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内延福宫 林灵素原为苏轼的书童,而苏轼对待下人一向以宽厚著称,因此当年林灵素得到了苏轼不少恩惠。 而李三坚为苏轼的关门弟子,因此林灵素与李三坚多少是有些故人之情的。 其实这并非主要的,主要的就是张道士恳求林灵素帮忙搭救李三坚。 张道士,姓张名虚白,早在李三坚岭南桂州赶考之时,张虚白便与李三坚相识。 张虚白也得过李三坚不少恩惠,而此时张虚白的立身之本,一本天书,便是李三坚所赠。 因此此刻李三坚落难,张虚白又岂能不救? 但赵佶无论怎么崇道,无论怎么推崇道士,但张虚白毕竟只是一名道士,是无论左右朝政的,张虚白甚至都不敢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 而林灵素不同,林灵素此时深得圣宠,俨然是道家第一人,因此张虚白就求到了林灵素门下。 林灵素在赵佶面前是说得上话的,不过也只能通过虚无缥缈的鬼神之术。 道士也与嫔妃、宦官一般模样,在宋帝赵佶面前也是要争宠的。此时京中的道士何止成千上万,林灵素能后脱颖而出,深得赵佶的宠信,自有其本事。 林灵素得到了赵佶宠信,得“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封号,可谓是平步青云。但林灵素并非就是高枕无忧了,还需不断的固宠。 因此林灵素需依仗张虚白的地方还很多,这就是林灵素愿意帮李三坚的主要原因。 护国神将?宋帝赵佶听闻林灵素说李三坚是护国神将之后,必然想起了此刻李三坚已被羁入御史台台狱,时间已达数月之久,赵佶几乎都将李三坚遗忘了... 于是赵佶挥了挥手,召一直侍候宰一旁的李彦过来问话。 护国神将他也不能行谋逆之举或有谋逆之念,否则护国神将岂不成了灭国神将了? “李三坚之事最近恐怕是满城风雨了吧?”赵佶将李彦召至面前,微微一笑后问道。 “回禀官家!”李彦闻言躬身答道:“正如官家所言,的确如此,确实是满城风雨,不过朝中大臣或开封府百姓只是议论甚多,但真正为其说话的却无几人。” “官家,此为各处为其申辩的奏疏。”李彦随后将几本奏疏递给了赵佶。 蔡京等人虽几乎控制了言路,但只是几乎,而非全部,特别是赵佶留意的,又有何人敢控制? “就这么几本?”赵佶一边翻看着奏疏,一边说道。 就这几本便是很不错了...李彦闻言心中暗道,李三坚涉嫌谋逆,他人生怕受到李三坚的牵连,哪里有人敢上奏疏替李三坚申辩?当然除了少数不怕死的... “宗泽?掖县知县?”赵佶随后将宗泽的奏章扔到桌上后冷冷的说道:“小小知县,也敢妄议朝事?也敢妄议大臣?” “福建路又是怎样的情形?”赵佶沉默半响后,又看着李彦开口问道。 “回官家的话,福建路一如往常,无任何异常。”李彦答道。 “朕知道了,下去吧。”赵佶闻言点头道。 赵佶不置可否,李彦也不敢问,只好躬身唱诺而退。 赵佶随后起身活动了下筋骨,喝了几口茶后,就如老僧入定般的闭目养神。 护国神将?李三坚?赵佶脑海里又浮现出了这几个字。 赵佶不是痴呆之人,反倒是异常精明,不会因林灵素只言片语就轻易饶恕李三坚。 赵佶崇道信道这是没错的,但赵佶也不会将道教置于国事之上,林灵素等道士也不可能左右军国大事的。况且林灵素等人以道取悦赵佶,赵佶又何尝不是在利用道教?利用林灵素等人? “高俅何在?”良久之后,赵佶忽然睁眼开口道。 “官家,奴婢在!”一直立在殿外,一身戎装的,并一直竖起耳朵的,新进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俅,听到赵佶呼唤,慌忙步入殿中,躬身施礼道。 赵佶信任、重用蔡京等人,可以由他们控制一些朝政,也可以由着他们控制一些官员的升迁、贬黜等等,但兵权,赵佶却是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特别是大宋禁军兵权,特别是禁军之中的精锐,“三衙”禁军。 “三衙”禁军可谓是大宋军队精锐之中的精锐,直接拱卫京师,直接拱卫大宋皇帝陛下。 所谓“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是宋禁、诸军常设之统帅衙门。其帅,宋人称作“三帅”、“管军臣僚”,或直接称为“管军”,为武臣之极任,同时也是皇帝心腹之中的心腹。 非皇帝极度信任之人,不能为“三衙”禁军之统帅。 按宋制,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委任尤重,本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武威,势均中书,号称“两府”。 因此,枢密院或枢密使,除授三衙之官职自然是其职责所在,宋仁宗皇帝之前,除授三衙之官职确实由枢密使负责的,宋仁宗皇帝之后,宰相就有了共议之权,除授三衙之官职,由宰相与枢密使共议。 不过无论是何等情况之下,皇帝是最终决定除授三衙之官职的。特别是宋当今陛下,赵佶,常以“御笔行事”,即不经中书省商议,不由中书舍人起草,不交门下省审覆,亲笔书写,或由宫中人代笔,如由梁师成等内侍代笔,直接交给某人或某衙门执行便是,“三衙”官职的除授当然也是如此了。 “三衙”掌军,掌精锐禁军,权利当然不是大得无边无际的,若如此,必然会威胁皇权,威胁皇帝陛下的安危,因此就由,一般是文臣任枢密使的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 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而“三衙”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 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的统帅将领,分别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其中殿帅为三帅之首,同时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分别主要是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主将。 此时大宋殿前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姓王名恩,总领皇宫宿卫禁军。 王恩是员三朝老将,善骑射,原为宋西北将领,戍守西北边关,后调至开封府,累迁官为殿前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等官职,并深为赵佶信任。 王恩与蔡京等人不和,被蔡京等人数次弹劾,却屹立不倒,是稳坐钓鱼台,反倒是愈受赵佶宠信,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王恩若是与蔡京等人关系良好,好得就如穿一条裤子般的,那么王恩也许就会被赵佶贬黜了... 道理是一样的,若是此次李三坚仅是弹劾蔡京、朱勔之流,说不定也会得到重用呢。 高俅原为赵佶家奴,为赵佶心腹之人,赵佶登基之后,便将其送到西北边关。高俅也在西北边关立下边功,回京后便为赵佶所重用,拔擢为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赵佶是有意提拔高俅,以接替王恩。 王恩虽为一员勇将,且对赵佶忠心耿耿的,但毕竟王恩已垂垂老矣。 “你已回京多日,为何不去看看你的兄弟三郎?”高俅大踏步的步入殿中后,赵佶微笑着看着高俅问道。 “回官家的话,官家使奴婢去,奴婢便去,官家不许奴婢去,奴婢便不去。”高俅毫不犹豫,没有任何停顿,面不改色的答道。 高俅此时虽为朝廷武臣,但仍是以端王府的故称自称。 高俅早已回京多时,且早已知道李三坚之事,话说李三坚之事此时已经闹得满城风雨的,高俅又岂能不知道? 高俅与李三坚的关系自不必多说,两人相交已有十余年了,为故交,且亲如兄弟。 高俅虽是市井泼皮出身,但却是个极讲义气之人的,这点从高俅如何对待苏轼后人就能够看出来,因此了解此等往事之人,均以为高俅必然会搭救李三坚,最起码会火急火燎的赶往御史台台狱看望李三坚。 可高俅却稳如泰山,丝毫没有理会此事,该干嘛就干嘛,是视若不见。 “呵呵,你倒是将此事推到朕身上来了?”赵佶闻言不由得笑道:“去看看他吧,毕竟是多年的兄弟了。” “奴婢遵旨!”高俅闻言大声应道。 有了皇帝这面大旗,高俅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御史台台狱看望李三坚,就不怕他人议论了,就不怕赵佶起疑心了。 ........................ “高太尉,这么晚了,为何今日就去啊?明日一早再赶去也不迟啊。” 高俅得赵佶耳提面命之后,就退出延福宫,立即就欲赶往御史台台狱,于是一名高俅的心腹手下问道。 “休得呱噪,快走!”高俅呵斥了一声,就领着十数名皇宫宿卫向着御史台台狱赶去。 太尉为武臣最高爵位,此时的高俅虽未得到太尉爵位,但其手下还是以太尉称之,以示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