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三家立国之后的第二年。 春暖花开之后的第二个月,吕阳率领得胜之师返回“长安”,期间举行了献俘的仪式。 春秋时期当然存在献俘仪式,不过一般是诸侯向周天子炫耀武功,列国除非是得到连自己都意外的大胜,要不然根本不会举行献俘仪式。 “阳可为我家太子。”吕武在朝会上进行了宣告。 朝会?没错啊。 周王室那边很早就存在朝会这项活动,一般就是诸侯定期聚一聚,后来变成了一帮公卿进行无意义的粉饰。 所以“朝会”并不是吕武首创。 汉国的朝会是每十天进行一次大朝会,人在“长安”又够级别的官员入宫城到“建章宫”参加朝会;每五天举行一次小朝会,地点却是换成“未央宫”这边。 当然了,官员平时有急事也能临时谒见,并不是非要到朝会才能说事。 刚才好像提到了“建章宫”和“未央宫”这两座宫殿?其实不止。 吕武抄做作业抄上瘾了,建筑物占地个规格不一定对,宫阙的名称则是进行了照抄。 不过吧,他所处的时代在“前”,除非有另外的穿越者,要不然谁知道是抄的名字? 在“长安”的宫城中,目前仅是有“未央宫”、“桂宫”、“建章宫”、“明光宫”,以后肯定会进行扩建。 每一个宫殿都有自己的用途,“未央宫”就是吕武平时居住和活动的所在,“桂宫”则是那些夫人以及年龄过小子嗣的居所,“建章宫”是用来举行朝会和理政的区域,“明光宫”则是举行各种祭祀的地方。 现在“长安”是落成了,位处渭水南岸那边的“别宫”则是还在建设当中。 因为根本不着急的关系,渭水南岸的“别宫”工程进度根本不用赶,原本修建“长安”的劳力被调到“桑田”那边修建“函谷关”去了。 汉国将修建函谷关的工期安排为八年,也就是不出现意外可以慢慢修,先将主体建筑修起来,其它再来慢慢补全。 考虑到楚国还是挺行的,八年之内汉国跟范国和晋国的关系应该不会太差? 当前再小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家庙来供奉祖先,汉氏子姓当然也有自己的长辈,只是以前着实太过于落魄,老祖母没有故去之前只能说出有限的名字。 在“宫城”里面肯定也有属于汉氏子姓的宗庙,排位则是只有可怜巴巴的三个,也就是吕武的父亲、爷爷、曾祖父三代人,女性则是没有资格进入宗庙受到供奉。 吕武立国之后,周天子按照惯例给汉氏子姓的一些先辈进行了追封,级别不是“公爵”,是“侯爵”而已。 等吕武哪一天薨逝,本着死后再追封的规则,他是侯爵身份薨逝,死后会追赠一个公爵。 另外,周王室衰弱之后,诸侯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遵守一些相关规定,子爵薨逝也会立刻变成公爵,连自号为王的例子都出现了。 也许啊,只是也许,吕武等函谷关建立起来,会操作着让一些诸侯玩“相王”的游戏。 什么是“相王”呢?就是诸侯约定互相称王呗。 在原历史上的“五国相王”事件就是扯下周天子的遮羞布,向“天下”昭告一个时代到了终结的时刻。 吕武领着吕阳来到宗庙祭拜汉氏子姓的祖先。 说起来既无奈又无语,吕武连父辈都陌生,别提祖父辈了。 以前还是老吕家的时候,父辈最大的成就就是获得“士”的身份,对普通人来说很了不起,对“大夫”级别的贵族没有连屁都不是那么夸张,问题是“士”的级别论起来也就那个样。 “你既已是太子,当组建势力。”吕武看着那些陌生名字的牌位,声音不大地说了那么一句。 汉家自有制度嘛,哪能像其他诸侯国的太子当个闲人? 那个“势力”可以理解为班底,汉国则是在制度上进行认可。 吕阳现在连儿子都有了,也就是去年跟完成了跟智氏女的婚姻,今年吕武第一个孙子辈出生。 也不知道吕武是怎么想的,给自己的第一位孙子取名叫“政”,没有宇内一统会史称汉政,建立“帝国”则会被记载为子政。 怎么是那么回事?原因是当前时代只有天子称姓,其余人称氏。 吕阳居住的地方也是“未央宫”,只是跟吕武不是同一个“殿”而已。 所以“未央宫”是一座宫阙群,其它的“宫”也是。 “东宫属僚名单,择日交予寡人。”吕武转身迈步,走到了室外。 原历史上的秦大一统帝国没有册立太子,相关的制度可能有建立,但是不见于史册。 老刘家弄了个汉承秦制,太子的相关属僚官职就不知道是不是秦制了。 吕武给吕阳的属僚设立了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等等官职,负责太子的相关,算起来就是一个小朝廷了。 心里欢喜的吕阳多少懂得分寸,说道:“君父做主便是。” 吕武立刻用奇怪的目光打量吕武,看了一小会才说道:“身为国家,应当胸有丘壑。” 国家建立了,父子的关系不再那么纯粹,看称呼就能有个直观的区别。 很小的时候吕阳称呼吕武为“大大”,后来因为吕武地位一再提升改称“父上”,当下换成了“君父”。 吕武称呼吕阳“国家”是个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对太子的称呼。 儿子懂分寸本该是一件喜人的事情,因为吕武是一国之君,吕阳是一国君位继承人,懂分寸其实也就是生分了。 所以吧,君王不好当,当君王的儿子更难,看顺眼怎么都是无碍,不顺眼则是做什么都是错的。 吕武没有看吕阳不顺眼,只能说有父子之情,论公则是存在忧虑。 这个忧虑体现在吕武迟疑吕阳做事太过强硬,担忧某一天国家交到吕阳手中会被折腾没了。 “你之‘卫率’有兵一‘旅’,需妥当约束。”吕武不轻不重地敲打了一句。 太子有兵权这种事情在原历史上到李唐时期才真正成为制度,然后从李二一直到李唐灭亡,但凡成为皇帝都是对自己的太子严防死守,亲情什么的压根是虚妄,不知道有多少李唐的太子郁闷有兵权还不如没有。 李唐有那种制度,太子造反成了一种惯例,到底是制度的关系,还是李二这个“始作俑者”的锅? 在李唐之前的朝代,太子有兵权并不是制度,只能算是一种潜规则,善于经营或者老父亲肯栽培会有,太子不努力则是没有。 吕武给了太子兵权,不害怕哪一天太子带兵逼宫吗? 真的有那么“太子带兵进宫啦”的一天,只能说吕武已经闹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让不知道哪个谁起兵来逼宫,不如让太子有翻身的机会。 事实上,真要是到了那种地步,太子会成为招牌,后继成为傀儡,从制度上给予组建班底,起码还能跟权臣博弈一下。 “君父,霍擅为将军统兵南下,自此为我家制度?”吕阳突然问到这个。 吕武说道:“我家草创,行有别诸侯之制度,战前点将便为其一,需成永例。” 什么都是新的,有的是延续旧例,有些是原创,更多是照抄。 战前点将是吕武抄战国时期秦国的制度,历史上证明能防止某支军队成为某个将领的私军,为什么不抄? 汉国现在只有一支常备军,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并且出兵的规模越来越大,吕武不是没有进行另外的一些准备。 还是抄呗! 他们在关中建国,哪些地方适合练兵还用多想吗?渭水南岸那边有一处山谷,山谷之外有平原,吕武已经命名叫“蓝田”,懂了吧? 另外,吕武已经在“高陵”那边下令建设永固式的营寨,先期不会去蓝田那边练兵,选在了“高陵”这个地方。 兵需要练,常备军的规模则是不宜扩大。 现在“高陵”那边集结了一个传统的“师”和五千骑兵,到秋季会增加到三个“师”以及一万骑兵。 吕武想干什么?并不是要拉去范国助战,主要是笃定周王室那边对三戎用兵会出幺蛾子。 周天子不是从吕武和士匄这边讨要了伊水和洛水的地盘吗?他召集诸侯助战,自家也召集国人编成军队。 周王室多少年没有打国战啦?哪怕是有成建制的部队出去,一般是跟着晋军去当看客。 将近二十个诸侯给周天子凑了一万左右的兵力,汉国、范国和荀国合起来则是出动了三万四千五百。 有那么一个问题,诸侯的军队真会给周天子卖命吗? 那些诸侯哪怕是愿意给周天子卖命,以他们本国军队的战斗力,打从事实上就很堪忧,再那么多的诸侯,必定会是一个人心不齐的局面,汉国、范国和荀国反正不会真的出力。所以周天子用兵会是一个什么局势,一开始就注定了。 “天子应当雍容,何必再有举动?”吕阳所言是诸侯的共识。 吕武的心情变得更为怪异。 喂喂喂,你是太子,当着君父说那话,合适吗? 是不是哪天也觉得吕武这个老家伙很碍事呀??? …………………… 求一下月票,好歹一个月过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