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四百一十四章 农业革命和丝绸之路
会议室里的讨论已经持续半个时辰了。 眼见时间差不多了,秦川这才道了句:“诸位,把自己的想法都提出来吧,一个一来,别乱哄哄的。” 众人这才停下讨论,然后一个接一个发表建议。 有的建议暂时停止或减少基建,有的说要严令农民种田,如有荒废者要重罚。 还有的建议直接出去抢,再抢一遍山西那几个富饶的平原,或者直接进关中去抢,那地方可是富得流油。 秦川认真听取了每一条建议,一旁的王继宗也全部记了下来。 接着便是逐条讨论,从可行性到优缺点。 吴甡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他只听和看。 哪怕已年逾半百见多识广,可他仍然对这个会议感到十分惊奇。 与朝廷的每日早朝比起来,这个会议高效太多了,而且能真正做到集思广益,人人都能发表提议。 经过大半个时辰的讨论,秦川才最终定下了所有政策。 首先是开源。 要尽快建立与漠北蒙古诸部及叶尔羌、乌斯藏等地的商道,用娄烦铁锅换牛羊,用部分肉食来替代谷类食物。 还要想办法建立走私渠道,尽可能绕过明军的封锁,与之前那些商人走私粮食。 除此之外,秦川还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取消佃租,所有耕地全部分配给尚未拥有耕地的百姓。 但相应地,他要提高农业税,由原来的每亩地固定七斗粮改为一成,也就是每亩地收成的百分十。 如今玉米已经推广开了,治内百姓的种植比例已超过三成,农业司的试验田种出来的玉米亩产已能达到四百到五百斤之间,而百姓种植的亩产还不到三百斤。 按亩产两百五十斤算,那么就要交两斗五升粮作为农业税。 这个数量远远高于原来的七斗,百姓们肯定不乐意。 但非常时期由不得他们不乐意。 在这个时代,管理百姓只能靠强权。 给他们分田地,为他们修水库,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相应地他们就得干活纳粮。 况且,这只是过渡性的税率,两三年后自然会调低税率。 除了开源之外,还要节流。 首先是限制百姓购粮的数量。 所有人必须按家中人口购粮,每人每月限购二十五斤粮,以防止百姓屯粮,减缓粮食流出的速度,并严打哄抬粮价的行为,百姓售粮的价格不得高于官仓价的一成。 同时,计划中的修水库、修路、植树造林水土治理等工程一律暂缓进行,建造中的大部分项目也先暂停,只有保留部分较为重要的铁轨和水库项目。 没活干之后,那些百姓就得老老实实地去给庄稼除草施肥。 最后,暂时减少关帝军的伙食,依然保持一日三餐,但饭量暂时减少两成左右。 这是逼不得已才做出的决定。 等打通北边和西边的商道,再给关帝军增加一些肉食,营养比原来只多不少。 或打通走私商道之后再回复原来的伙食标准。 实施这些政策之后,治内的百姓肯定会非常不满,甚至关帝军内部也会出现不满情绪。 秦川会让部下先跟他们说明缘由,先讲道理,道理讲不通的话,再大棒伺候。 缺乏耕牛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但只要打通了和北边蒙古诸部的商道,就能获得大量耕牛。 至于缺乏农具,这是秦川意想不到的。 他一直很注重培养各种工匠,尤其是铁匠,并规定所有学徒五年内匠作所获的收入,要分两成给师傅。 这条政策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工匠带学徒的兴趣和主动性。 事实上,他麾下几乎所有工匠都带有学徒,而且数量不少,这两年所培养出的铁匠也不少。 问题就在于,关帝军一直在扩军,需要大量兵器盔甲来武装军队,而秦川之前很看不起从朝廷那缴获的兵器,所以关帝军的装备一直都是治内的工匠来打造。 如此一来,打造农具的工匠就数量不足了。 而人口在持续增长,对农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川直接拍板暂停冷兵器和铁甲打造,只保留棉甲制作,空出来的铁匠全部赶制农具,必须要在明年春耕之前打造出充足的农具。 他要开启第一次农业革命。 这场农业革命的标志,是耕种技术的发展和农具的普及应用。 至于关帝军所需的冷兵器,就先从建奴那缴获的顶着用。 皇太极一项注重兵器品质,建奴造的刀枪并不差,至少比朝廷造的要好上许多。 至于盔甲,秦川决定暂时降低铁甲率,提高棉甲率,比如守城的关帝军,大部分只穿棉甲,只有少量配备铁甲。 讨论完粮食危机的事项后,会议接着讨论了其他几项重要的事项。 一是明年乃至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目标。 受限于兵力,秦川打算明年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事,而是以守成为主,巩固自己领地的防线,后年再攻取西套,争取两年之内彻底控制整个河套地区。 二是制定更合理的计划,大力发展农业之外的支柱产业。 其一是铁锅。 蒙古人缺铁,更缺铁锅,北方商道打通之后,娄烦铁锅必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秦川还计划把铁锅卖到叶尔羌、乌斯藏,乃至中亚、西亚甚至欧洲。 广东铁锅能大量卖到欧洲,他的娄烦铁锅也肯定可以。 为此,秦川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路。 那是丝绸之路。 他要重启丝绸之路。 汉代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如今长安、宁夏等地都仍在朝廷控制之下,所以秦川计划把起点定在银川。 他要从银川开辟一条商道直抵凉州,再从凉州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出嘉峪关,过吐鲁番和叶尔羌并入中亚地区。 这个时代的商道最重要的是安全,他要做的,是保证这条商道的安全。 虽然陆路运输的成本比海上运输的成本高很多,但娄烦铁锅胜在质量上乘而成本低廉,模具轧制的成本比建模浇铸的成本低了不是一丁半点。 所以,哪怕秦川卖便宜些,用以冲抵运费,也依然有足够多的利润。 除了铁锅之外,秦川还打算发展玻璃制造业和盐业。 回来的路上他就收到了汇报,罗自西和东篱采菊等人已经成功烧制出了纯度相当高的玻璃。 玻璃没法卖到欧洲去,因为那边的玻璃制造技术相当先进,秦川只打算卖给乌斯藏、叶尔羌及蒙古皇宫贵族,再跟欧洲商人竞争中亚地区。 这东西注定销量不大,但利润却大得惊人。 最后,是盐业。 盐乃是硬通货。 直至数百年后的抗战时期,陕西红军的最大经济来源仍然是盐。 秦川计划将制盐工业化,将盐的成本降下来。 他还计划制精盐。 后世的碘盐是不奢望了,但制出更纯的精盐,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今,不论是大明还是欧洲,全都没有精盐提纯技术,不论是朱由检,还是欧洲的贵族,吃的都还是粗盐。 粗盐不仅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杂质,还不易保存。 空气稍微潮湿或温度稍高一些,粗盐就会出现反水的情况。 所以,纯度更高、口感更好、也更容易保存的精盐,必会成为全世界的抢手货。 提纯粗盐需要化学处理,这就要靠罗自西和东篱采菊他们了。 但,秦川知道一些大概的方法和过程,这在后世的初中化学课中有学过。 他的打算是建实验室,专人研究。 以后,每一个新项目都要建专门的实验室。 除了制盐实验室之外,他还要建发动机实验室,专门研究斯特林发动机,而且他很快就会提出蒸汽机这个新项目,然后扔给手下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