, “若是静贵妃下手,倒确实能打的这样严重。” “朕却以为这些伤出自谁手尚无定论,或许是栽赃也未可知。” “皇上向着那丫头也太明显些了。” 太后压低声音,用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听到声音提醒道,毕竟身为皇帝,确实是不该有如此明显的偏向。 “儿臣相信她。” 元睿明看着白景音,不动声色的淡淡朝太后说道,虽简单一句,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太后摇了摇头, 更加坚定了白景音一定不能留在宫中,不管这次会否被论罪都是一样。 “皇上说的也有道理,这个作为证据确实薄弱了些。不过周侍卫只说了‘其一’,也就是说还有‘其二’了?” “启禀太后,卑职除了所知所见外,还有关键物证,昨夜将具体情况都已交代给皇贵妃与李大人。” 就在这时,大理寺的人正好快步走入殿内,依照规矩行礼后,将手里的东西交给李典,又低声回禀了几句。 李典面色微微有异,接过后拿在手里,端详了那物件一眼,走上殿前朝元睿明与太后回禀道: “下官在夜审了周侍卫后,今日一早在带张淮义回大理寺审问后,又派人对侍卫所与温泉别院两处进行了详细搜查,如今已有结果,请皇上过目。” 说罢, 将刚带进来的东西放在托盘上,再由福公公呈上。 元睿明看了看,只见托盘上放着三样物件:一条丝帕、折在一起的信与一包瞧不出是什么的粉末。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办法把这些联系起来。 太后拿过那一条丝帕,展开一看,在淡黄色的绸缎上绣一条绣鸳鸯,绣的歪歪扭扭,废了好一番功夫才勉强看出那是只鸳鸯而非水鸭。 “真是没有半点绣工可言,如此拙劣的针脚,绝不像是宫里的东西。” 毫不留情的嫌弃道。 “周侍卫,这就是你所说的‘其二’吗。” “回太后的话,卑职从前便时常看到张淮义手里拿着一黄色的丝帕,像宝贝一样捧在手中从不舍的用,还时常对着帕子自言自语,卑职猜想,必然是静贵妃所赠的定情信物。把这件事交待给皇贵妃娘娘与李大人后,没想到还真的搜了出来。” 元睿明瞥了那丝帕一眼, 从丑的程度来看, 确实是出自白景音之手,非常的好辨认…… 虽然心中确定,可还是说: “是不是出自静贵妃之手,还尚不可知。” “臣妾也是害怕冤枉了静贵妃,所以方才去‘请’静贵妃时,顺便从琼华宫中拿了其余的绣品来比对针脚。众所周知太后当年女红针黹乃公众一绝,是否出自同一人手,要劳烦太后娘娘辨一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