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定鼎大明

第三百八十二章 姚启圣论政

定鼎大明 桑树条 4547 2024-05-14 18:07
  姚启圣接过话道:“最后殿下再集中复明军的兵力,先解决江南的清军,打破清军两线夹击的现状。北方清廷在没有漕粮的支撑下,想要发动战事,就还有对百姓不断压榨。如此一来,北方的百姓一定苦不堪言。相信用不了多久,北方就会硝烟四起。殿下那时候再乘势北上,就能一举光复大明。”  彭昌宝道:“还是先说眼前的事吧。就我们布置在江北的这些军队,仅仅是这样调整一下。真的能挡住清军南下吗?”姚启圣道:“这就要看复明军自己的战力了,其他人根本就不能帮助了。如果复明军也像弘光朝廷时候的军队,清兵一到,大军纷纷投降和逃跑,就是再好的计谋也没有用。”  朱由栋道:“对,自己没有能力,任何人都帮不了。打铁还得自身硬啊。”有姚启圣给出了建议,朱由栋顿时觉得自己眼前敞亮不少。心里也放松了一些,至少自己能看清该怎么去做了。  姚启圣道:“这是对军队的要求,我相信殿下能带着复明军打下如此大的地方,起军队的战力,应该还是能信得过的。但是要想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可不只是军队称雄。五胡乱华是的乞活军,南朝的白跑军,这些军队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姚启圣说了这几句,见朱由栋认真的看了过来。便接着道:“但是他们的结果,却十分惋惜。这就是因为他们只重军队,不重内政。殿下想要一统天下,光复大明。就还要有内政,而且其重视程度,还要高过军队。我之前听说过复明军对地方的治理,应该说的很不理想。”  说到内政,朱由栋顿时脸上一红。什么叫很不理想,简直就是一团糟。朱由栋根本就没有管理过地方治理,最多只是让复明军强行打断了士绅的垄断。但是朱由栋却没有拿出有效的治理方法,也没有认真的去治理过。  关于地方上所有的治理,都基本上都是各地留下的官吏自己治理。朱由栋连官员考核都还没有去制定,更不要说是整顿吏治了。要不是长久的战乱,让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也如一盘散沙一般。恐怕朱由栋的后方早就起火了,根本就不可能让复明军坐大。  姚启圣没有点破朱由栋的尴尬,又道:“朝廷既然成立了,就要加强地方治理。让地方百姓尽快回复生产,才能为大军提供辎重。如果再让地方上混乱不堪,恐怕复明军也不会长久。现在首要是对各地官府调整,明确地方各司衙门的组建。对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吏,要直接剔除去。不能为朝廷效力,只顾着专营搜刮钱财的人,要立即处理,以儆效尤。”  也不等朱由栋打断,姚启圣继续涛涛不绝的道:“之前殿下在江南,为了铲除士绅在地方上的横行霸道。虽然出手处决的江南的士绅,但是却没有将地方纳入有效的治理,更没有为江南读书人造就一条出路。我相信,殿下想打击的是那些侵吞朝廷田地,独霸一方的土豪劣绅。并不是要彻底断了读书人的科举之路,所以要尽快的让朝廷重开科举。”  朱由栋道:“这些事情,我都已经让礼部的人在做了。这时候相信公文已经发出去了,相信要不了多久,天下学子就能得到消息。”姚启圣道:“殿下的公文不能只在大明的地方张贴,满清的地方也要张贴,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已经光复南都。正在重开科举,广纳天下士人,希望天下读书人为朝廷效力。”  彭昌宝瘪了瘪嘴道:“光现在江南的读书人,已经让朝廷头疼了。还要去招纳全天下的读书人,那不用是让朝廷更加混乱吗?”姚启圣道:“错了,读书人没有让朝廷头疼,头疼的人是殿下,殿下不知道该如何安置这些读书人。”  姚启圣一语道破了朱由栋的困境,然后道:“读书人里面是有些败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他们大多是随波逐流罢了,就好像你们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去抗清一样。既然殿下能接受那些并没有抗清的人,为什么不能接受那些,不能为朝廷效力的读书人呢?”  姚启圣想了一下,又道:“当初太祖皇帝,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凭一己之力,扫荡群雄,一统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些千古雄主,依然为了收天下士子之心,不得不开科举。后来甚至独创开了南北帮,就是为了证明大明不是半壁江山。可是殿下现在的做法,虽然在复明军势力之内没有人敢反对。但是这样的事情,要是被传了出去,天下士绅是不是就认为大明再不需要读书人?那样一来,恐怕殿下最多也就只能得到半壁江山。”  彭昌宝道:“就算不要他们又能怎么样?谁说我们就只能打下半壁江山了?殿下已经让复明军光复的地方,按照我们自己需要,教导学子。等到这些人学好了学问,自然就能为朝廷效力了。那些只知道专营的人,怎么复明军不稀罕他们。”  姚启圣看了朱由栋一眼,道:“如果殿下你也这样想,那复明军根本就不可能光复大明。虽然殿下现在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培养读书人。我也相信殿下能做到,但是他们要多少年才能为大明效力呢?殿下怎么就能认为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专营的人?何况那些颠覆王朝的人,很多都是专营的人。殿下决定要与这些人为敌,复明军能坚持到自己培养的人出来效力吗?”  对于姚启圣突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朱由栋自己都没有信心来回答。自己能培养的是这些人的忠君爱国,还有民族大义。就算是洗脑式的培养,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效忠大明,何况是让他们不要专营,不去计较自己家里的东西。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算是教学水平高超的后世都不可能。  所有人都会计较,自己口袋里的那几两银子。何况是现在这样一个文化水平落后,基本都是文盲的年代。正要靠几年的洗脑,就让他们完全抛弃家庭,抛弃家族。这怎么可能?正要是那样的人,恐怕也会成为疯了。  对于姚启圣的问题,朱由栋没有回答。姚启圣见状也没有追问,然后举例道:“殿下可知,迫使李渊起兵的裴寂,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将领。代汉的曹家众臣,哪一个不是因为追寻富贵才冒险的?这些人都是专营之辈,但是他们依然为这些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殿下不该将这些人排斥于朝廷之外,反而要让这些进入朝廷,才能为大明贡献良策。”  朱由栋道:“这些事情,我当然知道,只是在当时毕竟战事太紧,我也没有精力来做这些事情,一直就耽误了。如今好了,朝廷能进入正轨,才有时间来安排这些人为朝廷效力。”朱由栋不好说自己觉得斗不过他们,才将他们杜绝朝廷之外的。  姚启圣道:“还有,复明军很少有招降,和策反清军将领和官员。这些人也可以为大明造势,同样能为大明立功勋的。”彭昌宝道:“招降他们干什么?今天他能因为我们的招降,背叛我们。在将来的一天,也能因为清军的招降,去投降满清。”  姚启圣道:“对,是有这个可能。这些官员,甚至连最基本的忠诚都没有。但是他们的归降,是不是也能让世人看到,大明光复有望?总好过天下人都看到是大明的臣子,在不断地投降满清。如果是那样,天下人还有来光复大明吗?”  这又是一个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姚启圣接着道:“大家都来归附大明,才会让世间的人,看到大明光复的希望。让更多的人来为大明效力,才能有真正的人才来归附朝廷。”  姚启圣看了朱由栋一眼,道:“何况那些反正的人,也不一定就不是真心归降的。远的有南宋之张世杰,他可是蒙古将领归降的。近的有李成栋,金声恒,王得仁,这些人都是投降了满清的人,可是他们又为大明战死了。不管他们是什么原因,也不管是什么目的。他们帮助大明抗清了,这就是一个好的征兆。”  姚启圣见朱由栋听了自己的话,正在思考。便乘机劝道:“而且只要殿下同意招降,也就能给那些本来对满清不满,或者是摇摆不定的官员。提供一个能投降大明的途径,虽然说现在不会有人来立即归正。但是一旦清廷有变,或者是大明能有战胜大清的苗头时。他们就会纷纷来归,大明就能迅速光复失地,也能少损失一些将士。”  朱由栋听了半天,也觉得姚启圣说的有理。道:“对,而且满汉本来冲突就不断。这样大清就更加不信任这些汉官,满清也就再不能团结一心。先生妙计啊,正是一石二鸟之计。好,太好了。大明有先生相助,光复之期不远了。”  说完,朱由栋便站了起来,道:“朝廷组建的时候,吏部尚书的职位,一直都是挂名给临国公李来亨。但是临国公一直领兵在外,不能为朝廷主持吏部的事宜。如今先生才能出众,就请先生来主持吏部,主管一切吏治考核,官员升迁。当然,先生刚来,就先领吏部侍郎”  自己一个新人,刚来就能领朝廷六部侍郎,而且是吏部。名义上虽然是礼部为六部之首,但是实际上吏部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对于这个安排,姚启圣当然十分满意。如果他去投靠清廷,估计也就混个五品知府,就已经了不得了。而且还是要靠关系,否则就是七品县令都不不要想。而现在一来大明,朱由栋就给了个正三品的侍郎,这确实有些出乎姚启圣的意料。  姚启圣当即起身道:“殿下放心,臣一定不负殿下所望,尽快将朝廷吏治整顿好。”姚启圣并没有说空话,他之前就在满清当过知县,对官场上的勾当是十分明白。后来由于当地禁海,百姓困苦。于是他私自开海,让百姓下海去捕鱼,才被清廷给撤职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