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太子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便是宫廷之间主要矛盾之一,皇帝渐渐年老,太子渐渐长大,而群臣也因为年龄的关系和自己未来的仕途开始支持起太子来,这种种变化虽然不会宣之于口,可聪明如赵祯,又岂会看不出来,这自然让赵祯的心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对于死亡的恐惧,则让他很难轻而易举的将手中的权利放给太子去掌管,所以赵祯虽然给了赵昕太子之位,也允许他拥有听政的权利,可从始至终就没有把任何一个实权部门放到赵昕的手中过。 这自然让一众希望扶持太子上位然后获得权利的人心里很是焦急,而赵昕面对众人的拥戴,尽管他的内心之中其实并不愿意如此,可面对着拥戴着他的人群,他也不可能拒绝他们的好意,毕竟作为一个太子,他便是这群人的领导者,而他们现在做的一切,虽然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的权利和仕途,可归根到底,是在为了他办事,若是他还站出来指责他们,那今后还会有谁相信这样一个领袖呢? 所以赵昕尽管心中很不愿意见父子分裂,可事实便是两个人越走越远,对于这样的情况,一众老臣也是长吁短叹,自古以来帝王家便是最为黑暗的地方,因为这里集中了天下的财富和权柄,即便是父与子,也绝对不肯轻易将此大位相让,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有那么多的宫变,甚至还有一些发展到政变的程度,便是因为这位子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而且更为让人无奈的是,随着赵祯的身体越来越差,支持太子的力量便也越来越强大,到一年以后,赵祯几乎已经达到上朝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上时间的程度,这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来说,时间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这自然给了太子党们很好的时机,这一次请愿的人相比起一年前,便要多上许多了,总计大概有两百名左右的官员开始给赵祯提出请求,希望赵祯能够让赵昕获得一部分权柄来熟悉国家大事。 面对众臣的逼迫,赵祯的心中自然很不是滋味儿,此时的他作为一个人,是很难想到国家前途命运与未来的,他只觉得自己的儿子现在就是想要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帝而已,可赵祯毕竟是宋朝有史以来,甚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仁慈的一位皇帝,面对这天下大势,他尽管心中充斥着人伦常理之中该有的愤怒,可面对这个国家,他还是选择了与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的做法,那就是让赵昕进入内阁之中,以太子监国的身份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和参知政事的职位。 这个职务在宋朝可不小,是一个负责全国所有军队调动的职务,与枢密院这个负责全国武将的机构联合在一起,便是宋朝全部军队的大脑了,赵祯让赵昕担任这个职务,其理由自然是不言而喻,赵匡胤以武立国,然后杯酒释兵权将天下军权归于自己的手中,就是因为他知道军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赵祯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第一个让赵昕担任的职务,便是熟悉军队,掌管军队,只要掌握了军队,让军队效忠于太子,那么天下就不会大乱,由此可见,赵祯的头脑还是十分清楚的,至于参知政事这个职务,则就更加容易懂了,作为一个皇帝,若是对于内政外交一窍不通,那么就必然会被群臣玩弄于手掌之中,所以让赵昕接触政事,是作为一个继任皇帝必须要学会的东西。 而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赵昕以太子身份开始监国的时代便也由此打开,而赵祯则退到二线,只是在每个礼拜的朝会出来见一次群臣,并且听取一个礼拜的大事之外,便不再垂拱殿面见群臣了,平日里的朝会将全部交由太子赵昕来处理,批阅奏折一事也暂时交给赵昕全权处理。 可以说赵祯的这一道命令是完全将天下大权交给了赵昕,不过赵祯还是把宰相的提名权利留在了自己的手中,这倒不是他忌惮赵昕成长起来,所以不给他,而是因为赵昕此时才不过十九岁而已,放在古代虽然称得上是男人了,可在政治上这个年龄显然是小到可怜了,而宰相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人才,每一个都将对国家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工业化开始以后,为了让整个社会达成更好的协作,单单依靠一个皇帝来处理天下大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唯有依赖宰相们来处理国政才有可能将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宰相的权柄便越来越大,单独一个宰相或许还不能跟皇帝一较高下,可若是所有的宰相联合起来,却起码能跟皇权相比,不落下风,由此可见这些宰相们到底有多么的重要,这个权利,赵祯自然是不会交出来的。 而除此之外,赵祯还把一个权利交给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宰相集团,这个权利便是封驳之权,其作用便是只要宰相们认为赵昕在奏折上的批示是有问题的,就可以将这封奏折重新发回到赵昕那里,让他重新批驳,而不需要去执行这个命令。 这项权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北宋的官僚体系中,原本宰相们其实就拥有这个权利,可是这个权利就从来没有被人们用过,可以说是官场上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而现在,赵祯光明正大的提出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他们便拥有了使用这项权利的机会,并且赵祯还将这个权利扩大了,原本只是宰相不同意才能封驳,而现在只要有三位副宰相觉得奏折中的内容不妥,便也可以封驳,这项权利无疑就十分的大了,原本能够跟赵昕抗衡的人只有宰相,而现如今赵祯的一道命令,却让赵昕在政治上需要交手的敌人瞬间从一个变成了十一个,这无疑是在削弱赵昕的权利了。 至于宰相们会不会因为赵昕未来将会成为皇帝而不敢对他使用封驳之权,这一点赵祯是一点也不担心,一来自己挑选的这些宰相,无论是保守派还是革新派,几乎都是正人君子,事关底线之事,便必然不会放任不管,二来这些人也几乎都已经位极人臣,到了顶点,也不需要向那些底层的官员那样讨好赵昕来获得权位,再来宋朝毕竟是一个文治的国家,刑不上大夫是宋朝的治国理念,并且贯穿两宋,对待士大夫,几乎都十分的宽容,若是赵昕登基以后便要报复这些人,则必然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骂名,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宰相集团里,可还有他的老师徐清啊。 处罚自己的老师,这是赵昕万万不敢去做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祯才敢下这样一道命令,而在这道命令之后,赵祯就彻底淡出了宋朝的政治舞台,开始退居二线,将养天年了,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走下舞台,只是站在了角落里,依旧以皇帝的身份统治着这个浩大的大宋帝国。 赵祯的逐渐落幕自然让一众老臣很是心酸,可又想到脱离国事之后或许赵祯也能够安心养病,说不定未来还有好的一天,可一想到要是赵祯好了以后又想把权利从赵昕手中拿回去到时候朝堂之上又要掀起多少的风雨而感到担忧,就在这样的复杂情绪下,一个时代缓缓落幕,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缓缓开启。 东宫,相比起皇宫来说,要显得小了许多不过其中的繁华丝毫不会输给皇宫,这里是历代的储君所居住的地方,能够住在这里的人,便只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而现在徐清便站在这东宫大门口,向着东宫大殿走去。 作为太子的老师,徐清对于这里简直比对自己的家还要熟悉,毕竟他自从成为三司使兼太子少傅之后,在家里待着的时间就很少了,而他的宅邸又大到恐怖,简直就是一个人造园林,其面积相当于苏州拙政园的三倍,相比起后来宋徽宗的艮岳来说则是其三分之一,非常的大了,其中亭台楼阁总计不下两百座建筑物,房间总数则是在两千间房屋及以上,佣人数量徐清并不是特别的清楚,大概在五百到六百人左右,甚至在整个徐府之中,还有两个人工湖和一座假山,绝对称得上是面积广大了。 而这在汴京城的有钱人里甚至还不能算是拔尖的,那些富商们的园林以及那些宰相们的房子,还有那些地方土豪们的园林,那可是一个比一个大,整个汴京内城之中,达官显贵们所占的房子大概就差不多整个内城的四分之三了,徐清的房子在其中,甚至连前十都排不进去。 这也是工业化之后的一种风俗,随着财富的空前增加,人们享乐的兴趣就越来越大,徐清纵然不喜欢享乐,可是在家里迎来送往之间,一个太小的房子总是会让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再加上自己的夫人也希望能够扩大宅邸,所以徐清便就将宅邸扩大到了如今的模样,其中金银之楼都有五座以上,即便是在夜晚,也会因为月光而大发光芒,绝对称得上是奢侈了。 这或许就是工业化带来的坏处吧,不过这些巨大的园林倒也有个好处,就是汴京的绿化非常的好,整个城市之中犹如森林一般非常的漂亮,而在内城之外的外城则是少有绿色的植物,大多都是成片成片的房子,再往远处则绿色更少,高楼大厦几乎占据了视野,这便是如今汴京的格局,越外面的人越穷,住的越高,越有钱的人住在越里面,住的越矮,但是所占据的土地却非常的广大,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这也是如今的北宋遇到的重大问题。 此时的徐清站在东宫之下,看着那高大的宫阙,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以前他来到这里,看到的除了打扫卫生的太监之外,便是宫女了,除此之外很少会有官员站在这里,可是现如今,这里却犹如成了官员们的地盘似得,在东宫外排起了一条长长的线,看的徐清是目瞪口呆,他可真不知道这汴京城里,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官呢。 不过看过之后,徐清也就把心里的情绪掩藏了起来,直接向着台阶上走去,他作为大宋的副宰相,还作为赵昕的老师,自然不需要像这些低品阶的官员那样站在门口慢慢的等,所有的二品以上官员,都允许直接进入东宫的权利,徐清自然也不例外,站在大门口,等候了一小会儿的时间,一个白色面孔的太监就走了出来让徐清进去,这是一个典型的欧罗巴人种,也就是说,这是个白人。 而现如今的皇宫之中,太监们很大比例都已经开始使用殖民地人口来充当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自从宋朝的殖民地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开以来,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的一个好结果就是宋朝的穷人家庭开始快速的减少,已经很少有人自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宫里去当太监了,这也是必然,虎毒不食子,要不是逼上了梁山,谁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卖给官家呢。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让孩子卖身的意愿开始大规模的下降,再加上人本思想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在民间传播开来,对于这种极度残忍的宫廷手术,自然招致了许多的非议,可是皇宫就是皇宫,是绝对不允许皇帝以外的男人进入的地方,为了平衡两者,双方就各退一步,从此以后皇宫之中的太监只能招募殖民地的人来当,而宋国百姓则不能再被送入皇宫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的皇宫之中,几乎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宦官,都是各色人种之人了。 “大人,殿下请您进去。”那太监笑眯眯的说道,脸上是一脸的谦和,徐清拱了拱手便走了进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