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补明:明朝的特色——八股文(上)
在漫长的封建史书之中,这举荐制度一直是所有王朝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 而举荐制度的好坏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了国运上面。 比如我们杨广吹之中,对他最大的误解就是他对科举的贡献。 而对于宋朝的诟病也绝对免不了恩荫制度下的冗官之策。 所以在这种局面之下,科举和八股文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那些需要谈论的话题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八股文已经被痛骂了许多许多年了。 当年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先生就直接开口,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对于这句话想来我们也是很认可的。 可如果这个样子一弄,那么问题就真的出现了。 我们一边对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科举制度赞扬不断,歌功颂德,另一边对于八股文,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口诛笔伐。 恨不得让他们从来未曾出现过一样,这么做是因为八股文模式就真的是科举的倒车? 那既然如此,他是怎么出现的? 那可是一个关乎国运的举荐制度,说句不好听的,这个东西和任何的利益挂不上直接的关系的。 就算不说隋唐科举和八股取士都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这俩也是分不开的。 难不成当年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比明清时期的更加的先进了? 就算不说隋朝那扯犊子一样的科举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比明清更加的先进? 不至于啊,毕竟论思想大爆发那也是明末,而不是唐末啊。 这没有理由说,越往后这越退步了。 但如果今天我们把科举的程序挖一挖的话,你就会明白,这玩意,说白了并不是更加的退步了。 反倒是符合潮流的,只不过中途走得不是那么个地儿了。 首先我们要说隋唐之间的科举,先说隋朝,不管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 他们时期的科举那就和举荐差距制度每个屁的区别,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还不如九品中正制呢。 最起码九品中正制还给小世家们来点活路呢,隋朝的科举必须由正五品及以上的官员举荐。 你但凡势力小点你都没这个关系,那是真不给下面人活路了。 也不怪众多世家都看不上他,吃相太难看了。 而到了唐朝之后,这件事情有所改观了没有? 有,但着实是改变的不大,因为整体来说隋唐科举也是毫无章法,流程不是一般的混乱。 无论是考试方式还是录取方式,那说白了还是用得曾经的那一套。 这句话不仅仅说的隋,连唐也一块带进去了。 从唐初到唐末,他们的确是在改变,但是所做出来的改变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甚至可以说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个样子。 整个过程你都能够看得出来四个大字: 漏洞百出! 反倒是你去看八股文的萌芽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出现的原因就很简单,修整科举的混乱。 可以说它是一个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要补丁! 另外必须要说的,“八股文是明朝的原罪”这句话那简直就是胡扯了。 因为你但凡看点史书就知道这玩意和老朱家没啥关系。 为啥会这么说? 你但凡看点史书你就知道,老朱家从老祖宗那一辈儿开始,就没有一个学霸的苗子,就他们那点学术水平。 你让他们搞出来八股文的模式,你这不是逼着他们赶母猪上书么? 就八股文这个东西,说到底是人家王安石同志弄出来的东西,也只有这位爷才有这个心情搞这个东西出来。 在王安石之前,尤其是隋唐时期,他们的科举制度为什么说漏洞百出。 因为他们批卷子的时候,那考生都不用糊住名字的啊! 你但凡在社会上历练两年你也应该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那世家门阀的子弟要是落了榜,这家伙得多么不招人待见,是不是得考虑考虑自己活了这么多年到底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所以这个时期你不能说没有真正的贫寒子弟上位,但更多的资源还是在那群世家子弟手中握着。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社会的资源就在那里,咋地你要掀翻桌子开暴君流? 唯恐赵匡胤同志出现的太慢了? 玩呢? 所以说在那个时期,你经常会听到这种话语啊。 清河崔氏世家望族,一共十二位宰相门楣显赫! 还有那进入凌烟阁二十四臣的萧瑀一脉一共窜出来八个宰相。 你认为这个东西正常,他也真的挺正常,毕竟人家无论是基因还是资源都在那里摆着。 他们出不来人才那倒不正常了。 但你觉得这是啥好事儿? 很明显,不是啥好事儿。 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内容吧.....那叫一个随意啊。 儒家经义就算了,还有北宋儒家经典也没关系,但是动辄让你写诗作赋这就很奇了。 这玩意和治国有什么关系? 当然了,这也是为什么唐朝大诗人那么多了,因为这玩意他科举考啊。 换而言之,你让高考考足球试试,等到打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只要国足别上,随便抽出来一个全国重点高中足球队的,他也输不了越南啊。 所以在这个庞大的基本盘之下,出些妖孽级别的大诗人那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但是还是那句话,治国的官员考写诗作赋,这玩意你感觉和八股文哪个更加的不靠谱? 毕竟你要知道除了这玩意在治国上有问题之外,你考官怎么选也是一个问题。就比如你让一个唱了一辈子轻柔舒缓的音乐家去评判摇滚..... 这是它不好么,这是我不喜欢啊。 你还不是匿名,看着你没啥关系,我不弄你干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诗赋还是儒家经义的分析,那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毕竟对于“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觉得这是孔子再告诉自己的弟子。 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已经被我打得没有以后了。 你想咋地,我是考官,别和我扯别的,我不听! 你就说我这么解释有没有道理吧。 我就非要说,这《论语》是当年咱们的至圣贤师孔仲尼给当初中原道上的兄弟们制定的规矩。 咋地你有意见? 对吧,我是考官,我觉得是这个样子,你能咋整? 有种让你爹来咬我。 这些问题就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最直接的就是诗赋的形式比那八股文还要空洞,反正摸不清上面考官的想法。 那就弄点模棱两可,哪儿哪儿都说得通的呗。 所以说到了王安石时期,这位北宋宰辅一口气来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科举的改革。 毕竟经历了五代十国这种掀翻桌子的局面之后,想要重新来点什么也不是那么难了。 所以说,废诗赋,取经义也就成为了八股文萌芽了。 当然了,既然是萌芽那就说民这个阶段和八股文的完整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他只是规定了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 但是并没有去规定用什么格式去写。 当然了,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情就是,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有那种闲得蛋疼想要蹬鼻子上脸的。 俗称炫技。 然后八股文的初步模式也就这么慢慢的出现了,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去写文章,让这文章看着就更加的精彩,虽然内容上没什么鸟用。 但是你进不如看着好啊。 不过虽然废掉了诗词歌赋这方面空洞的东西,可之前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比如我坚定的认为《论语》就是当年孔夫子给中原道上定下来的规矩,而且我还有十足的理由。 比如孔子的体格子,还有动辄带着三千小弟....徒弟给你将德行,你说你要不要怂? 虽然这是一句笑话,但是你不可能否认的就是,哪怕到了现在,对于四书五经里面内容的具体解释仍然是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的。 这个东西很难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到这些东西语言之后的想法,自然也就不同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这个东西仅仅是学术研究也就罢了,大家互相讨论讨论。 但是这可是要考试啊,而且还是对官员考核的这种考试。 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你这不胡扯呢嘛。 所以直到元朝中期,元仁宗终于将朱熹给请了出来,直接将朱熹对于四书五经的注解作为了考试的标准答案。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其原因的确是有二。 第一,那个时候的理学已经和朱熹时期最开始的理学有所不同了,已经经过了一次次官方的改变之后更加的适合当初的皇权朝廷。 第二,所有人也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情,在那个时期,朱熹对于儒家的注解的确是最全面也是最细致还是最新的那个版本了。 能力在那儿,你说啥都没用。 而在规定了标准答案之后,那么后面的事情也就出来了,那就是炫技容易引起考官的重视。 毕竟这个时候大家的名字已经被糊住了,没有了办法直接作弊那么就只能看文章写下来的高能如何了。 而用各种精妙特殊手法写踹了的文章虽然看上去很像炫技,对于一些名臣来说这也是胡闹。 可你禁不住大多数的考官并没有这个想法,甚至他们本身可能也就是靠着炫技进官场的。 所以,不管是有没有能力的,想要用这种办法写文章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毕竟这么做的录取率是真的高,因为他考官看着这种写法的人,那是真的不累。 具体的参考....请看你现在的语文作文。 毕竟就当初的那种考官也是和当年的高考阅卷老师一样,一看就是好几天,着了一堆蝇头小字的文章,突然看到这么一篇对仗清晰的文章,你也得感觉舒爽。 他舒爽了,你还能不舒爽? 这个道理,千古不变。 而另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就是,有人需要就有人创造,比如元末的王充耘就是这么一个人。 作为一代状元,他的能力毋庸置疑,而在考上了状元之后他也致力于造福天下,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从而他把自己的科举考试心得外加自己的写作技巧就分享给了大家,还专门出了一本书。 名字就叫做《书义矜式》。 同时这本书也就是那八股文的正式由来。 之后时光来到了明朝,在大明王朝的中前期,因为大家都不是玩得十分明白,所以对于这些东西并没有那么多的感悟。 基本上还是按照前面人的办法去做,只不过做这些事的人换了而已。 但到了成化年间,八股取士也就正式出现了。 其原因也非常简单。 第一,这玩意写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就像是你高考之前是不是也有过一本书,叫做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如果这里面有很多格式你还能选一下,但如果这里面就一种....你还选个屁。 不得跟着前辈走嘛? 第二,也就是这种格式的确是有好处,那就是和对儒家经义理解不同一样,用统一的模式和格式也省得你们一个个的这个喜欢那个厌恶的。 大家都一样,就看内容。 但所有人都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规定格式之前,其实内容也已经被规定好了。 所以在这一刻,八股取士的三要素也就被彻底的确定了下来。 第一,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 第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答案。 第三,以八股文体为写作格式。 事情走到这里,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来看的话,这就已经不对劲儿了。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来看这个过程。 从最开始的随心所欲到现在的八股取士,哪怕是从王安石开始计算,也已经有数百年之久了。 着数百年的时间里,每一次科举制度的改革,我们是不是亦可以说是,为了让这个科举制度变得更加的完善,更加的公平。 比如,糊住考生的名字,对吧。 比如,给出一个统一并且接近合理的答案。 比如,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更加接受,让考官也更加接受的格式。 这些事情,你如果单拆开来看他都没有问题,因为不仅仅当初我们在这么做,哪怕是到了现在我还是在这么做。 可,八股取士到底是怎么做到了祸国殃民的? 喜欢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请大家收藏:()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更新速度最快。